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埃米尔·贝尔纳:梵高与高更的密友

 新用户3536Meiv 2022-03-25
埃米尔·贝尔纳:梵高与高更的密友

埃米尔·贝尔纳肖像(油画)
劳特累克

埃米尔·贝尔纳:大师的密友

高文静

提起埃米尔·贝尔纳(1868-1941),也许你会感到陌生。但若提起他的密友梵高与高更,那么你一定很熟悉。埃米尔·贝尔纳是一位充满才华的画家,他立志于探索新的绘画方式,经过几番尝试,他与高更、路易斯·安克坦一起创立了隔离画派。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他不遗余力地推崇梵高、高更和塞尚,促使他们成名,而自己那些成熟的作品却一直缄默于光阴的长河中。

  1868年4月28日,埃米尔·贝尔纳出生于法国里尔,他的父亲是一名营销丝绸布料的商人,1870年,为了躲避战争,他们举家搬迁到了鲁昂,7年之后,全家人离开鲁昂来到了巴黎。这时年轻的贝尔纳开始在装饰艺术学校接触到绘画,通过朋友的介绍,他于1884年进入费尔南德·柯尔蒙的工作室学习,结识了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他俩交情匪浅,常常相约去卢浮宫和蒙马特高地的酒馆,劳特累克还为贝尔纳画了一幅肖像。1886年贝尔纳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地区,在这里他遇见了埃米尔·舒芬尼克尔,舒芬尼克尔介绍他认识了高更。高更对这个年轻人印象深刻,两个人简单交流了对于艺术的看法,同时贝尔纳以点彩画法绘制的作品吸引了高更的注意。但后者却认为这幅创新之作并非出自这位年仅18岁的青年之手。这位在绘画上饱有才华的年轻人很快便终止了对“点彩派”绘画的尝试,原因是他在巴黎遇到了“点彩派”的领袖保罗·西涅克。在他看来,这场艺术运动的先锋角色已被他人成功塑造了,而他则坚持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在巴黎,他遇见了自己的另一位密友——文森特·梵高。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我第一次见到梵高是在柯尔蒙画室……后来又在唐吉老爹的铺子里见到他”。梵高形容贝尔纳“挑剔又容易激动”,贝尔纳则形容梵高“口若悬河,天马行空,好辩善争,随时随地准备交战”。这些都见证了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交情。他们曾一起在塞纳河边画画,一起分享对艺术的认识,一起在唐吉老爹的铺子里买颜料、为唐吉作画,也一起交换画作,贝尔纳将自己画的一幅祖母肖像送给梵高,梵高则以一幅自画像作为回馈。

  梵高离开巴黎动身去往阿尔时,贝尔纳曾经帮助他整理屋子,梵高也热情地邀请他一起到南部。但可惜约定并未能实现,这也成为了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在那之后不久,贝尔纳追随高更去了布列塔尼的阿旺桥。阿旺桥是法国的一个小山村,它静谧柔美,远离欧洲当时的各种画派纷争,于是有很多艺术家选择在此地进行探索创新。他们寄居在当地人家中,酝酿孵化着新的绘画方式,并且坚决与官方沙龙对立,吸纳借鉴东方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最终贝尔纳和高更一起成为了阿旺桥画派的领军人。

埃米尔·贝尔纳:梵高与高更的密友

送给梵高的贝尔纳自画像与高更(油画)
埃米尔·贝尔纳

  虽然艺术史每次提及贝尔纳总是寥寥几笔,但毫无疑问,作为梵高与高更的密友,他对当时前卫艺术的探索是深入且具有成效的,同时他也用自己的作品和艺术观念影响着他们,为两位艺术大师的风格塑造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梵高在世时,他常通过书信与梵高探讨画作、交换艺术观念等,他还和高更一起创立了具有特色的隔离画派。隔离画派的绘画理念是在色彩表达上纯粹以平涂的方式进行,画面的立体感较弱,但装饰性强,空间从上至下通过简化的平面来产生层次感,用线条将画面中的每个图案都圈画出来,使画面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发言权”,这种水墨画般的线性处理使得画面效果新颖突出。然而作为隔离画派创始人之一的贝尔纳并没有被当时的艺术评论家所留意,大部分舆论都将这个画派的艺术成就归功于高更。

埃米尔·贝尔纳:梵高与高更的密友

送给梵高的高更自画像与贝尔纳 (油画)

保罗·高更

  他与梵高间的深厚友谊是毋庸置疑的,在1888年高更动身去阿尔之前,梵高要求他和贝尔纳各自画一幅自画像,并且在画面背景中要出现对方的肖像,而梵高将用自己的画作作为交换。当高更带着这些画作启程去往阿尔时,贝尔纳还额外添加了一幅自己的《草地上的两位布列顿女人们》作为送给梵高的礼物。梵高发疯住进精神病院后,得知这一消息的贝尔纳陷入了深深的哀伤之中,他给自己的艺术评论家朋友阿尔贝特·奥里埃写信说道:“我最好的朋友,我最尊敬的朋友梵高发疯了。自我知道这个消息后,我自己也变得精神错乱了。”在这个时期,贝尔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支持和帮助他的好友。他让奥里埃看了他与梵高之间的书信,并带奥里埃去了唐吉老爹的店铺看了梵高的原作;他对奥里埃说:“梵高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应在他还在世时写他,这不是说他的作品完美无瑕,而是由于他有惊人的光辉。”贝尔纳的种种努力没有白费,奥里埃最终接受了贝尔纳的建议,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独行者——文森特·梵高》。这篇文章在1890年1月被刊登在《法国信使》上。1890年7月,梵高死于奥维尔。得知噩耗的贝尔纳赶到奥维尔参加了他的葬礼,“棺材已经钉上。我来得太晚了,没能再看他一眼……”这封写给奥里埃的信中记录下了梵高的葬礼细节。梵高的身体被他最后使用的画布和黄色的花卉所掩埋,他的画架、折叠凳和画笔放在棺材前。除此之外,他还催促评论家奥里埃为梵高写文章:“你知道我多么爱他,你可以想象,现在我有多么沮丧。你是他的评论家,请不要忘记他,也为他多写一些话吧,去告诉所有人他的葬礼是最后的加冕,配得起他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天赋。”

  除此之外,在梵高去世后的一周年,贝尔纳自己也发表了一篇论述梵高作品的文章,并在1892年为梵高举办了一场小型展览, 1893年他开始在杂志上刊登与梵高的部分通信,1901年,他出版了与梵高的所有通信。他为梵高做了所有可以做的,而自己的艺术生命却自此转向沉默了。

  自1893年起,埃米尔·贝尔纳的绘画风格开始发生了巨大转变,作品由前卫的革新派回归到古典写实主义。从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作品的影子,如拉斐尔、委拉斯奎兹等。或许是因为在埃及11年的生活使他更多关注到了宗教活动,或许是他长期对于前卫艺术的探索始终没有得到回应,他画风的神秘转变及对革新艺术的抛弃成为了19世纪艺术史上又一个亟待研究的命题。


作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