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外公胡家骏

 兔子v5aesmlfzd 2022-03-27

我的外公胡家骏,字伯群,小名午生,出生于1894年,属马。外公是桐庐县宣统元年劝学所总董、民国元年教育会会长胡传泰的长子。外公在1922年毕业于国立北京法律系,当年他27岁。


1937年1月到1938年9月担任桐庐镇镇长,在1937年11月24日在自己家里,接待过到达桐庐镇避难的丰子恺一家14人和马一浮一行学生及至亲16人(马一浮先于丰子恺到达,地址在丰子恺笔下的迎薰坊13号,即现在的胡家芝剪纸艺术馆)。

1945年,当县办的四县联中,迁入紫霄观时,又担任该校校长,改校名为县立初级中学,即后来的桐庐中学,被排列为桐中的第四任校长。去年年底,在桐中举行的80周年校庆纪念会文艺会演舞台上,红色大背景荧屏正中间,也流转着胡家骏的名字。

我外公很慈祥,对儿女从不打骂。据我妈说,看到父亲一天不说话,自己会偷偷的哭,以为父亲不高兴了,父亲看到女儿哭,问明原因,说只是因为自己忙,有事情。有戏班子到本地演戏,先买个剧本让妹妹们和自己的儿女传递着看,再买好票子去看戏,这样对戏中情节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外公对子女及第三代很关心,他有个三女儿远嫁在南京,而且是个后天性聋哑人,虽然女儿上过聋哑学校,懂哑语,却路途遥远,来往也不方便,就经常写信去关照,(其实他自己也患上咳喘病,非常厉害)在他离世最后一、二年前还有二封书信,由我三娘姨保存着,里面的提及我爸妈暑假在桐中开一个月的小学教师会议,各个孙女、外孙女上学、升学,种种担忧,嘱咐三女儿,产后保养好身体,照顾好小孩,让她在亲翁亲母前代为请安。字迹工正,行距规矩。


据我妈说,她爸曾说过,"字无百日功"。外公的爸爸胡传泰是本县里有名的书法家,什么宗祠的楹联、新造房屋的门楣、屋内大厅的匾额、铺店的招牌,都来请他提字,后来老了,写不动了,就由我外公接着写,在桐庐城南金联村儒侣自然村里赵氏祠堂的门楣上,至今还留有我外公的手迹,写于1934年春。儒侣村的赵文翰字简香,是我外公的家庭老师,抗日战争时期,一家避难也借住在这个村子里,一住就七、八年,所以外公和这个村子的渊源很深。

​外公还在县医疗方面作过贡献,当年一位王医生在县城开私人疹所,这可是为民众服务的好事,外公为他制办了一批床、桌子、凳子、被子,并用重金购买了当时稀缺而先进的医用光学显微镜,送给他,并把自己的儿子也托付他培养(于是我舅舅也成了医生,在师父的精心指导下,没过多久,在师父不在场的情况下,可以单独为难产的孕妇做剖腹产手术了。后来改制合并了,显微镜就留在县医院里了)。

在50年代末,粮食困难时期我的外公、外婆二个人只有煮稀饭吃,用雪花糕量米,一餐一盖子,我外婆要量满一点,外公撸撸平。因为大家都困难,只有国家工作人员粮食按人口供应,还需要用粮票购买,而农村人又没有粮票发,为国家交足公粮后,剩余下来的粮食,生产队才能按工分计算,分配给社员,外公外婆又属于城关农业队的社员。我妈只好在农村买了一些土豆,托人捎上来给父母吃,补充饥饿,后来我外公和我妈见面时说,吃了你的土豆耳坠根子都厚了。我外公于1958年6月30日,农历五月十四日离世的,享年65岁。临终前,我妈是读着我三姨的来信,读到一半闭目的。(因为三姨路远,孩子又小,出门带着不方便,众姐妹商议,不让她回来了,信赶到,代表人到了,我外公也放心地走了)。

​如果外公没有病痛折磨,人生不被折腾,有充足的医疗和食品保障,心情顺畅,一定能多活几年,至少活到能和我见面,有记忆力的那一天。

外孙女奚燕儿写于2022年4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