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散文 | 远去的火罐(这里有你曾经逝去的童年)

 私房故事烩 2022-03-25

远去的火罐 


薛兆平

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喜欢用火罐取暖。

那时候农村老家的人们生活都很艰苦,不像现在有暖气,有空调,甚至连烧煤的碳炉子也很少有人用。

于是,在严冬时节取暖,就离不了火罐。当然也有用火盆的,但火盆不容易携带,还是火罐更受欢迎。

火罐不大,像现在不大不小的一个黑泥花盆,一般有两个小鼻子,上面可以穿线做一个提手,方便提着出门行走。

我记得小时候,清冷的早晨我袖着手到奶奶家玩的时候,爷爷和奶奶往往正在灶房里烧火做饭,炉火熊熊,几只大手小手就凑上去取暖。而旁边那个黑糊糊的小火罐,早已经在底部铺上了齐腰厚的一层木柴碎屑,等着做完饭后,将炉灶里未燃尽的火炭铲出来,覆盖在上面。

果然,爷爷要铲炉灶里带着明火的火炭了,他大声提醒我们:“闪开喽闪开喽,小心烫着喽!”

于是,我和奶奶就笑笑地朝一旁躲闪。爷爷已经迅速地将火炭覆盖到火罐上去,这样,一只火罐就填装完成了,它将是一个冬日里取暖的宝贝。

听爷爷讲,填火罐,是有讲究的。

首先是垫底的木材,一定要结实,耐烧,如果用了麦秸、玉米秸或者黄烟秸,哪怕是木制松软的梧桐木吧,也是不行的,因为不到中午就会燃烧殆尽,成为一罐冷灰啦。顶好的呢,是松木、栗木、酸枣木之类的,结实耐烧,往往到了晚上还会有余火的。

另外,刚刚将炉灶里的炭火放进火罐的时候,一定不要急着朝堂屋里拎,要在外面放一会儿,让底下的木柴接上火儿,冒尽了烟才好,不然堂屋里将会狼烟四起,呛得我们咳嗦不止,用爷爷的话说就是“熏了老鼠啦”。

等底下的木柴接上了火儿,火罐的表层有了一层冷灰能压住烟时,我就会主动请缨,拎着那只大概只有几斤重的火罐进到爷爷家的堂屋了。

火罐就放在方桌的前面,谁的手冷了,就会伸过去烤一烤。

爷爷忽然从自己的饭碗里发现了一粒大个儿的黑豆,就说:“嘿!真大!”我便赶紧投进爷爷的怀抱,等着他将那一粒大黑豆放进我的嘴巴。

爷爷说:“张大嘴。再大点。再大点。”

我就使劲张大嘴巴,甚至在下巴上接上我的小手以扩大嘴巴的面积,等着,等着,果然,一粒豆就放了进来。

我正开开心地吃着,忽然听见火罐里啪啪响了两声。

奶奶放下筷子,说:“熟啦。”

我急忙问什么熟了,奶奶故意不告诉我,说:“比你爷爷给你的豆子大多啦!”

我就又投身到奶奶的怀抱。奶奶用一只火钳,轻轻的,轻轻的,从火罐里拨拉出来了两颗烤栗子,用嘴巴对着吹一吹灰,便放到了桌面上。我欣喜地伸手就抓,却早已经烫得龇牙咧嘴,但又不舍得放手,就左手右手地迅速倒换个不停。

奶奶说:“别急,没人抢你的。你二叔家的弟弟起床晚,这会儿还没起床吧。那个小懒虫!”

爷爷吸溜一口稀饭,笑着说:“早起的家雀儿有食儿吃。”

唉!儿时的时光真美好啊。那时的火罐真温暖。

可是,岁月如梭,斗转星移,爷爷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奶奶也走了快十年了。

这个冬日,阳光很好,室内的暖气很热,我忽然就想起那时候的事,想起了爷爷奶奶,想起了火罐。

我想,如果爷爷奶奶都还活着该多好啊,我接他们来我在城里的小家,让辛劳一生的他们也享受一下暖气的温暖,享受一下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那该多好啊。我们当然会谈起从前,谈起火罐,谈起烤栗子和稀饭碗里的红豆,也会谈一谈如今美好的生活。

可惜的是,一切都走远了。爷爷奶奶远了,火罐远了,童年远了。

其实,人生大概本就是如此,且不必悲伤吧,好好地生活,每天都努力做点什么,每日都给世界一点点温暖,也许就是对从前最好的怀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