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的是哪门子戒 ——评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

 古磨盘州人 2022-03-26
人无名不立。
很多人读书,大多是冲着作者去的。作者默默无闻,阅读时可能就横挑鼻子竖挑眼。作者为专业名流,必恭敬备至。说白了,书没看完,结论估计都出来了。
很多书,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很多书,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差。你的态度很多时候不是在心里做出的,而是凭着眼镜做出的。
比如现在热门的《人世间》,梁晓声在20年前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早期作品我不仅读过,而且还买过。可这本获大奖的书,因为多次捧起后读不下去,所以它没有文学价值,我评价它是现代版的宫廷剧,估计很多人不认可,我也不想跟人辩驳。就像当年有人非要我评价什么《甄嬛传》和《芈月传》一样,说心里话,我确实写不出这样吸引人的宫斗剧情节,即便能写,我也不会写,因为,这不是我想写的东西。
说的有点远了,还是回归正题吧。
《受戒》是一部长度只有12000字的短篇小说,假如不是因为汪曾祺的关系,很多人看过也就是风吹过,即便是我这样爱写作的作家,第一遍看后也是清风拂面,过而无痕。
可我脑子里一直镌刻着,汪曾祺的《受戒》是八十年代的“短篇小说之王”。以汪曾祺在文坛的地位,这样的评价难免有溢美之嫌,可这样的评价应该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我只好放空脑袋,继续进行阅读。
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不是很复杂,就是说一个乡下孩子,13岁那年被舅舅领到自己当主持的庙里当和尚。
孩子叫小明,后来叫明海。小明当和尚不是因为自己对佛教有什么悟性,更不是他内心有对于佛教的信仰。舅舅带他走仅仅是因为小明家里穷。
那时候,当和尚是可以“挣钱”的,让儿子当和尚几乎成为那个地方的一个“传统”,当几年和尚挣到钱后还俗,照样可以娶妻生子。说白了,做和尚其实是个不错的“营生”,小明家兄弟多、田地少,作为老四的小明当和尚是必然结果。小明当和尚还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他舅舅是“荸荠庵”的当家和尚,小明出家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庙里,小明跟在家也没有什么区别,差不多也是做些担水劈柴、做饭添香这等琐事,偶尔的,舅舅也会教他一些经文,寺庙里清闲下来,他便去寺庙边上的小英子家里帮闲。时间长了,小英子的父母将明海和尚当成了自家人,小英子的娘甚至把明海收为干儿子。
小英子去采荸荠,明海和尚跟着去,小英子喜欢用自己的光脚踩明海的脚,看见小英子留在湿地上的脚印,明海和尚心里出现了异样。
十七岁那年,明海到全县最大的庙善因寺去受戒。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要持续三天,小英子突然感觉时间过去的特别漫长。
在受戒回来的船上,小英子不让明海将来当方丈,明海答应了她,小英子进而提出要给明海当老婆,明海和尚也同意了。最后是小英子躺在船的中仓里,明海和尚把船摇到芦花荡。
故事到这儿结束了,留下的想象空间比文字表述出来的还要大,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不知道一般的读者读完小说后是什么感觉,我带着品鉴的思维阅读之后,感触还是比较多的,在此,跟大家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分享。
一是选题上的匠心。题目是文章的眼,聪明的作者一般都不会写题目,而是围绕题目开始写故事,最后,让题目成为点睛之笔,受戒就是这个目的。
出家人受戒,表示真正地脱离了凡尘俗世,可受戒回去的明海和尚在路途中就可能破戒,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最大的冲突点。记得以前阎主席在写作课上说,写小说就是写故事,可故事就是事故啊。
用这句话来理解《受戒》,真的是恰当不过了,作者就是在写事故,没有故事的地方制造事故,这是小说选题上的一个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说心里话,第一遍看《受戒》没有多少感触,那是因为,我感觉它的风格承袭了沈从文的《边城》,沈是汪曾祺的授业恩师,汪非常崇拜沈,以沈的风格写一篇小说,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相对于《边城》来说,《受戒》的设计更激荡人心一些,仅仅从名字上判断,《受戒》会更有诱惑力。
(待续......)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