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大辞典丨基本范畴与重大争辩:气

 思明居士 2022-03-27

气 中国哲学史范畴。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气的观念起源甚早。西周末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国语·周语上》)春秋时医和提出:“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战国时,开始出现把气视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的思想。《老子》把“气”纳入其哲学体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管子·内业》进一步提出“精气”说,“精也者,气之精也”,“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还认为人的精神也由“气”构成。庄子又提出万物为一气之变化的见解:“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认为气为有生有知东西赖以存在的基础。两汉时期,气的学说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就,有了进一步发展。西汉董仲舒认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同时,又给“气”赋予道德属性:“阳为德,阴为刑”(《举贤良对策》),将春夏秋冬的变化说成是“气”的喜、乐、怒、哀的表现。又说:“阳气仁而阴气戾。”(《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东汉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还强调“气”是无意识的:“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同上),“气若云烟,云烟之属,安得口目?”(同上)北宋张载对气的学说作了重大的发挥。他认为一切都是一气聚散变化而成,“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同上)。认为气内在的矛盾,是气变化的原因,“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正蒙·参两》)。还认为气之本体不生不灭,“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正蒙·太和》)。程颐则认为气有生灭:“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遗书》卷十五)南宋朱熹也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一)明清之际王夫之对气本体论学说作了进一步概括:“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神化者,气之聚散不测之妙,然而有迹可见;性命者,气之健顺有常之理,主持神化而寓于神化之中,无迹可见……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幾,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动静之幾,聚散、出入、形不形之从来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近代严复曾以原子论和牛顿力学来说明“气”,他说:“今夫气者,有质点(原子)有爱拒力之物也,其重可以称,其动可以觉。”(《名学浅说》)又曾以气来解释“以太”,《天演论·真幻》:“于最清气名伊脱者,照成光浪。”指一种精神状态、道德境界。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的(见《孟子·公孙丑上》)。《管子·内业》:“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以安德。”《孙膑兵法·延气》:“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指气数、命运。《程氏遗书》卷十八:“问:'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古,何也?莫是气否?’曰:'气便是命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