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略说

 药师海印月 2022-03-27
Image
◎ 《安思远旧藏善本碑帖选》之
文徵明朱释本《宋拓十七帖》



「 朱復戡跋館本《十七帖》略說 」
撰文|王博



|一|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乾嘉时期金石学成为风尚,清中后叶“碑学”运动盛行,并逐渐代替帖学成为主流:清初文人学习汉代隶书碑刻成为风气,率先开启隶书复兴浪潮,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其对清代“碑学”实践影响深刻;乾嘉以来访碑活动推动金石学的发展,随着大量金石碑版进入书法取法的范畴,书法也发生深刻变革,在政治与考据学术的多重影响下推动碑学运动内涵不断深入拓展。

就当下对清代书法的认识而言,存在清代碑学发展背景下对帖学缺少合理认识、未厘清“尊碑抑帖”和碑帖实质的问题。笔者以《广艺舟双楫》为依据,梳理康有为对帖学的态度与尊碑原因,得出以下两方面的认识:

一、“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此句首先阐明晋人书法墨迹的流传对后世书法的积极推动,同时说因受时间影响清代帖学墨迹缺少,存世魏晋以来帖学范本多为宋、元、明时期的翻刻拓本,且质量多得不到保证。由此可见,这里的“帖学”指的是宋代以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刻帖以及大量翻刻本。在这里,康有为并非否定经典范本中的帖学墨迹与刻帖。

二、“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康有为在优质帖学墨迹及拓本稀缺的前提下论述尊碑的原因——现存通用帖学拓本质量堪忧,法帖本来面目全非,同时唐代碑刻多磨损严重。恰如马宗霍《书林藻鉴》云:“碑学不囿于唐、魏,而能远仿秦篆,次宗汉分,斯则所谓豪杰之士,固将移俗而不移于俗者。”清中叶正适逢大量北碑及秦汉时期碑石出土,为书法提供新的研究范本,碑学得以大兴。

清代碑学蓬勃发展,但帖学的实践与研究也未曾停下。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面对魏晋书法精良拓本稀少与劣质拓本泛滥的情况,梁巘提出学假晋字,不如学真唐碑。主张以唐碑入手为渠道从而达到学得晋人神韵的目的。而实际上,梁巘正是专长于李北海行书而享誉书坛的。翁振翼《论书近言》云:“不学晋人法,总不成书。然不知其精微,只见其圆美,学之易入。其实晋人法都在唐人书中,看得透唐人诸家书法,始晓晋人藏锋处笔笔流露,而唐人书露处笔笔本晋、魏而根柢右军为多。”翁振翼亦推崇学书须学魏晋书法,认同唐人书法中存在晋人笔法,其主张学虞世南、智永等人上追晋人书法,为当时书坛帖学发展积极探求出路。

清末以降,在帖学的发展变局中,朱复戡是一位代表性人物。其自幼才学不凡,未至弱冠便深得吴昌硕等前辈厚爱,同时受康有为、沈曾植等大家指导,书法、篆刻成果颇丰,张大千、邓散木等人即仰慕其盛名。朱复戡篆刻由吴昌硕入,参以甲骨、金石、诏版等,由近入古,格调与众不同;早期书法多学习篆籀,其一生都未停止对商周汉魏金石碑刻的探索;在帖学实践中,著《修改补充草诀歌》,有《澄清堂帖》《十七帖》等草书题跋与论书诗文及大量草书作品,其勘误怀素《自叙帖》也是其草书一大成果。

跋馆本《十七帖》是朱复戡对二王书法探索的重要论述,是研究其草书的重要依据,结合其草书创作可探索朱复戡草书的实践意义。

Image
◎ 朱复戡与孙晓云合影于上海胶州路170弄6号寓所


|二|

清末碑学发展至巅峰,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是北碑书风的代表。20世纪初,“敦煌遗书”的现世与大量简牍的出土,强烈地刺激着帖学发展,为帖学创造新的活力,帖学又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沈尹默无疑是当时帖学的代表人物,其后有邓散木、白蕉等大家追随,帖学队伍不断壮大。朱复戡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在帖学实践中深挖经典,由碑入帖,以学识滋养书法,用终身去践行艺术追求。

20世纪初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上书派尊崇康有为“尊碑”的观念。朱复戡幼年临习魏碑、《石鼓文》,7岁时作《石鼓文》集联被吴昌硕看中赞为“小畏友”,自此朱复戡常年跟随吴昌硕学书,成为海上书画圈年轻的一员。朱复戡学吴昌硕篆书,足以以假乱真。同时朱复戡追随王秉兰、张美翊等研习文学经典,《说文解字》全文他可以熟练背诵。书法上朱复戡并不满足于当时的书法时潮,而是致力于上追秦汉寻找古意。上海流传有大量青铜金石,朱复戡亦作拓片题跋收藏。对于《石鼓文》,朱复戡不同于吴昌硕其他学生亦步亦趋地学习而不作变动,临摹全文之余他对《石鼓文》流传等史料有清晰考证,并认识到吴昌硕所见《石鼓文》范本有乖误,细作研究溯其源流,终寻找得宋拓《石鼓文》一通。朱复戡从《石鼓文》入手,继而研究商周金文、秦诏版、汉碑,并对大量古文字进行释意及史料考证,其中对诏版研究最为深入。金石碑版研究是朱复戡终身的关注点,这也为其独具特色的草书研究打下基础。

Image
◎ 朱复戡跋《平安帖》

草书是朱复戡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复戡12岁时师从“浙江三杰”之一的南洋公学总理张美翊,张美翊认识到当时碑学暴露的不足,建议朱复戡:“留意尺牍,万勿乱说乱写,为人笑话。”张美翊建议朱复戡关注帖学,研习行草,经常指导其书写《二王尺牍》《书谱》《争座位帖》等历代名帖。张美翊还经常推荐书法大家指导朱复戡的书法学习,朱复戡18岁时张美翊曾致函李梅庵:“朱生年十八,好公书特甚,如有临本《流沙坠简》,检赐一二,俾得学习。公作书时,能许其侍侧尤感。”为朱复戡提供较好的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帖学学习环境。张美翊的指导为朱复戡学书拓宽了视野,引导朱复戡走出吴昌硕等人的“海上旧派”书风。朱复戡逐渐丰富取法并着重于草书研习,这其中张美翊起到了极大作用。

Image
◎ 朱复戡授业恩师张美翊先生

朱复戡草书以在张美翊指导下转换书风为始,30岁前上追晚明王铎、黄道周,经过晚明书家直入魏晋二王;30岁后专心研习二王书法,有临王羲之草书及跋语并有大量二王书风作品创作存世,其中以跋馆本《十七帖》为重

不同时期朱复戡二王草书的实践探索略有不同。20世纪30年代朱复戡初转入二王书风探索,如1930年作《致戴季陶信札》可见朱复戡努力寻找魏晋气格,虽有《书谱》气息,亦可见二王草书笔法。至20世纪40年代后期,朱复戡大量临跋二王书作,其跋馆本《十七帖》正是在这一时期。到60年代还在校阅题记《淳化阁帖》。正是这段时间坚持对二王书作的临摹、题跋与创作,他对魏晋笔法已可熟练运用,也标志着其草书走向成熟。朱复戡的帖学与碑学实践并没有分割,其草书进入成熟期后便尝试以碑入帖,践行其书法贵有金石气的观点,不断探索以篆作草的方式。1985年,朱复戡行草《怀素〈自叙帖〉摘句跋》自作诗轴,在二王尺牍字形基础上以篆写草,凝练古朴。他通过以碑入帖、碑帖融合的探索,使其草书得到升华。

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三十余则作于1948年,是其继1947年跋《澄清堂帖》后于二王书法研究的又一题跋力作。笔者对《朱复戡墨迹遗存·论书卷》中收录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的内容进行统计,该书跋馆本《十七帖》部分收录作品二十六则,论二王书三则;读帖自作书《离乱帖》《奇祸帖》二则;临《得示帖》一则;题跋二十则,其中跋《游目帖》、跋《平安帖》、跋《中泠》《奉橘》二帖、跋《源日帖》四则书于字帖范本之上,另十六则各单独题跋于范本之外。朱复戡对王羲之草书的实践,在其书法人生中占比很重,在草书灵活运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跋馆本《十七帖》正是其二王草书实践成熟初期的重要代表。

Image
◎ 朱复戡临王羲之《得示帖》


|三|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由二十七封信组成,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命名,原作墨迹早佚。馆本《十七帖》为唐弘文馆摹勒上石,相较其他版本《十七帖》更为精良。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时并未严格按照《十七帖》内容排序进行题跋,而是对部分范本或拓本进行有选择地题跋,题跋内容涉及作者对二王书法的思考、字帖范本质量与流传品评、《十七帖》史料史学考证、文本字法语句分析、书迹辨伪批评等,体现朱复戡考据、文学等字外功夫。笔者对上述内容作以下探讨:

馆本《十七帖》跋文可展现朱复戡多年对二王书法态度的反思。朱复戡自25岁后改变取法,对二王行草书风进行探索,到跋馆本《十七帖》时,已过了20余年。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首篇为《论二王书》三则,其一,朱复戡从羲之、献之笔法、字法及后学对比导出:“故羲书千余载来无人能得其一笔,献书往往落怀素、宋仲温、祝希哲辈手中,此献之所以不及羲也。”此则书论过度贬低王献之书法地位,具有明显抑献扬羲态度。而未过几年,朱复戡认为此论有失偏颇,又作书论其二曰:“旧论三纸,抑献扬義,今日展读,实觉好事。自来论书,二王并著,当然皆具独到,各有千秋。固执成见,厚彼薄此,徒贻阿好之讥,遽尔论断,可不慎哉!”朱复戡对书法研究态度十分谨慎,放之于二王则更严肃,面对之前论述不合理之处勇于反思否定,重新辩证分析二王书法价值,得到新见解不禁感慨戏言:“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然则今日之是,亦即他日之非。于戏平,难矣。”坦然的反思中包含对二王书法的敬慕和学术思考的严谨。也正是这种反思助力朱复戡深入挖掘魏晋笔法,在20世纪走出自己的草书道路,也为自己草书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Image
◎ 朱复戡跋《得示帖》

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中,有对拓帖质量的分析以及对拓本作出的优劣评判。朱复戡选择含羲之书法的不同范本如《十七帖》《戏鸿堂法帖》《绛帖》等进行比较,勘正优劣。如朱复戡跋《官奴帖》:“《官奴帖》展转摹刻,精神全非,《三希》《戏鸿》皆胜于此。”朱复戡以《官奴帖》三版本对比,得出此版本不如《戏鸿堂法帖》等版本质量的结论。笔者对比发现,《戏鸿堂法帖》中的《官奴帖》用笔轻重变化丰富,其他版本则在翻刻过程中失去变化,刻板而略显单调,结构走样,笔法失真。相较于《绛帖》中的《寒切帖》,朱复戡明言《十七帖》中“此拓极坏”,是翻刻的。魏晋帖学拓本正因为翻刻等原因造成范本质量悬殊不同,严重影响后人对魏晋帖学的认识。缺少优质拓本,也正是清初以来帖学不兴、碑学得以大盛的原因之一。朱复戡伴随拓本同时题跋有《丧乱》《得示》《孔侍中》三帖,此三帖为墨迹钩填影印本,阅读研习对比刻本大有优势,他感慨“可愿压卷也”。朱复戡校阅题跋拓帖较多,其在《淳化阁帖》题记称:“《淳化阁帖》当胜《大观》。然赝品不少,乖误亦多。”朱复戡的题跋内容丰富,对辨别王羲之及其他书家拓帖范本优劣大有帮助。

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的史学考证可证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相较于此作前一年完成的跋《澄清堂帖》题跋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两部题跋都涉及版本品鉴、文字语法考究等,跋馆本《十七帖》着重增加对内容史料的考证,更加细致地研究书家的生活与时代环境,对进一步理解书家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十七帖》史料、法帖范本对比、语法字法等也作过疏证。在史料分析方面,朱复戡在沿用包世臣疏注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以方便书法创作为前提简要进行提炼,更易于理解。如包世臣疏注《七十帖》:“右军祖名正,故讳作政。抚以太宁二年自归,至兴宁三年卒于益州,历四十三年。前在敦所,已洊历显职,史虽不言其寿数,大都七十余矣。”首先阐述已梳证过的人物关系,继而层层倒推人物履历年龄。而朱复戡跋《七十帖》:“足下政《七十帖》,亦与周抚。抚自太宁三年,至兴宁三年,率于益州,历官显职四十三年,则其寿自当在七十外矣。”直接通过人物、时间、地点三位一体,点明周抚寿“当在七十外”,简洁明了。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中大量极具学术价值的题跋,拓宽其草书创作的边界。

Image
◎ 朱复戡跋王羲之《初月帖》

跋馆本《十七帖》中对草书字法与跋文语法的分析体现朱复戡深厚的文化修养。“草由篆出”是朱复戡草书字法的首要要求,强调“草书结体,最忌模棱两可”。正如朱复戡长诗《白头吟》所说“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跋《热甚帖》中:“将各勿勿不通,乃足下将若何,若字省笔。”帖中文本“足下将各勿勿”语句不通,朱复戡以“若”字为省笔,将“各勿勿”更正为“若何”,且“若”“何”二字符合草书字法,放于句中更为通顺。严谨的研究观也为草书创作提出严格要求,其论草书二则中说:“作草须先辨识字理,然后观其笔法,察其体势,多加观摹,而后下笔,庶几近之。”朱复戡主张草书先明理,懂得草书字法才能书写得当。在词句分析上,朱复戡更是多作比较、旁征博引,跋《清宴帖》:“《清宴帖》此本作'无一乡’,有作'丰一乡’,亦有刻作'农乡’者,辞义皆不可通。顷见高丽刻本,作'异产’,则庶几是矣。但不知翻刻何以至此也。”同时对《瞻近帖》《袁生帖》等帖中词义、语义及释文提出疑问并作有解释,在临摹范本的同时作文词研究,大大高出一般书家对于字帖研习的态度。

朱复戡跋馆本《十七帖》也是其对二王书法学习的体现,朱复戡学书主张取法明确,同时也喜欢选择集合经典范字进行创作。在跋馆本《十七帖》每则中,朱复戡几乎做到跋由帖出,尽量按照所跋范本书风进行题跋。朱复戡临《得示帖》完全仿照王羲之用笔,而跋《得示帖》直接仿照题跋版本书风书写,其中“雄”“奔”“当”“胜”等单字原型出于王羲之不同手札,熟练借来使用并无违和感。当朱复戡对魏晋二王草书做到熟练临摹再运用到创作上时,他也喜欢选择集字调整创作。如跋馆本《十七帖》时有感自作诗《离乱帖》,“频”“离乱”“荼毒”“奔驰”“尊”“优”等字皆出于王羲之法帖中的原字,朱复戡以这种筛选组合的方式习书,尽量做到字字完美,从而最大程度研得魏晋二王古法,探索行草笔法法理,在行草追求创新不拘束严格法理的时代实数不易。朱复戡行草书法另辟蹊径,远高于时流。

Image
◎ 朱复戡跋《天鼠帖》《朱处仁帖》《七十帖》

朱复戡以篆作草是其草书重要的创作理念。朱复戡认为“书法以有金石气为第一,书卷气次之”。其在书写二王书法时融入金石气,在帖学实践中融入长期以来的篆书、碑学基础,正如“直入雄浑收玉箸,纵横挺劲拔钢筋”。朱复戡认为大篆具有挺拔雄浑之姿,同时其对二王行草也有类似理解:“晋右将军王羲之,字逸少,作书初学卫夫人,旋乃别辟蹊径,用笔刚柔相济,气势雄浑而着力万钧,历代宝之。”朱复戡在王羲之书法中抓住其刚硬雄浑之态,把俊秀的帖学与浑朴的碑学糅合为一个整体,以篆书的中锋凝练用笔书写二王却能收放自如,在静穆与活跃中把握平衡。亦如其认为“草由篆出,是古代简笔字,是最严格的书体,稍不注意,便要搞错”。朱复戡认为草书是由具有严格字法来源的篆书衍生的产物,于是便以篆法写草,在写帖的同时也伴有写碑的成分,这也正是其草书的重要特色。在20世纪的碑帖结合实践中,朱复戡不断塑造其草书新貌,大篆、小篆、隶书、章草都在其草书探索出新中呈现。其草书也逐渐由“书卷气”转向“金石气”。


|结语|

朱复戡一生致力于金石书画艺术,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学养艺,锐意进取,打通碑学篆隶与帖学行草的界限。跋馆本《十七帖》只是其草书研习实践的一个缩影,而这部分内容又在朱复戡的草书艺术生涯中占据关键地位。跋馆本《十七帖》展现了朱复戡对帖学研究的艺术高度,对了解近代书法史的发展、提炼书法研究方法与理解朱复戡草书实践亦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