分享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杜甫《缚鸡行》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杜甫《缚鸡行》审美赏析

 
  杜甫的《缚鸡行》大约在代宗大历元年(766)岁暮作于夔州西阁。诗人通过“缚鸡”而放鸡,不但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而且也暗示了诗人关心国家及其人民的生活。全诗如下: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诗歌首先写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诗人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不但将小鸡人格化,而且使缚鸡这个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又富有生活情趣。

接着写道:“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厌”即厌恶。诗人开篇就写“小奴缚鸡向市卖”,引发了问题——为什么要“缚鸡向市卖”?诗人一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而要卖掉它。既然是因为“鸡食虫蚁”而不忍,那么,把鸡卖给别人,不是要“遭烹”吗?这也不是也在杀生灵吗?这样的结果,不是同“鸡食虫蚁”一样吗?

所以,诗人写道:“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虫子和鸡对人来说都有什么好处?或者说,我们应该对鸡和虫子一样对待,不应该有厚薄之分。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卖掉呢?这样,都是生命,为什么不公平对待?于是,诗人若有所悟,立即命令仆人把鸡解开放了。诗人到底悟出什么,诗人没有说出来。

最后诗人写道:“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是说不清,也道不明,哪能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在山上的楼阁之上,注视着浩浩东去的寒冷江面。这里,诗以景结情,把自己的情怀蕴含在茫茫无际的江水中,这样,不但说明了“鸡虫得失无了时”就如这茫茫的江水一样,而且也给人以想象空间,让人思索,让人回味。

那么,这首诗歌到底要表现什么?我们联系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 王嗣奭的评说,说明了世间这类两难选择事情很多,诗人以小见大,不但表现了诗人所具有的大爱的情怀,而且推己及人,在“注目寒江”中表现出来的对国家前途,人民生活的忧虑之情。

在艺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言精炼,平易而质朴

这首诗歌语言平朴自然,平易顺当。如,“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这如同与读者娓娓而谈,读来亲切动人。

其次,注重细节,提高真实性

诗歌就是通过“缚鸡”这一细小描写,由此延伸开去,以小见大,不但表现了自己的情怀,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再次,结尾含蓄,意蕴极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对此说得很到位,他说:“宕开一笔,妙不说尽。”妙在何处?第一,妙在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以景结情,给人以想象空间。第二,妙在以水喻情,情意不断,虽然表现了诗人爱鸡虫的生命,但却含蕴无穷,韵味悠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