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是这样的,肿瘤细胞上调PD-L1表达,后者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PD-1和PD-L1结合启动T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肿瘤细胞从而实现“免疫逃逸”。PD-1或PD-L1抑制剂阻断PD-1与PD-L1结合,恢复T细胞抗肿瘤活性。一旦抗肿瘤免疫循环建立,可以产生持久的抗肿瘤效应。 ![]() 自首个 PD-1 Opdivo单抗于 2014 年获FDA批准上市后,因其治疗瘤种的广谱性及更优的临床疗效,包括 PD-1/PD-L1 在内的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近几年全球最热门的研发方向之一。截止目前,中国也已有8款PD-1抑制剂、4款PD-L1抑制剂上市。 ![]() 2015年,人类PD-1/PD-L1结合相互作用的晶体结构被破译,发现分子以1:1的比例结合。相互作用模式与 T 细胞受体和抗体的 IgV 型区域的相互作用模式非常相似,这是由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区域中的 GFCC' β 折叠阳性介导的。当 PD-1 与 PD-L1 结合时,其在 Met70-Asp77 处的 CC' 环将从“打开”状态旋转 90°,超出结合位点,并转换为“关闭”状态。这种变化在PD-1和PD-L1异二聚体之间产生了四对氢键(PD-1的Gln75与PD-L1的Asp26和Arg125形成三对氢键,而PD-1的Thr76和PD-L1的Tyr123形成一对)。 ![]() 这些键为发现旨在阻断 PD-1 和 PD-L1 之间联系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了结构生物学基础。也有人指出,在人类PD-L1蛋白的表面有三个关键位点。Ile134和Ile126形成的疏水口袋可以分别与被认为是小分子药物结合位点的六元芳香环和脂肪烃支链结合。 ![]() 2011年,哈佛大学Sharpe等人首次发现磺胺间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和磺胺甲噻二唑(sulfamethizole)能够抑制PD-1/PD-L1通路,以期用于治疗与PD-1/PD-L1 通路相关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过敏、移植排斥、癌症、免疫缺陷等其他与免疫相关的疾病。这些化合物在0-10mmol /L 的浓度范围内具有抑制活性。 ![]() 百时美- 施贵宝公司是PD-1/PD-L1药物研发的先行者,报道了一系列联苯核心结构的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这些小分子抑制剂的IC50值通过均相时间分辨荧光 (HTRF) 结合测定进行评估,范围为 0.92 nM 至 14.25 μM,代表性化合物如下。 ![]() 后来以BMS-202为模型化合物,阐明了此类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这种小分子化合物作用于 PD-L1 蛋白表面,导致 PD-L1 二聚化,而 BMS-202 则与两个疏水空腔形状的二聚化 PD-L1 圆柱体结合。二聚化后的PD-L1/PD-L1相互作用表面与PD-1/PD-L1相互作用表面高度相似,导致PD-1和PD-L1无法正常相互作用,最终阻断信号通路。 ![]() 美国Curis 制药公司与印度制药公司Aurigene 共同开发的CA-170,是一款口服抗PD-1、VISTA 小分子双重抑制剂。 ![]() 2017年,冯志强研究小组公布了一系列专利,披露了一类溴苄基醚衍生物,可以显著阻断PD-1和PD-L1的相互作用。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与BMS公开的化合物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联苯结构中的甲基被溴取代。在HTRF测试中,大多数化合物的活性达到nmol水平。化合物7和8的IC50值分别为8.0×10(-14)和4.5×10(-13 )mol/L。 ![]() 国内的红日药业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引进的IMMH-010分子(艾姆地芬片),2017年5月,经过体内外的多轮筛选和结构修饰,确立候选药物IMMH-010,双方签订了正式项目合作开发协议,随即进行申报前的药学、药理毒理的研究。2019年7月申报国家药品管理局,2019年8月获得受理,2019年11月13日取得临床批件,红日药业的IMMH-010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 ![]() 2018 年,广州再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将联苯类化合物中的醚键用C-C 双键替代,合成了芳香乙炔或芳香乙烯类化合物。在HTRF 实验中,其代表性化合物10(MAX-10181)、11 、12的IC50 分别为18 、46和18 nmol/L。再极医药的MAX-10181是全球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小分子PDL1抑制剂,于2019年10月10日在澳洲开始一期临床试验。 ![]() Incyte 公司通过将一些稠合杂环替代BMS 原专利化合物的苯环,合成了许多新的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阻断PD-1/ PD-L1 相互作用,代表性化合物为化合物13、14、15、16在HTRF 结合试验中发现许多专利化合物的IC50在10nmol/L以下。 ![]() 2021年11月,Incyte公司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报告了口服小分子PD-L1抑制剂INCB086550的I期(NCT03762447)临床数据。据了解,这是首个口服小分子PD-(L)1的人体试验数据。 ![]() 截至 2021 年 4 月9 日,79 名患者接受了治疗,57.0% 为女性,62.0% 有2线及以上的既往治疗,16%接受过 IO 治疗。46例(58.2%)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TEAEs);10例患者(12.7%)患有≥3级治疗相关的TEAEs。15例患者(19.0%)发生免疫相关事件。有效可评估人群包括68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ORR为11.8%(95%CI 5.2%–21.9%;CR为1.5%、PR为10.3%),DCR为19.1%(95%CI、10.6%–30.5%)。在≥400mgBID剂量下观察到8例患者的客观反应,其中3例是未接受IO治疗的MSI-H肿瘤患者,INCB086550治疗剂量为400mgBID。 Gilead公司所披露的一类稠合杂环类小分子化合物,化合物17、18 和GS-4224的IC50 分别为0.068 、0.051和0.09nmol/L。口服PD-L1抑制剂GS-4224原本为基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小分子药物,处于肿瘤治疗临床II期研究,现吉利德公司将此药物适应症拓宽为治疗慢性乙肝,处于临床I期研究,旨在治愈乙肝。 ![]() 2022年1月7日,台北医科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确定了能有效抑制PD-1/PD-L1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CH-4.7,CH-4.7 有效阻断了 PD-1/sPD-L1 相互作用,但维持了 Jurkat 细胞分泌IL-2和IFN-γ。CH-4.7 特异性靶向 PD-1 并维持 T 细胞活化。细胞毒性测试表明对 THP-1 和 Jurkat T 细胞系的影响很小。在基于细胞的筛选试验中,CH-4.7 显示出比 PD-1 抗体处理更高的抑制能力。 ![]() 2022年1月16日,贝达药业官方发布,贝达药业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通知书编号:2022LP00057;2022LP00060),公司申报的BPI-371153胶囊的药品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 还有很多来自各种渠道报道的小分子PD-1/PD-L1抑制剂,在此不一一列举,相对于抗体药物,想必大家都更加推崇口服小分子药物,期待口服小分子PD-1/PD-L1抑制剂能够像抗体药物一样大放异彩。 参考: 1.http://cn./#/product/pd1 2.Korman, A.J., Garrett-Thomson, S.C. & Lonberg, N. The foundations of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and the ipilimumab approval decenni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21). https://doi-org-443--bjmu./10.1038/s41573-021-00345-8 3.田季平, 张剑, 周金培,等. 免疫检查点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9. 4.Wu, Q., Jiang, L., Li, Sc. et al.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targeting the PD-1/PD-L1 signaling pathway. Acta Pharmacol Sin 42, 1–9 (2021). 5.Zak KM, Kitel R, Przetocka S, Golik P, Guzik K, Musielak B, et al.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of human programmed death 1, PD-1, and its ligand PD-L1. Structure. 2015;23:2341–8. 6.Zhang, J., et al. (2021). 'If Small Molecules Immunotherapy Comes, Can the Prime be Far Behind?'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113356. 7.王倩. 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专利研究进展综述[J]. 上海医药, 2019, 40(17):5. 8.https:///10.1016/j.lfs.2021.119813 9.黄坤. PD-1/PD-L1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筛选. 10.http://dx./10.1136/jitc-2021-SITC2021.529 11.Zak KM, Grudnik P, Guzik K,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of the 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PD-L1). Oncotarget. 2016;7(21):30323-30335. 12.Lu, CH., Chung, WM., Tsai, CH. et a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a small molecule PD-1 inhibitor that targets the PD-l/PD-L1 interaction. Sci Rep 12, 303 (2022). 公众号已建立“小药-生物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微信行业交流群以及读者交流群,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加入,入行业群请主动告知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