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之一|刘丰、徐鹏: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探...

 大奔h1wmjlcm1r 2022-03-26

语文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旨在立足语文学科,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思维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学科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陆续推送的三篇文章基于语文课程特点,围绕跨学科学习的功能价值、教学设计、实施理路等关键问题展开研讨,期待能够为我们深入探究跨学科学习带来有益启示。

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探析

刘 丰   徐 鹏

【摘   要】在明确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现实价值基础上,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索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具体步骤有三个:把握学科关键概念,明确课程内容主线;完成适宜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科深度融合;采用整合性学习评价,反思单元学习成效。最后提出应注意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节点等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语文   跨学科学习   实施路径   统编版教材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基于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前适应高等教育的跨学科学习[1],成为核心素养语境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它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也特别适合连接其他学科,在跨学科学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现实价值

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本质上是立足语文学科、联结其他学科开展的一种整合性学习。它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进一步拓展语文课程的实施空间。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视角来看,跨学科学习在建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以及培养学生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建构多学科集成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

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整合性首先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实践活动中融通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情境等关键要素,这些要素正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连接点和拓展点。在学习内容层面,可以通过多学科透视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学科具体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在学习资源层面,可以依据学习主题融入多学科的典型语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学习情境层面,可以借助多学科融合个人体验、学科认知和社会生活等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跨学科学习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与内容、资源、情境形成互动和融通,能够建构出体现不同学科集成的实践活动场域,增强语文学习的弹性和包容性,充分体现多学科综合育人的优势。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在学习内容层面可以融入艺术学科知识,尤其是美术和音乐,引导学生在跨学科比较中掌握“意象意境”“托物言志”“烘托渲染”“节奏韵律”等诗词学习要点,更全面地体会诗歌朗诵技巧、解读方法和情感内蕴。在学习资源层面可以借助影视、舞蹈类节目,引导学生体会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传统。融入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自然也就建构出开放的学习情境。我们认为,这种多学科分进合击、协同创新的优势,在全面推行的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中能够体现得更为明显。

2.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开展跨学科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力,运用多个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创造产品[3],提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与教材,应该立足学科育人目标,探索更加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必然会面对复杂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本身也需要依托多学科视角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两种理路。第一,梳理语文学科具体学习领域的关键概念,立足语文学科辐射其他学科,解决与关键概念相关的核心问题。比如前面提及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在课堂学习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学生在海报制作、活动宣传、活动展示、反思总结过程中,需要借助数学、美术、传媒等学科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在古代诗词的朗诵、鉴赏等方面又获得深度认知。第二,从其他学科提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该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多种学科知识共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基于“生活中的亚硝酸盐”阅读相关的说明性文本,学习检测方法,分析化学特性,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并运用多种媒介和方式分享研究成果。综上,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建构宽广的实践活动场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思考和探究问题。未来的高中语文课程需要多学科教师协同攻关才能更好地完成跨学科学习。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尝试 

开展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探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跨点”,把握恰当的“跨度”,实现多学科知识和思维统整。这里,我们尝试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索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从单元特点来看,该单元人文主题为“百家争鸣”,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编选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儒、道、墨三家的多篇经典论说。从单元导语以及研习任务来看,本单元旨在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体会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把握学科关键概念,明确课程内容主线

在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要求以及教材单元内容,提炼该单元的学科关键概念。学科关键概念主要是指学习该单元过程中,需要理解和运用的重要语文知识和能力,典型思维和认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在明确学科关键概念后,我们以它们为依据,连接有助于理解语文学科关键概念的其他相关学科。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由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及由学科关键概念拆分形成的内容主线。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主线,有助于整体把握多学科教师协同备课后研制的跨学科整合学习方案,以及方案内部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因为多学科的介入,迷失语文学习方向,背离语文学习重心。

结合第二单元导语、单元研习任务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特点,我们将本单元的学科关键概念确定为“理解与传承先秦诸子文化经典”。基于学科关键概念,我们选定历史和政治作为辅助学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①通过诵读,建构诸子散文阅读经验,培养文言文语感;②借助注释、工具书研读文本,梳理文言文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③结合历史学科深入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各自不同的论说风格以及这些学说的现实意义;④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结合思想政治学科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华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⑤辩证思考诸子学说的现实价值,能够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就核心观点做出辨析和阐释,并完成一次思辨性写作。在此基础上,拆分学科关键概念“理解与传承先秦诸子文化经典”,形成针对学科关键概念深入理解的内容主线,将整个跨学科学习的逻辑链条确定为三个主要问题:“百家争鸣产生具有怎样的历史背景”“百家争鸣的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和评价诸子百家的思想”。

2.完成适宜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科深度融合

推进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时,我们立足教材选篇补充适宜的资源,尝试建构单篇细读、群文比读、专题研读三种课型。基于不同课型设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整合学习方案中的学习任务,提升他们对学科关键概念的理解。整体上遵循前面提及的两种跨学科实施理路,侧重以语文学科为主,根据教学需要辐射其他学科,立足于语文学科,实现多学科统整。

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单篇细读主要在明确百家争鸣背景的基础上,梳理教材选文内容,明确各家思想学说的内涵。群文比读主要进行两个层次的对比:一是教材选文之间的对比,明确各家论说的语言风格特点;二是结合教师补充拓展材料,如教材中未涉及的法家代表论著《韩非子·五蠹》等篇章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各家主张及其论争焦点。专题研读主要围绕诸子思想的文化影响与传承发展展开,针对其影响将主要安排儒道互补专题研究,针对传承发展在结合补充资料思辨先秦诸子思想局限的基础上,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根据上述课型,我们将语文实践活动演化为具体的学习清单。比如:①了解背景,明确目的。依托研读相关历史材料,归纳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一活动展开,结合历史学科初步探究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②儒家智慧,历久弥新。依托教材选文以及补充资源阅读感悟这一活动,了解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结合教材篇目学习提醒,将思想政治学科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资源进行补充,促进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③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依托补充资源对诸子思想的局限展开思辨,结合政治学科初步探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方式,以及单元研习任务四“结合新时代语境辩证思考诸子经典语句”,促进学科交融,培养多学科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

3.采用整合性学习评价,反思单元学习成效

在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也主张坚持整合取向,设计能够针对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案,对学生跨学科理解进行综合评判。在评价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跨学科视角主要表现为三点:①评价主体不仅局限于语文教师,也需要由其他学科教师或由学生个人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②评价重点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思维,而是立足于关键概念呈现的跨学科学习思维,关注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生成的跨学科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评价需要融入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之中,其形式既要包含在多学科学习中的学业评价,也要包含针对单一学科的学业评价,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的优势互补。

就第二单元的学习评价而言,评价重点应落实到针对“理解与传承先秦诸子文化经典”这一学科关键概念上,并围绕学习目标就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学生个人还需针对单元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业学习评价方面,既要包含诸如诸子思想辩论会、合作梳理典型文言文虚词等语文学科学业评价,还要包含先秦诸子人物小传、纪录片《百家争鸣》解说词设计等融合了历史、政治、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业评价。通过典型学业表现的系列性评价,最终考查学生综合利用语文、历史以及政治等多学科,协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过程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注意的事项

就我们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高中学生在参与跨学科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能够积极参与各类语文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分享和交流学习成果。但是,从我们的教学体验和相关课例探索来看,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还存在学习目标把握不明确、跨学科理解生成不到位,以及学科思维转换不及时等问题。为此,我们最后提出两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1.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基于原有分科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思维惯性,经常在学习中出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各学科知识安排不当,以及相关学习资源选取散乱。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明确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应该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学习语文学科的关键概念,解决语文学习之中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等元素,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学习,做到从语文学科中来,到语文学科中去。在我们试教的课例中,语文学科始终占据跨学科学习的主要地位。其中,基于历史学科的实践活动是为了进行铺垫,以便引导学生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中更好地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基于政治学科的实践活动,侧重引导学生在思辨诸子思想学说局限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诸子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之根的现代价值,其最终的落点更是回归单元研习任务“结合新时代语境思考诸子语句的价值”,从个人体验对该语文学习内容做出创新性阐释。而作为资源补充的其他学科学习内容主要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嵌入在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支撑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全过程。比如我们提供了儒家思想影响的探究文本,提醒学生结合教材中“学习提示”从政治学科视角阐释的中华民族精神来阅读,就为学生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抓手。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升核心素养,是开展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

2.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节点

根据目前对于跨学科学习的研究,大家普遍认为跨学科学习容易造成几个学科的简单相加,在具体的整合学习阶段存在各学科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无法真正实现各学科知识和思维的融合,因而也没有真正产生跨学科视角的深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跨学科教学并不是使用异质性知识来指涉相同对象,而是促使不同学科在解释相同问题时具备差异化表达路径的黏合可能”[4]。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把握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节点,即“学科关键概念”。学科关键概念是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核心要素,它既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衔接的节点,又是我们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和内容主线的依据。把握好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关键节点,就能避免各个学科出现“拼多多”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跨学科学习中各学科的融合程度。在我们试教教学案例中,语文、历史和政治三个学科整合后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实践活动都是围绕语文学科关键概念“理解与传承先秦诸子文化经典”展开的。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各个侧面展开的对学科关键概念的深入理解过程。因此,通过学科关键概念我们就能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自然衔接,形成逻辑清晰的内容主线,最终达成跨学科理解。

比较国内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适应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习模式。我们这里仅就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一些初步的实践和思考。其他诸如为适应跨学科学习的语文课程实施模式变革、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以及语文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等焦点议题,有待深入探究。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因为“学科核心素养”带来的孤立效应,改变各个学科之间貌合神离的现状。从这个意义上看,跨学科学习将会成为“后核心素养”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和超越点。

参考文献:

[1]张玉滨.高中跨学科教学的本位价值与实施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3]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J].基础教育课程(下半月),2018(11).

[4]谢坤.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异质性知识耦合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30024)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