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四百三十四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3-2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百三十四卷目录

 《老子部·纪事》
 《老子部·杂录》
 《老子部·外编》

经籍典第四百三十四卷

老子部纪事

《高士传》: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容曰:过桥木而趋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敬老耶?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庄周者,宋蒙人也。少学老子,为蒙县漆园吏。遂遗世自放不仕,王公大人皆不得而器之。
庚桑楚者,楚人也。老聃弟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居三年,畏垒大穰。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家,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列子·周穆王篇》: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幡校四时;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焉。
《仲尼篇》: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亢仓子·全道篇》:亢仓子居羽山之颜三年,俗无疵疠而仍谷熟其俗窃相谓曰:亢仓子之始来,吾鲜然异之。今吾日计之不足,岁计之有馀,其或圣者邪?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亢仓子闻之,色有不释,其徒黡啜从而启之。亢仓子曰: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其所如往。今以羽俗父子窃窃焉,将俎豆予我其的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陈怀君柳使其大夫祷行聘于鲁,叔孙卿私曰:吾国有圣人,若知之乎?陈大夫曰:奚以果明其圣。叔孙卿曰: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弊邑则小,亦有圣人。异于所闻,曰:圣人谓谁?陈大夫曰:有亢仓子者,偏得老聃之道,其能用耳视目听。定公闻而异焉,使叔孙氏报聘且致,亢仓子待以上卿之礼。
《史记·孟子附传》: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申不害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乐毅传》: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乐叔。高帝封之乐乡,号曰华城君。华城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惠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臣公一作乐巨公〉

《晁错传》: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于诸公间。《万石君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景帝元年,拜为御史大夫,封为塞侯。不疑学老子言。其所临,为官如故,唯恐人知其为吏迹也。不好立名称,称为长者。《田叔传》:田叔者,赵城陉人也。其先,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
《魏其武安侯传》: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汲黯传》: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
《郑当时传》:郑当时者,字庄。好黄老之言。
《儒林传》: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
《日者传》:褚先生曰:夫司马季主者,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观其对二大夫贵人之言谈,称引古明王圣人道,非浅闻小数之能。《史记自叙》: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注〉徐广曰: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术。
《高士传》: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名姓,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生为道家之宗焉。
乐臣公者,宋人也。其先宋公族,其后别徙赵其族。乐毅名显于诸侯,而臣公独好黄老,恬静不仕。及赵为秦昭王,灭臣公东之齐,以老子显名,齐人尊之,号称贤师。赵人田叔等皆尊事焉。
《汉书·楚元王传》:德字路叔少,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昭帝初,为宗正丞。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辨。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之属。
《曹参传》: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司马迁传》:赞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馀,家业千金,厚自奉养。
《王吉传》: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馀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扬雄传》:赞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
《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躬问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以高乎?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十丈,俯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道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实敬道,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愿道君有以教之。公乃授素书二卷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著此经以来,一千七百馀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天地泯合,帝甚贵之。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以教之。而恐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邪?
《高士传》: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惟盖公独遁居不仕。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治。及参入相,汉遵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安丘望之者,京兆长陵人也。少治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号曰安丘丈人。成帝闻,欲见之,望之辞不肯见。上以其道德深重常宗师焉,望之不以见,敬为高愈日损。退为巫医于民间,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之学扶风耿况王汲等皆师事之从受。老子终身不仕,道家宗焉。
高恢字伯达,京兆人也。少治老子经,恬虚不营世务,与梁鸿善隐于华阴山。中及鸿东游思恢作诗曰: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兹。二人遂不复见。恢亦高抗匿曜,终身不仕焉。
《后汉书·光武帝纪》: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圣,而失黄老养性之明,愿颐爱精神,游优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光武十王传》:楚王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絿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藩辅,过恶累积,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耿弇传》:弇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
《窦融传》:窦章字伯向。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学,更相推荐。永初中,三辅遭羌寇,章避难东国,家于外黄。居贫,蓬户蔬食,躬勤孝养,然讲读不辍,太仆邓康闻其名,请欲与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康遂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
《郑均传》:均字仲虞。少好黄老书。
《杨厚传》:厚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馀人。太尉李固数荐言之。太初元年,梁太后诏备古礼以聘厚,遂辞疾不就。建和三年,太后复诏徵之,经四年不至。
《范升传》: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淳于恭传》:淳于恭字孟孙,北海人也。盖说老子,清静不慕荣名。
《翟酺传》:翟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也。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
《刘陶传》:陶著书数十万言,又作七曜论、匡老子、反韩非、复孟子,及上书言当世便事、条教、赋、奏、书、记、辨疑,凡百馀篇。
《蔡邕传》: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周举传》:子协字巨胜,慕老聃清净,杜绝人事,巷生荆棘,十有馀岁。
《酷吏传》:樊煜子融,有俊才,好黄老,不肯为吏。
《逸民传》: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
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学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
《独行传》: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后。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
《三国志·魏曹爽传》: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王肃传》: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注〉《魏略》曰: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农。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王粲传》: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
《钟会传注》:会雅好书籍,涉历众书,特好《易》《老子》。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辨,注《易》《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馀卒。弼字辅国。何劭为其传曰:弼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辨能言。父业,为尚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吴虞翻传》:翻为《老子》训汪,传于世。
《老子翼附录》:王辅嗣,山阳高平人。少而察慧,十馀岁便好庄老,通辨能言。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按魏氏春秋曰:弼论道约美,不如晏自然出拔过之太原,王济好言老庄,尝云见弼易老注,所悟者多。
《晋书·裴秀传》:秀子頠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頠深患时俗放荡,不遵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大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曰: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有以令人释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无之谓也;损艮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体守本无也。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裴楷传》:楷字叔则。父徽,魏冀州刺史。楷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尤精老易。《王浑传》:次子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资英爽,气盖一时,善易及老庄,文词秀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山涛传》:涛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
《王衍传》: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衍甚重之。惟裴頠以为非,著论以讥之,而衍处之自若。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元言,唯谈老庄为事。
《阮籍传》: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作咏怀诗八十馀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附〉《老子翼附录》籍著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法。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阮瞻传》:瞻字千里。性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辨,辞不足而旨有馀。举止灼然。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
《阮修传》:修字宣子。好易老,善清言。
《阮放传》:放字思度。中兴,除太子中舍人、庶子。虽戎车屡驾,而放侍太子,常说老庄,不及军国。明帝甚友爱之。
《嵇康传》:康字叔夜。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书告绝,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吾每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意日颓,任逸之情转笃。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系狱,遂复收康。康乃作幽愤诗,曰: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向秀传》: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
《谢鲲传》: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
《庾峻传》:太常郑袤见峻,大奇之,举为博士。时重庄老而轻经史,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
峻子凯字子嵩。长不满七尺,而腰带十围,雅有远韵。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婴心,从容酣畅,寄适而已。处众人中,居然独立。尝读老庄,曰:正与人意闇同。太尉王衍雅重之。
《郭象传》:象字子元,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陆云传》:云尝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从。忽望草中有火光,于是趋之。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云本无元学,自此谈老殊进。
《刘柳传》:柳字叔惠,亦有名誉。少登清官,历尚书左右仆射。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惟读老子而已,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矣。时人重其言。
《陶侃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鞭朴,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
《刘隗传》:隗兄子劭,劭族子黄老,太元中,为尚书郎,注慎子、老子,并传于世。
《庾亮传》: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老庄,风格峻整,动由礼节。
《石秀传》:秀,有令名,风韵秀彻,博涉群书,尤善老庄。《韩伯传》:伯字康伯,入为侍中。陈郡周协为谢安主簿,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伯领中正,不通协,曰:拜下之敬,犹违众从礼。情理之极,不宜以多比为通。时人惮焉。
《殷浩传》:浩字深源,弱冠有美名,尤善元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
《邓粲传》:粲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无知者,乃著元明纪十篇,注老子,并行于世。
《殷仲堪传》:仲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閒强。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士咸爱慕之。
《文苑传》:李充字弘度。尝著学箴,称老子。
晋阳秋庾子嵩恢廓有度量,自谓是老庄之徒。昔未读此书,意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神仙传》:封衡字君达,陇西人也。幼学道通老庄学勤访真诀
《异苑》:陆,云独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从。忽望草中有火光,云时饥乏,因而诣前至其家。墙院甚整,便寄宿。见一少年,共说老子,极有词致云。出,临别语云:我是山阳王辅嗣云。出门回望向处,止是一冢。
〈此条与晋书小异故并存之〉

《宋书·沈演之传》:演之,字台真,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尚未知名。
《隐逸周续之传》: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閒居读《老》《易》《隐逸传》: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
《南齐书·张融传》:融,字思光。解褐出为封溪令。浮海至交州,于海中作《海赋》。建武四年,卒。遗命令人捉麈尾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周颙传》:颙,字彦伦。汎涉百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兼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元言相滞,弥日不解。《文学传》:祖冲之,字文远。著《易》《老》《庄》义。
《高逸传》:顾欢,字景怡。太祖践祚,删撰《老氏》,献《治纲》一卷。永明元年,徵为太学博士,不就。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数术多效验。
宗测,字敬微。颇好音律,善《易》《老》
杜京产,字景齐。颇涉文义,专修黄老。
沈驎士,字云祯。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少时,驎士称疾归乡。隐居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吴苞,字天盖,少学《三礼》《老》《庄》。宋泰始中,过江聚徒教授。隆昌元年,诏曰:处士濮阳吴苞,栖志空谷,秉操贞固,沈情味古,白首弥厉。徵太学博士。不就。
《高士传》:徐伯珍,字文楚。妤释氏、老庄,兼明道术。《老子翼附录》:宗测,少静退,不乐人间。豫章王嶷徵为参军,答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木。欲游名山,乃挂其祖所画《向子平图》于壁上。赍《老》《庄》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顾。
《梁书·世祖二子传》:贞惠世子方诸,字智相,世祖第二子。母王夫人。幼聪警博学,明《老》《易》,善谈元,风彩清越,辞辩锋生,特为世祖所爱。
《张充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绪,尝请假还吴,始入西郭,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绪船至,拜于水次。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充跪对曰: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及明年,便修身改节。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
《何敬容传》:太宗频于元圃自讲《老》《庄》二书,学士吴孜时寄詹事府,每日入听。敬容谓孜曰:昔晋代丧乱,颇由祖尚元虚。今东宫复袭此,殆非人事,其将为戎乎。《刘儒传》:儒弟览,字孝智,十六通《老》《易》
《孝行传》:江紑,字含德。性静,好《老》《庄》元言,尤长佛义。《儒林传》:伏曼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善《老》《易》,为《老》《庄》义。
贺玚,字德琏。天监七年,领《五经》博士,著《老》《庄讲疏》。严植之,字孝源。少善《庄》《老》,能元言。
《沈峻传》:太史叔明,吴兴乌程人,吴太史慈后也。少善《庄》《老》,兼治《孝经》《礼记》,其言元尤精解,当世冠绝,每讲说,听者常五百馀人。
《文学传》:刘昭,字宣卿。幼警敏,七岁通《老》《庄》义。
《处士传》:庾诜子曼倩,字世华,亦早有令誉。世祖常在荆州,辟为主簿,迁中录事。每出,常目送之,著《老庄义疏》
庾承先,字子通。鄱阳忠烈王在州,钦其风味,要与游处。又令讲《老子》,远近名僧,咸来赴集,论难锋起,异端竞至,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闻。忠烈王尤加钦重。中大通三年,庐山刘慧斐至荆州,承先与之有旧,往从之。荆陕学徒,因请承先讲《老子》。湘东王亲命驾临听,论议终日,深相赏接。留连月馀日,乃还山。王亲祖道,并赠篇什,隐者美之。
《陈书·马枢传》:枢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纶甚嘉之。
《周弘正传》:弘正,字思行。幼孤,为叔父侍中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悟,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在吾右。著《老子疏》五卷,行于世。
《徐陵传》:陵,八岁能属文,十二通《老》《庄》义。既长,博涉史籍。
《儒林传》:全缓,字弘立。太建中,累迁南始兴王府咨议参军。缓治《周易》《老庄》,时人言元者咸推之。
张讥,笃好元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推服。简文在东宫,每有集讲,必遣使召讥。及侯景寇逆,于围城之中,犹侍哀太子于武德殿讲《老》《庄》。入陈高宗世,兼东宫学士。后主在东宫。令于温文殿讲《庄》《老》,高宗幸宫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閒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庄》而教授。所撰《老子义》十一卷。
《文学传》:陆瑜尝受《庄》《老》于汝南周弘正,学《成质论》于僧滔法师,并通大旨。太建中,累迁太子洗马、中舍人。《魏书·崔浩传》:浩性不好《老》《庄》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文书,以乱先王之教。袁生所谓家人筐箧中物,不可扬于王庭也。
《程骏传》:骏少孤贫。师事刘延。明谓延明曰:今世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弗可以经世,骏意以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命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爽性则冲真丧。延明曰:卿年尚稚,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迁著作郎。显祖屡引骏论《老》《易》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
《邢峦传》:峦弟晏,字幼平。美风仪,博涉经史,善谈释老,雅好文咏。
《儒林传》:卢景裕,字仲儒。注《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礼记》《老子》
《逸士传》:李谧作《神士赋》,歌曰: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儿。生乎意不惬,死名何用施。此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斯。
《北齐书·徐之才传》:之才,幼而㒞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
《文苑传》:颜之推,字介。父协,梁湘东王绎镇西府咨议参军。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周书·陆腾传》:父旭,性雅澹,好《老》《易》、纬候之学,撰《五星要诀》《两仪真图》,颇得其指要。
《儒林传》:卢光,字景仁,博览群书,尤好元言。撰《道德经章句》,行于世。
《隋书·张煚传》:煚父羡,少好学,多所通涉。撰《老子》《庄子》义,名曰《道言》,五十二篇。
《明克让传》:年十四,释褐湘东王法曹参军。时舍人朱异在仪贤堂讲《老子》,克让预焉。
《文学传》:潘徽,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受《书》于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
《老子翼附录》:仲长子光字不曜。往来河东,佣力自给,无室庐绝妻子。开皇末始庵河渚间以息身焉。卖药,为业人莫之知也。汾阴生游河渚一见而伏曰:东方朔、管辂不如也。由是显重守令来谒,辞以瘖疾未尝交语著独游颂河渚先生传以自寓。识者知其县解人也,有请道者书老易二字示之,弹琴饵药以终其世。
《唐书·王玙传》:王玙者,方庆六世孙,少为礼家学。元宗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广修祠祭,靡神不祀。玙上言,请筑坛东郊祀青帝,天子入其言,擢太常博士。
《员半千传》:半千生而孤,为从父鞠爱,羁丱通史书。客晋州,州举童子,房元龄异之,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子》
《陆希声传》: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
《刘祎之传》:麟台郭翰宽简,读《老子》至和其光,同其尘,慨然曰:大雅君子,以保其身。乃辞宪官,改麟台郎。《房琯传》:宝应二年,召拜刑部尚书,卒,赠太尉。琯有远器,好谈老子、浮屠法,喜宾客,高谈有馀,而不切事。《李泌传》:泌,七岁知为文。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慕神仙不死术。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
《忠义传》:颜杲卿甥,沈盈,有行义,明黄老学。解褐博雅尉,与杲卿同死,赠大理正。
《隐逸传》:王希夷,隐嵩山。喜读《周易》《老子》,饵松柏叶、杂华,年七十馀,筋力柔强。
《吴筠通经》:谊美文辞,元宗遣使召见大同殿,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献《元纲》三篇。帝尝问道,对曰:深于道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馀徒丧纸札耳。
秦系,字公绪,越州人。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馀俗传》: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弥年不出。
王绩有奴仆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渡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耳。
《儒学传》:王绍宗兄元宗,隐嵩山,号太初先生,传黄老术。
《艺文传》:卢照邻,字升之,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著《五悲文》以自明。
李白晚好黄老。
《柳并传》:初,并与刘太真、尹徵、阎士和受业萧颖士,而并好黄老。颖士常曰:太真,吾入室者也,斯文不坠,寄是子云。徵博闻彊识,士和钩深致远,吾弗逮已。并不受命而尚黄、老,予亦何诛。
《陈希烈传》:希烈,宋州人。博学,尤深黄老。
《旧唐书·傅奕传》:奕注《老子》,并撰《音义》,又集魏、晋已来驳佛教者为《高识传》十卷,行于世。
《刘子元传》: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自幼及长,述作不倦,论《孝经》非郑元注、《老子》无河上公注,有集三十卷。
《元载传》:天宝初,元宗崇奉道教,下诏求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者。载策入高科。
《李淳风传》:淳风,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
《隐逸传》:白履忠,博涉文史。著《三元精辨论》一卷,注《老子》《黄庭内景经》,有文集十卷。
《儒学传》:陆德明高祖亲临释奠,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德明难此三人,各因宗指,随端立义,众皆为之屈。高祖喜之,赐帛五十匹。撰《老子疏》十五卷,行于世。
《贾公彦传》:赵州李元植,受《三礼》于公彦,元植博涉汉史及老、庄诸子之说。
尹知章,少勤学,尝梦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之,自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精义。后秘书监马怀素奏引知章就秘书省与学者刊定经史。尤明《易》及庄、老元言之学,远近咸来受业。其有贫匮者,知章尽其家财以衣食之。所注《孝经》《老子》《庄子》《韩子》《管子》《鬼谷子》,颇行于时。
《隐逸传》:卢鸿一,字颢然,隐嵩山。开元六年,徵至东都,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人问其故,奏曰: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入嵩山,为道士。久之,游天台。元宗遣使徵之。既至,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劄耳。
《老子翼附录》:唐兵部郎李约,勉之子也。注《道德经》四卷。其说谓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又诋太史迁先《黄老》而后《六经》,之失此流俗之言也。以我观之,《六经》《黄老》之枝叶尔。
《宋史·李穆传》:穆,幼能属文。从酸枣王昭素受《易》《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精理,往往出吾意表。
《冯元传》:王旦闻其名,尝召入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真宗。
《胡则传》:龙昌期,尝注《老子》,其说诡诞穿凿,嘉祐中,诏取其书。欧阳修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奖。
《王雱传》:雱作《老子训传》,安石以雱所著《道德经》注鬻于市,遂得传达于上,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苏辙传》: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所著《老子解》行于世。
《程振传》:初,宣和崇道家之说,振侍坐东宫,从容言:孔子以《鸱鸮》之诗为知道,其词不过曰迨天之未阴雨,绸缪牖户而已。老子亦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今不固根本于无事之时,而事目前区区,非二圣人意。
《赵善湘传》:元庆二年,进士历观文殿学士。所著有《老子解》十卷。
《道学传》:程颢资性过人。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张载,少善谈兵。范仲淹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
张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诸史百家、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
《儒林传》:王昭素,少笃学不仕,李穆师事焉。博通《九经》,兼究《庄》《老》。开宝中,穆荐之朝,诏赴阙,见于便殿。洪兴祖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著《老庄本旨》行于世。
程大昌笃学,于古今事靡不考究。有《易老通言》行于世。
《文苑传》:罗处约尝作《黄老先六经论》。人多重之。《隐逸传》:万适,喜学问,精于《道德经》。不求仕进,专以著述为务。孔旼,善读书。晚年唯玩《周易》《老子》,他书亦不复读。《东都事略》:太祖征太原,驻跸镇阳,闻道士苏澄隐五代之。际屡聘不至,召见于行宫,澄隐时年八十,太祖问以养生。对曰:臣养生,不过精思鍊气尔,帝王则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无欲,凝神泰和,黄帝、唐尧享国永年,得此道也。太祖说其言。
《高道传》:鸿濛子张无梦,字灵隐。好清虚穷老易入华山,与刘海蟾种放结方外友。事陈希夷先生,无梦多得微旨。久之,入天台山。真宗召对问以长久之策,无梦曰:臣野人也,山中尝诵《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除著作佐郎固辞还山,赐金帛处士号,并不受。了斋集了斋陈忠肃公瓘尝著书二十馀篇,曰:昭语其序略云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请校三馆道经。上因言其书不如老氏五千言清静而简约。张知白曰:陛下留意于此,乃治国无为之术。
《诚斋杂记》:卢虔后妻元氏升堂讲老子《道德经》,虔弟元明隔纱帷听之。
《苏州府志》:林虙登进士第,大观中由奉议郎改宣德郎,有《老子解》
《婺源县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老子解》
《金史·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传》:后好《诗》《书》尤喜《老》《庄》,学纯淡清懿,造次必于礼。
《李纯甫传》:晚年,自类其文,凡论性理及关佛老二家者号内槁,其馀应物文字为外槁。又解《楞严》《金刚经》《老子》《庄子》等。数十万言。
《元史·吴澄传》: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尝校正《老子》《庄子》,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明外史·东湖樵夫传》:建文亡,臣梁中节定海人,仕于朝。好读《老子》《太元经》,京城破,去为道士。
《黄润玉传》:润玉,注道德阴符二经及孙子兵书《黟县志》:李赤肚师事遨蓬头及阎道人得异术,时猖狂,市上唱老庄书,莫知所终。尚书杨道宾为之传。《河南府志》:老子宅在灵宝县北三里,世传老子著《道德经》于此。尹喜宅在灵宝县函谷关南,世传老子遇尹喜之处。
《盭厔县志》:紫云楼在县东三十里,尹喜先生结草为楼,望紫云西迈处,今名楼观。《华阳录》记秦始皇好神仙,于尹先生楼南立,老子庙晋元康中更修葺,莳木万株,连亘七里,户给三百,供洒扫。唐武德初,易名宗圣观。
《说经台》:楼观南有台,老子于此说《道德经》授尹喜。又曰:升天台。台上有再生柏,世传老子说经于此。见二柏枯,以针灸之复生,今尚郁茂,人以为灵异。

老子部杂录

《孔子家语》: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六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其馀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嚼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言。
《汉书·人物表注序》:张晏曰:老子元默,仲尼所师,虽不在圣,要为大贤,而在第四。其馀差违纷错不少。《晋书·怀帝本纪》:论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士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空虚为高而笑勤恪。
《颜氏家训·勉学篇》: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石,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元宗,递相誇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触死权之网也;辅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积取讥,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元以才望被戮,无支离臃肿之鉴也;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郭子元以倾动权势,宁后身外己之风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相诫之譬也;谢幼舆赃贿黜削,违弃其馀鱼之旨也:彼诸人者,并其领袖,元宗所归。其馀桎梏尘滓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岂可备言乎。直取其清谈雅论,剖元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元。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馀,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吾时颇预末筵,亲承音旨,性既顽鲁,亦所不好云。
《无能子·老君说篇》:孔子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书,修《春秋》。将以正人伦之序,杜乱臣贼子之心。往告于老聃。老聃曰:夫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蹂于刀几则烂矣。自昔圣人创物立事诱动人情,人情失于自然,而夭其性命者,纷然矣。今汝久文而缛之,以繁人情。人情繁则怠,怠则诈,诈则纷乱,所谓伐天真而矜己者也。夭祸必及,孔子惧然,亦不能遂己削迹于卫,伐树于宋。饥于陈蔡围于匡皇皇汲汲几于不免。孔子顾谓颜回曰:老聃之言,岂谓是乎。
《孙登说篇》:老聃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且夫蚌以珠剖,象以齿焚,兰煎以膏,翠拔以文,常人所知也。
《东坡志林》: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而叹。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
《容斋续笔》: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人常畏死,则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读者。至此多以为老氏好杀。夫老氏岂好杀者哉。旨意盖以戒时君世主视民为至愚至贱,轻尽其命。若刈草菅使之知民情状,人人能与我为敌国懔乎。常有朽索驭六马之惧,故继之曰: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下篇》又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且人情莫不欲寿,虽衰贫至骨濒于饿隶,其与受僇而死有间乌有不畏者哉。自古以来,时运俶扰至于空天下而为盗贼。及夷考其故乱之始,生民未尝有不靖之心也。秦汉隋唐之末,土崩鱼烂比屋可诛。然凶暴如王仙芝黄巢,不过侥觊一官而已。使君相御之得其道,岂复有滔天之患哉。龚遂之清渤海冯异之,定关中高仁厚之平蜀盗王先成之说王宗侃民情。可见世之君子,能深味老氏之训思过半矣。
《容斋三笔》:老子之言,大抵以无为、无名为本,至于绝圣弃智。然所云将欲敛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乃似于用机械而有心者微言渊奥固莫探其旨也。广川董逌藏书志昔唐元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老子庙中。又云唐道士张道相集注《道德经》七卷,凡三十家。其名存者,河上公节解严遵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羊祜、鸠摩罗什、卢景裕、刘仁会、顾欢、陶弘景、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凭、张嗣臧、元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喜、蔡子晃、成元英、车惠。弼今考之新旧,《唐书·艺文志》则又有毋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盈义梁旷树、钟山、傅奕、杨上善、李允愿、陈嗣古、任真子、冯廓元、景先生、杨上器、韩杜、梁武帝、梁简文帝、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元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李播、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四十家而道相所集。郭象、刘仁会、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嗣臧、元静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喜、蔡子晃、车惠弼。此十四家不著于志按志称道相集注四卷,而董所收乃有七卷,恐后人之所增也。我朝崇宁中再校定道藏经典此书藏中已不复见,其馀诸家,仅存元宗、河上公、严遵、陆希声四注,及傅奕所传古本《道德经》耳。外李约、李荣、贾清夷各有注说,王顾等奉元宗命撰所注经疏,杜光庭又从而为广圣义,亦皆唐人。并见藏室,始知志所著录,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盖八九也。
魏了翁读书杂钞吾闻诸老聃曰:郑注《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与孔子同时。孔疏曰:案下文助,葬于巷党。老聃曰:丘止柩。又庄子称孔子与老聃对言,是与孔子同时也。案《史记》云,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里人也。为周柱下史,或为守藏史。郑注《论语》云,老聃周之太史,未知所出。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吾闻诸老聃云后,又有公馆复及金华之事二章,皆孔子闻诸老聃曰郑注巷党党名也。
仇俊卿元机通士之骛空名操捷径者,托之谭元,皆祖老子,不知老子非清净无为、守株系匏者也。当周衰时,避世出函关语关令喜特绪馀耳。至有附为吐纳按摩道引之术,陋矣。刘子元疑非中的旨哉。其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则神用无方莫能当也,岂雌雄、黑白之间已邪?谓得易之体,亦未尽谅也,
枕谭老子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货有馀。此之谓盗竽竽者,五音之长竽唱则众乐皆和,大奸倡则小盗和,故云盗竽。今本误作盗夸,字相近故也。松下偶谈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虚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夫孔子以礼问聃,则聃非不知礼者,而聃之言如此,亦岂非礼之意。然而独讳言礼,顾以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盖聃之于礼尚其意,不尚其文,然使文而可废,则意亦不能以独立矣。此老子鉴文之弊而矫枉过正之言也。或谓有二老子绝灭礼乐之,老子与孔子问礼之,老子不同兼太史公,老子传多疑词。既称莫知其所终,又称百六十馀岁,或二百馀岁。既云太史儋即老子,又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意者,有二老子而太史公不能断耶?余谓老子所答问礼之言,即是道德五千言之旨。其论礼之意则是其废礼之文则非耳。太史公虽不能断,然亦卒断之曰:老子,隐君子也。既曰隐,则其年莫得详亦宜矣。且太史公去周近尚不能断,后二千馀年,将何所据而断耶?
《扪虱新语》:吴世英尝语予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是二义,盖自宽厚者言之则曰宜勿烦扰,自刻薄者言之则曰当加咸酸。予知其戏,因语之曰:太史公所谓申韩刑名惨刻,皆原道德之意,无乃是乎。
《丹铅总录》:杨龟山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老子也,《老子》五千言,以自然为宗,谓之不作可也。朱子曰:某亦疑此语,只以曾子问中言礼数段證之,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皆可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盖列子引黄帝书,即老子《谷神不死》章也,此说见《朱子大全·答汪尚书书》。慎按佛经三教论曰:五千文者,容成所说。老子为尹谈,盖述而不作。又按庄子引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外无内。则容成氏固有书矣。老子述而不作,此其明證。长松茹退憨憨子曰:老氏以为五音可以聋耳,五色可以瞽目,介然有知可以惑我无知。殊不知耳目无所有,有因有身,知亦无所有,有因有境。呜呼!身心既有,则生死荣辱、好恶是非,靡所不至矣。大觉夫子教天下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而八者,现前则身心并无所有,既无则所谓死生荣辱好恶是非譬如片雪飞于红炉之上,恶得有哉。然身心之执,虽解而八者,犹未涤除,复教之以四大前境,观分别心如天机深者,即了悟外四尘,则四大无所有。外四大则四尘亦无所有,外前境则分别心亦无所有,外分别心则前境亦无所有,能所互洗物我荡然是时也。无身之身,无心之心,昭然在前矣。始知形充八极大患莫能累焉。智周万物热恼莫能焚焉。驾四弘之轮,乘十愿之马,飞行无际碾穷色空尽使博地舍灵顿跻正觉乃大士之能事也。
老氏宗自然。夫自然也者,即无为之异称。无为即不烦造作之谓也。若然者,则圣人设教将教谁乎?何者?以善既自然,恶亦自然,则无往而非自然。果如此则众人之希贤,贤希圣,始从勉,然而终至于自然之说,老氏大悖也。故老氏但言其终而略其始之说,行则蒸恶为善之教,将战而不能全胜矣。夫始终一条也,故众人希贤,贤希圣,此尽其始也。圣希天尽其终也。尽始也者,以理治情之谓也。尽终也者,复其性也。性复则向谓一条者,昭然在前矣。夫复何事至此,则知自然不自然,俱掉捧打月耳。

老子部外编

王子年拾遗记老君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唯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著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经书垂十万言,有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金壶器中有黑汁,状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皆君所撰。经皆写以玉牒,缀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汁尽,二人乃欲刳心沥血以代墨焉。此乃洛州景山太室少室也。所说九变长生等经有百万篇,多藏名。山石室秘而未行,今所出者,约六千卷。
弇州山人说部宛委馀编,李耳在母胎八十年,耳有聃,故一名老聃。胁尊者在母胎六十年,故号难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