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与佛印故事多半不可当真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03-26

 

 冯梦龙的《谈概》说了一段有关佛印和尚出家的趣事:“佛印原儒家流,书无不读,与东坡友善,神庙时,祷旱,命僧人入内修演。”于是苏东坡让佛印假冒侍者去皇宫“入观盛事”,结果宋神宗见他长得魁伟“遂赐披剃”,他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当了和尚,所以他“心颇衔恨”。《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还把佛印和苏东坡两人说成生死都在左右相伴。不过,从《禅林僧宝传》等书的记载来看,那些都不过是齐东野语而已。其它如把苏州人李章做客,见别人的鱼比自己的大,问蘇字下部鱼字在左边还是右边?主人说都一样时,李章就与人对换了一下的故事,也弄到苏轼与佛印身上,此类张冠李戴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据《大藏经》介绍,佛印是“饶州浮梁林氏子”,“幼称神童,青年出家”,“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主持开先寺法席时,他已经在善暹这里学习了十年。然后“九坐道场,四众倾向,名动朝野,神宗赐高丽磨衲金钵,以旌师德。”

 南康军云居山在九江,《九江府志》等地方志记载的比较详细。佛印生于1032年,卒于1098年,十二岁出家入寺、十六岁离开景德镇出外修行。宋神宗是1068年才登基的,所以,就是按照元人《佛祖历代通载》:佛印二十八岁出家的说法,他的出家也不可能与宋神宗有关。而同书说他“曾一度为地方官吏”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佛印与众不同的特点,正如《感山云卧纪谈》记载了他元丰五年九月,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所说:“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他的这个特色,也成了他所结交的朋友多为文士、官僚,如苏东坡、苏辙、黄庭坚之流的基础,他还经常参加他们的酒宴聚会和高谈阔论,从而成了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的名僧。

 佛印与苏东坡的友谊无疑是很深的,《宋稗类抄》说东坡被贬在惠州,佛印在江浙常常想写信去宽慰他,但“以地远无人致书”。有个叫卓契的和尚说“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佛印在信中说现在他被“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接着他宽慰并用佛家语引导他道:“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佛印曾住江州承天寺、淮上方斗寺、庐山开先寺等,并与苏轼在云居山真如禅院、临安玲珑山卧龙寺等地留下了遗迹,现在都成为当地名胜。

 《续传灯录》载佛印名了元,字觉老。在云居寺达四十年之久,其间也有多次外出游历。苏轼被贬黄州时“师住庐山”,苏轼与他“相与酬作章句”,其后两个人也多次在一起谈禅论道饮酒赋诗。佛印的佛学观点对苏轼有很大影响,并在此后对他在坎坷的仕途经历中进行理性思考发生了很大作用,所以苏轼对待佛印的态度是十分尊重的。

  传说中的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很多具有明人市井中所喜欢的那种恶搞的特色。也许苏轼和佛印也会偶尔玩上一把,但这么多低俗的东西,无论是和他们的学问,还是他们的身份都是不相适应的,也是他们俩不可能有的行为。

                                          原载香港《文汇报》2008年11月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