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新用户3536Meiv 2022-03-25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高明:琵琶南戏祖,玉砌云端腔

元杂剧是与元曲并列的元代最高文学水平的展现,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如《西厢记》和《窦娥冤》等等,都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剧目,相比之下,还有一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就显得稍微有些寂寞了。

既然被呼之为“传奇之祖”,定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妙之处,要知道,这出剧可是被那朱元璋高赞,他说这部戏是“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就是说,你们这些富贵人家不能忘本,要有感恩之心,随时要记得现在的富贵是怎么来的。

朱元璋作为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叫花子皇帝,对民众是相当同情的,他并没有什么艺术欣赏水平,但为何对那么多的文学艺术形式视而不见,却偏偏赞赏这部杂剧呢?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这是因为这部戏宣传的精神世界与其世界观是高度契合的,所以才说这是富贵人家必备的“精神食粮”,此事记载于明代大才子徐渭的《南词序录》中。

这部戏的作者叫高明,改编于南戏《赵贞女》,它还有一个更早的版本,名曰《蔡伯喈》,如果对历史人物有深入了解之人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一个三国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也是露过脸的。

在高明改编之前,这出戏至少在宋时便早已被广为传唱,,这个名为蔡伯喈的人物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他是一个“背亲弃妇”的丑陋之人,大诗人陆游曾写诗以记:

叙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蔡伯喈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他有个更为人们所熟悉的名字,叫蔡邕,就是董卓死后他趴在身上大哭而被王允下狱的那位,最后竟是死于狱中,这可是一位文学大家。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如果印象还很模糊的话,那他有一个女儿是必定知晓的,那便是历史上最悲催的第一才女,被曹操重金赎回,写有《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

也不知这蔡邕得罪了谁,在《蔡伯喈》中,他被刻画为一个刻薄寡恩的书生,类似于后世著名剧目《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是一个不忠不孝的大恶人,最后竟然被雷给劈死了。

也许这高明实在是看不过去,或许为表达对蔡邕的崇敬之情,便在这出剧的基础上,改编成《琵琶记》,替蔡中郎翻案,计42出,被誉为传奇之祖。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这部戏说的是汉末穷书生蔡邕,娶了个貌美如花的赵五娘,然而这新媳妇却并不受公婆待见,新婚两月后,他便被逼着去京城参加科举,在高中状元后,又被迫与牛丞相的女儿成亲,入赘牛府,三年不能归。

就在这三年中,家乡受灾,二老死亡,赵五娘卖发葬双亲后,怀抱琵琶一路乞讨,踏上进京寻夫之路,历尽艰辛并机缘凑巧地终于觅得夫君,好在那丞相女识大体,让这饱受情感煎熬的䕓公子接纳了赵五娘,最终以一夫二妻,“旌表耀门闾”,回乡祭奠父母的圆满而结束。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代进士出身,官职微小,曾在军中任职,后隐居不仕,元末战乱时避居宁波栎社,恬淡自守,“以词曲自误。”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期间创作《琵琶记》,由各剧班上演后影响极大;明初时受到朱元璋赞赏,招去南京,诏修《元史》,他以年高为拒,回乡后不久病逝,时年约54岁。

他是个非常传统的知识分子,具有深厚的正统观念,他之所以写这部剧,是从根本上反映了在他们所属的这一群人中,所遇到的种种无奈,对剧中原来的蔡书生,充满了同情和宽恕,就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一般,是被外力给生生地扭曲而失去了原状一样。

换言之,他是通过蔡伯喈的无奈,道出了士子的心酸,着重描写了蔡伯喈被“三不从”,即不想去科举然父不从,不想当驸马然相不从,不想为官然皇家不从;他的遭遇或者可以叫作“三被逼”。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高明在此基础上,刻意将道德层面上的一些为人不齿之处,轻轻地翻了过去,以前那个忘恩负义之人,被高明努力地打造成近乎全忠全孝的全新形象。

比如,䕓公子高中状元被逼成婚,为何要隐瞒婚史的事实,这其实同那被人唾骂的陈世美是一个腔调,只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是他良心未泯,是一个有着道德底线的正人君子,将原来的“亏心短行”,一手导演成由悲剧转化为正剧,最后是以大团圆的结果,所以,满足了民众心灵的认知。

赵五娘是这出剧中最出彩的角色,也是高明着重刻画的人物,她嫁到蔡家后,夫妻恩爱,贤惠达理,夫君赴京后,她孝敬公婆,勤苦克己,忍受委屈而无一句怨言,将苦愁深藏在心底。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公婆死后,她断发卖钱,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怀抱琵琶卖唱乞讨,进京寻夫,是一位“有贞有烈”又识大体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著名戏剧评论家戴不凡先生对赵五娘的艺术形象是高度赞扬,他称其为“似夏日蓝天初升的旭日,奔腾万里的黄河,耸入云霄的泰山,令人油然地感到一股强大的鼓舞力量。”

“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高明写这部剧,可以说是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他著作并不多,半百一过没几年便匆匆离世,生前战乱频仍,难能静下心来创作,所以,与其他如关汉卿、白朴等元杂剧大家比较起来,至少在数量上便差了许多。

朱元璋为何对高明的《琵琶记》赞赏有加?

但是,这部《琵琶记》却足以奠定高明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史称其为第七才子书,作为教化民众的经典,在民国之前各种舞台上是经久不衰,全国主流或非主流的剧种都将其改编为保留的传统节目。

可惜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无缘展现于舞台上,更是无人知道高明这位为中国戏剧界作出杰出贡献的戏剧家,曾经蜚声剧坛的大作家一直寂寞着,只是在中国文学史的课本上,偶尔能提及他的名姓,在学人面前,一闪而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