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牡丹皮

 平明客 2022-03-27

辛苦,凉。    归经   入心、肝、肾经。
   
主治    清热,凉血,和血,消瘀。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吐、衄、便血,骨蒸劳热,经闭,症瘕,痈疡,扑损。
   
《本经》: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
   
《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热。
   
《医学入门》: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
   
《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中药牡丹皮的副作用及禁忌
   
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本草经集注》:畏菟丝子。
   
《古今录验方》:忌胡荽。
   
《唐本草》:畏贝母、大黄。
   
《日华子本草》:牡丹皮忌蒜。
   
《本经逢原》: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
   
《得配本草》:胃气虚寒,相火衰者,勿用中药牡丹皮
1. 血中伏火,非此不除。伏火即阴火,阴火即相火。阴中之火,非配知母、白芍不能去行血滞而不峻。赤花利,白花补。

2.牡丹皮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一清燥火,一降邪火。丹皮治相火更胜

3. 桂枝气温,通血中寒滞,丹皮气寒,通血中热结。

4无瘀而血热妄行,及血虚而无外感者皆不可用.惟入养阴剂,阴药借以宣行不滞,并能凉血阴虚热入血分而患赤痢者,最为妙品

补血

+当归、熟地

破血

+莪术、桃仁

凉血;

+生地、芩、连

暖血

+肉桂、炮姜;

调血

+川芎、白芍药

活血

+牛膝、红花;

生血

+枸杞、阿胶;

调气而和血

+香附、牛膝、归、芎

产后诸疾

+归、芎、益母

顺气疏肝

+青皮、柴胡;

达痰开郁

+贝母、半夏。

疡科排脓、托毒、凉血

+乳香、没药、白芷、羌活、连翘、金银花

各家论述 1.张元素:牡丹皮,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能泻阴中之火。牡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手少阳,有汗骨蒸也。牡丹皮治无汗之骨蒸,须与青蒿子、天麦门冬、沙参、地黄、五味子、牛膝、枸杞之属同用,始得其力。
    2.
李杲: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
    3.
《本草纲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4.
《本草经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寒热者,阴虚血热之候也。中风瘛疭、痉、惊痫,皆阴虚内热,营血不足之故。热去则血凉,凉则新血生、阴气复,阴气复则火不炎而无因热生风之证矣,故悉主之。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凉血行血,故疗痈疮。辛能散血,苦能泻热,故能除血分邪气,及症坚瘀血留舍肠胃。脏属阴而藏精,喜清而恶热,热除则五脏自安矣。《别录》并主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者,泄热凉血之功也。甄权又主经脉不通,血沥腰痛,此皆血因热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无汗,及小儿天行痘疮,血热。东垣谓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亦此意也。
    5.
《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6.
《本草正》:丹皮,赤者行性多,白者行性缓,总之,性味和缓,原无补性。但其微凉辛,能和血、凉血、生血,除烦热,善行血滞。滞去而郁热自解,故亦退热。用此者,用其行血滞而不峻
    7.
《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盖肾恶燥,燥则水不归元,宜用辛以润之,凉以清之,丹皮为力;肾欲坚,以火伤之则不坚,宜从其性以补之,川柏为使。
    8.
《本草求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盖黄柏苦寒而燥,初则伤胃,久则伤阳,苦燥之性徒存,而补阴之功绝少,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补之用,较之黄柏不啻霄壤矣。
    9.
《重庆堂随笔》:丹皮虽非热药,而气香味辛,为血中气药,专于行血破瘀,故能堕胎,消癖。所谓能止血者,瘀去则新血自安,非丹皮真能止血也。血虚而感风寒者,可用以发汗,若无瘀而血热妄行,及血虚而无外感者,皆不可用,入于养阴剂中,则阴药借以宣行而不滞,并可收其凉血之功,故阴虚热入血分而患赤痢者,最为妙品。然气香而浊,极易作呕,胃弱者服之即吐。诸家《本草》皆未言及,用者审之。
    10.
《本经疏证》:牡丹皮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
    11.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12.《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13.
《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14.
《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15.
《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
    16.
《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热。
    17.
《医学入门》: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
    18.
《本草汇言》:沈拜可先生曰:按《深师方》用牡丹皮,同当归、熟地则补血;同莪术、桃仁则破血;同生地、芩、连则凉血;同肉桂、炮姜则暖血;同川芎、白芍药则调血;同牛膝、红花则活血;同枸杞、阿胶则生血;同香附、牛膝、归、芎,又能调气而和血。若夫阴中之火,非配知母、白芍药不能去;产后诸疾,非配归、芎、益母不能行。又欲顺气疏肝,和以青皮、柴胡;达痰开郁,和以贝母、半夏。若用于疡科排脓、托毒、凉血之际,必协乳香、没药、白芷、羌活、连翘、金银花辈,乃有济也。牡丹皮,清心,养肾,和肝,利包络,并治四经血分伏火。血中气药也。善治女人经脉不通,及产后恶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扑瘀血,凡一切血气为病,统能治之。盖其气香,香可以调气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气而止血;其性凉,凉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陈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权方治女人血因热而将枯,腰脊疼痛,夜热烦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验。又古方用此以治相火攻冲,阴虚发热。又按《本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诸症,总属血分为眚。然寒热,中风,此指伤寒热入血室之中风,非指老人气虚痰厥之中风也。其文先之以寒热二字,继之以瘛疭惊痫可知已,况瘛疭、惊痫,正血得热而变现,寒热又属少阳所主者也。

中药牡丹皮的治病验方
    1.
治伤寒热毒发疮如豌豆:牡丹皮、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木香、麻黄(去根、节)。上六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牡丹汤)
    2.
妇人恶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半两,干漆(烧烟尽)半两。水二钟,煎一钟服。(《诸证辨疑》)
    3.
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4.
胎前衄血:丹皮、黄芩、蒲黄、白芍、侧柏叶。共为细末,早米糊为丸。空心白汤下百丸。(《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5.
治妇人骨蒸,经脉不通,渐增瘦弱:牡丹皮一两半,桂(去粗皮)一两,木通(锉、炒)一两,芍药一两半,鳖甲(醋炙,去裙襕)二两,土瓜根一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人,炒)。上七味粗捣筛。每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心食后各一。(《圣济总录》牡丹汤)
    6.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7.
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发甚痒,状如松子,-月赤肿如桃,迟治则破,而大小便皆从此出,先服国老汤不消者:牡丹皮、大黄、贝母、白芷、甘草、当归各五钱。共为细末,酒调服二钱,空心吃。(《本草汇言》将军散)
    8.
治妇女恶血(血往上冲,脸红易怒)。用牡丹皮半两、干漆(烧至烟尽)半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9.
伤损瘀血。用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个(熬过),同捣碎。每天早晨服一匙,温酒送下。
    10.
治刀伤后内出血。牡丹皮研细,水冲服少许。瘀血自尿中排出。
    11.
治下部生疮(已破口)。取牡丹末一匙煎服。一天三次。
    12.
下部生疮,已决洞者:牡丹方寸匕,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13.
金疮内漏,血不出: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千金方)
    14.
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15.
治疝气(觉气胀不能动)。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中药牡丹皮的药理作用
   
中药牡丹皮对中枢的作用
   
具有镇静、催眠、镇痛作用;也有退热作用;还有抗电休克或药物引起的惊瞅的作用
   
中药牡丹皮的降压作用
   
有降压作用;有降压效力;但作用出现较慢,可能由于在胃肠道吸收缓慢。
   
中药牡丹皮的抗菌作用
   10
种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中药牡丹皮的其他作用
      
中药牡丹皮的临床应用
   
中药牡丹皮治疗高血压
   
取牡丹皮11.5两,水煎成120150毫升,每日3次分服;或初次量用56钱,如无不良反应增至1两。治疗20余例,一般服药5天左右血压即有明显下降。症状改善;经服药633天,舒张压平均下降1020毫米汞柱,收缩压平均下降2040毫米汞柱。本组病例近期内均能使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症状亦随之消失或改善,但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个别患者服药后有恶心、头昏等副作用,无需停药即能自然消失。
   
中药牡丹皮治疗过敏性鼻炎
   
10%的牡丹皮煎剂,每晚服50毫升,10天为一疗程,治疗31例,痊愈12例。又治疗9例,服药后症状很快好转,但无1例根治。
   
此外,用10%丹皮煎液内服(每晚50毫升),试治乳突凿开术后,因伴有变态反应而致迟迟不得干耳的患者6例,结果5例痊愈,1例减轻。

   
中药牡丹皮的功效与作用各家论述

      
中药牡丹皮的功效与作用备注

   
(一)西丹皮除上述正品丹皮外,在陕西尚用矮牡丹、紫斑牡丹的根皮。西昌丹皮品种复杂,除正品丹皮外,尚用黄牡丹、野牡丹、保氏牡丹、四川牡丹的根皮。此外,四川尚产一种茂丹皮,为茂纹牡丹。云南所产的云南丹皮,则为黄牡丹和云南牡丹的根皮。
   
(二)牡丹的功用。在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能治心、肾、肝等经的伏火(阴火,相火)。治伏火,许多人多用黄蘖;其实,牡丹更胜于黄蘖。李时珍指出: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行瘀。
 
【功效特点】本品能行能散,行气行血,既能泻血中伏火,又能散热壅血瘀,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火旺所引起的潮热盗汗或阴分伏热、夜热早凉等证,又治热入营血引起的吐衄下血、斑疹热毒等。
 
【功效主治】
  1.
清热凉血:用于热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血热吐血衄血等证,常与生地同用,重者与犀角同用。用于热病后热伏阴分、夜热早凉,常与青蒿、地骨皮同用。用于阴虚发热、无汗骨蒸,可与青蒿、鱼甲、白薇、黄芪同用。风热皮疹,常与双花、蝉蜕、荆芥同用。
  2.
活血消瘀:用于血瘀闭经、痛经,或瘀血积聚,常与当归、川芎、桂枝、桃仁、赤芍同用。用于肠痈腹痛,常与大黄、桃仁、冬瓜仁同用。
  3.
清肝降压:用于肝郁火旺,身热暮甚,头痛目涩,常与夏枯草、天麻、菊花同用。
 
【鉴别应用】牡丹皮与生地黄,二药均可用于阴虚发热证,然而生地重在甘寒滋阴,能使阴生而热退,丹皮清芳透散,使热退而有利于阴复,在临床中二者常相须为用,以治阴虚内热证。
 
【配伍应用】
    1.
配地骨皮:丹皮性寒,味苦而兼辛,善透泄血中伏热,凉血而除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性寒,味甘而淡,善清阴中虚热,益阴而退有汗之骨蒸,二药合用,可加强退热除蒸作用,故凡阴虚血热所致的午后潮热、两颧发红、手足心热、骨蒸烦躁等,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之。
    2.
配生地:丹皮辛苦微寒,清热中有散血之功;生地甘寒多汁,凉中又具养阴之力,二药相须合用,发挥协同作用以加强药力,提高疗效,使凉血而兼散瘀,清热又可宁络,并有一定的养阴之力。临床主要用于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出现高热、舌绛口渴、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
    3.
配赤芍:二药皆有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之功,丹皮偏泻心经之火,长于清热凉血,善治血中结热;赤芍偏清肝经之火,活血散瘀作用较佳,善治脉中瘀滞,二药合用,凉血活血之力倍增,宜用于温热病中热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皮肤发斑等血证。
    4.
配栀子:丹皮味苦而微辛,为血中气药;栀子性味苦寒,为气中之血药,善清气分郁火,并有一定的凉血作用,辛以散结,寒以清热,入血分而泄血中伏火。二药合用,一走气分,一入血分,有气血两清之功。临床多用其清泄肝热,对于肝郁火旺而致的发热、盗汗或自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等最为适宜。
    5.
配青蒿:二药都能凉血除蒸,丹皮善治血热有瘀骨蒸,青蒿善透热伏阴分的邪热,二药相合,可用于邪伏阴分的骨蒸发热。
    6
配桃仁:二药都有活血祛瘀之功,且能消肿止痛,可用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及妇女血瘀经闭、腹痛等。
    7.
配桂枝:取丹皮活血祛瘀,桂枝温阳通脉行血,相配可用于血阻脉络的胸痛、瘀血腹痛。
    8.
配白茅根:丹皮清热凉血、化瘀止血,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可用治热病或脏腑火盛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

  【应用注意事项】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615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