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人教社陈力教授对话实录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3-25
与人教社陈力教授对话实录





01


陈:相对于那些理想化的空泛理论,师生应该更急迫需要有温度、有效果的具体指导。

王:学生也需要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陈:看上去高大上的理论理念,一旦背离常识、脱离国情,脱离教学实际,就可能无法落实,所谓空谈误国。

王:教授记不记得在2000年前后曾有一套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一开始是一段对话,对话后对句型等有个总结,然后是课文,课文也很经典。对比现在使用的教材看,那套教材效果还是最好的,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不知道后来为什么被替代了?

陈:与时俱进吧。课程改革,教材也要跟着改革。

王:那个时候就是我们这边普通班的学生让做个对话,写个作文,也是很利索的,因为那套教材非常扎实。我一直想不通那套教材为什么要被取代,我现在超级后悔那时没有完整留下那套教材!用那套教材的学生,单词根本不存在读不对的问题。甚至我都基本不用教单词,因为大多数学生自己就会读了。课改之后的新教材,一言难尽!越改越复杂,课文离经典的东西越来越远,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很不扎实。

陈: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教师,我本人对课改的某些提法也是在继续学习理解中。创新是必须的,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也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讲常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有些新词儿新理念听起来很合理,但一到看具体的课例,就觉得形式化标签化模式化的东西还是太多了,英语课程的本质属性体现不够,真正的育人也就是学生的发展,体现更不够。很担心如果孩子们真的如此上课最终会废掉。不过,或许真实的英语日常教学跟展示课公开课啥的还是有区别吧!我不是十分了解各地真实的课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王:我们这边有个俗话。叫手里没刀杀不了人,意思就是你得有实力,现在语言实力没有,你如何让他探究主题?

陈:这也就是我担心的。条件和基础好的孩子或许可以的,但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毕竟很有限。多数地方多数家庭的孩子,未必有这个条件。

王: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高一重点班的学生英语单词都读不上!

陈:我也跟几个地方的英语老师和教研员了解过,音标确实需要重视。所以去年我跟曲阜的一个老师写了篇文,讨论音标教学的必要性。后来道义老师还特意转了我们的工作群。

陈:我还想了解一下,新课改的一些优质课、获奖的公开课等,你觉得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中等或中等稍好的学校?

王:几乎很难达到。只能某些做法可以借鉴。

陈:是大方向或体现的理念精神可以借鉴?

王:不是,有些活动或者教学环节,可以借鉴。

陈:那就是说,某些材料、某些设计,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活动参与等,可以启发思路。

王:是的。



02


陈:最近的大单元整合,大概念,大观念等,王老师怎么看?

王:都是英语已经学得很好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再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给了这些老师胡折腾的机会。您的看法呢?

陈:我目前的理解是这样的,立德树人、学科育人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数外音体美都有学科育人的使命。同时不同学科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英语学科的本职工作还是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发展语言运用技能,换言之,英语学科是通过学英语育人,正如数学学科要通过学数学育人。

王:这跟我以前的一个观点相似:学科是为素养服务的,它的价值恰恰在对某些素养的培养上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性。

陈:没有英语知识技能打底,育人失去了某种依托,也就没法真实地实现学科育人,担心变成空头说教。

王:是的。是在学英语的同时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与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育人,而不是在育人的同时“拾得”英语competence。

陈:语篇分析,文本解读,我看有些文章和课例,也有点剑走偏锋了,脱离语言来进行意义探究。实际上没有语言分析,就不能算语篇分析了,因为没有依据。

王:语篇分析最初就是以语言分析为出发点的,以结构分析、组件分析为根本的,结果现在都给搞成思政课了。

陈:意义需要通过措辞来体现。如果没有语法,就没有办法说清楚对语篇的解读。有人认为做语篇分析可以不需要语法,甚至好像语篇分析是语法的替代物,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不以语法为基础的语篇分析根本就不是语篇分析,而只是关于语篇的一笔流水账......只能是主观的,不同观点的优劣没有多大区别。Halliday的观点。

王:这说得太好了!

陈:英语课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英语课程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 但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 而是学习如何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内容。所以,英语课即使读的是哲学文章也不会上成哲学课; 介绍龙卷风的文章,也绝不会上成气象课。这是李力老师讲的。



03

陈:一味追所谓国际先进,可能也会迷失。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问题,有时走得太快,就忘了为什么出发。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新教材的任务链设计也是个双刃剑,层层递进的任务活动即可以成为教学的脚手架,但也可能成为束缚师生手脚的枷锁。

王:想起用2000版教材的那个时候的学生学了这套教材能够做对话,写短文,挺利索的,就更怀念这套教材了。我就记得那个时候给几分钟让准备一下,那个时候还是普通班,学生就能够两个人三个人起来做一个对话,有模有样的。因为教材提供的支架、情景都非常棒!需要重新回头看,这套教材的价值。对话幽默,句型总结到位,学生学了就能够在听说读写中用上。课文经典,富有启发与教育意义,对普世价值有高度认同。那个时候的《项链》短剧啥都,还在。

陈:那套教材的经典课文多。新教材的语篇内容新了,但语言质量和内容的营养含量还有改进空间。

王:它每一单元开始,不是直接课文,或者啥,而是一个与话题相关的对话,并且在对话的下面还把话题相关的结构、句型从对话中提取出来总结了一下,咦,学生学完了对话,搞定了意义之后,开始聚焦语言形式,然后自己拿过来就可以编写一个对话,当场就可以表演……

陈:我个人其实更看重教材的语言质量、语篇的经典性以及思维文化和智慧含量等。至于呈现形式尤其是具体的活动形式,我觉得没必要设计得那么琐细具体,多给师生留出些空间或许更利于教师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如果第一步第二部第三部都这么设计得严丝合缝,教师的空间实际上就小了,感觉有点儿像教参或活动练习册了。

王:关键是各种任务设计都只关注意义,不关注形式。结果可能是“人”(育人)才(语言)两空。

陈:这也是新教材可能潜在的一个问题。应该是受所谓淡化语法,淡化知识的思潮影响。强调育人强调素养是没问题的,但素养和育人不能与知识技能对立起来。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也难免事与愿违。

王:拾得就是一个空想。

陈:拾得确实是个空头支票,对多数孩子不具现实性。相对于教育价值,这个概念(噱头)的实际价值没有商业价值大。语境,条件,时间等不支持,优质的可理解输入的量、输入拼读不够。少儿英语小学英语的Phonics所谓自然拼读也是类似的噱头。

王:说实话,语音与自然拼读结合起来,挺好的。但纯粹用自然拼读解决拼读的问题,糊弄人。

陈:我个人觉得新英语课程最亮眼的是突出了学科育人,尤其是思维品质的培养。然而,从理念解读到教学途径探索,背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很常见,形而上学的极端主义做法也不新鲜。

王:我也认真读了一下课程标准,当然理解得不透,但这课程标准,确实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陈:一年级孩子都掌握了拼音,可以迁移一部分,所以拼意识不用专家教。英语发音比较特殊或跟汉语似是而非的才是语音教学的重难点。Phonics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字母和字母组合发音规律,这个在传统的音标教学体系中其实也都有,知识没那么繁琐罢了。

陈:好久没聊了,一股脑儿的聊了这么多。跟王老师聊天很开心,也了解到很多更真实具体的情况。一直没机会见面呢,疫情过后,一定约!

王:盼着这个机会呢!

编后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陈力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了,虽还未曾谋面,已约酒多次,因疫情等种种原因,被耽搁了下来。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多次深入地交流,教授的观点与思想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时有于我心有戚戚之感。这次,我们又聊了这么多。我干脆将它整理成了一个对话录发在自己的公众号,当然,发表之前,已征得教授的授权同意。古人云,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在我从教生涯中,碰到了许许多多陈力教授这样不吝赐教的专家学者,多所裨益,帮助甚大,借此机会,也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希望得到您一如既往的帮助与提点!教然后知困,只有不断学习精进,才能无愧教师这份职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