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婺城梧桐:传承清正廉洁好家风

 流星雨刘鑫 2022-03-26

 婺城梧桐:传承清正廉洁好家风

    婺城区沙畈乡梧桐村,全村人大多姓包,是宋代清官包拯的后裔,至今已传到第39代。包拯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思是说,包家后世子孙当官,如有贪赃枉法者,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也不准葬入包家祖坟。不遵从此家训,就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子孙,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包拯还嘱咐儿子包珙请工匠把这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说的是古人认为梧桐树(泛指泡桐树)是“凤巢”,可以吸引凤凰前来居住的典故。

而在沙畈乡,就有一个梧桐村,全村人大多姓包,是宋代清官包拯的后裔。
    日前,记者来到梧桐村,走到村中,只见该村四周环山,风光旖旎,翠竹摇曳,绿荫参天,梧桐溪绕村而过,真是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
    据村主任包卸钧介绍,梧桐村距市区40公里,共有432人、143户,其中包姓村民就有350多人。全村共有山林8800多亩,耕地130多亩,主产杉木、毛竹、茶叶等。
    梧桐村的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梧桐包氏宗谱》第一册包氏系图记载,包氏第一世为包浩,以子贵赠龙图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包浩生二子,为包挥、包拯。包拯为龙图阁直学士、礼部尚书。据谱序记载,合肥龙图阁学士孝肃公三世孙执中迁台州之天台,后裔由天台迁至至金华松溪。第十四世包文贤由松溪再迁至金华二十九都梧桐源(今梧桐村),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添设汤溪县,分入汤溪十五都。包文贤幼子包乾初(包氏第十五世)为梧桐村始迁祖。包乾初娶妻赵氏,生六子。此后包氏在梧桐村代代相传,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包氏(从包氏第一世包浩算起)第35代孙、今年73岁的村会计包玉琨介绍,包氏先祖是从金华松溪迁至义乌,再从义乌迁居到梧桐村的,至今包氏已传到第39代。宗谱中的包拯图像梧桐村的来历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景泰年间,北方瓦剌(瓦剌是当时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侵犯明朝北方边塞,边塞告急。地方盗贼四起。包氏拯公十四世孙包文贤,原迁住义乌智者乡修政里包公潭村,因逃兵燹,全家失散。包文贤幼子包乾初,落难于婺南山区一个叫杨树畈的地方,因肚子饿难以忍受,昏倒在梧桐树下,被一个姓赵的采茶姑娘所救。赵姓姑娘拿出竹筒饭喂他,包乾初才以得救。
    此时,包文贤寻儿子来到杨树畈,看到儿子在梧桐树下获救,对姑娘非常感激。包文贤遥望远处,只见杨树畈南面有座山,形似凤凰俯视展翅之福地,有凤凰栖梧桐吉祥之兆。梧桐树前,有条溪流,由溪穿畈而过,山水尤为秀美。他想,如果在梧桐树旁建房舍,傍溪沿山,漫山绿色,颇有凤栖梧桐之祥和。包文贤向往未来之景象,喜不自胜,于是来到姑娘父母家提亲,欲结秦晋之好。
    姑娘父母见包乾初年轻勤勉好学,同意包文贤之请求,包文贤就在杨树畈旁建房舍居住,赵氏姑娘与包乾初喜结连理,为了凤栖梧桐之寓意,就把杨树畈更名为梧桐村。于是包文贤成为梧桐村包氏第一始祖,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继后有华、徐、汪、陈、占等姓氏也来梧桐村居住。

    据梧桐包氏宗谱记载,包拯为包氏第二世先祖

    据记载,包姓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据史料记载:包拯(公元999年至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但在宗谱中,包公是个白面书生 ,而“黑脸包拯”系戏剧形象。

        包拯家训:贪污者开除族籍,不得再回包家

    包拯在一首诗中写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拯在端州任职期间,不畏权贵,为官清廉,时人称他包公。3年期满后,包公回京新任,端州黎民百姓感念包公,精制一砚暗藏舟中。船过羚羊峡,包公命书童查看船上有无藏匿赃私,最后搜出匿砚,包公当众抛掷于江中。包公60寿辰那年,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是当朝皇上,奉旨行事的太监深谙包公脾性,早在礼盒上写好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皇上为什么要送礼呢?宋仁宗认为包拯“清慎太过”,故有此举。但包拯无意要开贿道,便在寿礼盒上回赠一诗,巧辞皇礼。诗曰:“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思是说,包家后世子孙当官,如有贪赃枉法者,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也不准葬入包家祖坟。不遵从此家训,就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子孙,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就是说,包拯还嘱咐儿子包珙请工匠把这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因此,拜读《包氏宗谱》,亦能感受到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

           包氏十三世孙包士梁与宋濂为同窗好友

    在《梧桐包氏宗谱》中,收录了许多古代名人所写的序文。留存有近200个包氏祖先的画像。他们大多任过一官半职,但都传承了包拯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的作风,不违祖训,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因此引起了许多重臣和名人的敬重。如明初文学家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少年时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年),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宋濂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包氏十三世孙包士梁与宋濂为同窗好友。士梁当年请宋濂作序。宋濂当年因祸,就请柳贯作序,而他自己被流放茂州的途中病死于夔州。

要求为子孙者切宜谨记毋忘祖训

在《梧桐包氏宗谱》中,还规定了家训十多条,要求为子孙者切宜谨记毋忘祖训。其中的一条就是子孙有清风懿行于谱传下书之,也就是说子孙有清正廉洁和高尚行为的就要在宗谱中记载并传承。
    多年来,生活在梧桐村的包氏后裔们,牢记祖训,勤恳耕耘,踏实做人,积极进取,培养了众多的大学生和人才。他们传承清正廉洁的好家风、好传统,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传承好家风,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纷纷自觉执行,形成了讲村规、守村规的好风气。

据介绍,为了树立梧桐村形象,传承好家风, 2014年,村两委决定在村口修建牌楼,村干部、村民齐心捐款,村支书包小兵带头捐了5000元,70多岁的村会计包玉琨捐了1000元,一企业老板王均余捐了10000元,其他的村民也你一千,我五百,纷纷捐款,39个村民共自发捐款58060元,为建造牌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14年12月,一座庄严、厚重大气的梧桐村牌楼终于在村口落成。牌楼上刻写的 “世祖懿德浩气承苗裔,山清水秀馨风扑面来” 的对联正是对该村传承好家风、建设美丽山村的真实写照。
     在区、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还致力于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建设通山道路,去年和今年又着力建设梧桐溪景观带,把梧桐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由于工作积极努力,梧桐村先后获得了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区级文明村、市级二级基层党组织、市级四星基层党组织、沙畈乡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来源婺城好家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