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选民||别有滋味的童年

 乡土蓝田 2022-03-28

别有滋味的童年

文/张选民

这些年,粮食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粮食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领导人提倡“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号召全民节约粮食,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把粮食安全,已看成是安国定邦的基础,新闻中、电视上、街道里到处都是节约粮食的说词,全社会更是逐渐形成了节约的风气,“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约粮食,古人有很多朴实的话:“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丰年要当歉年过,有粮常想无粮时”……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感受尤深,国家自然灾害已过,“文革”又开始了,整天满足一张口之所需,已成当务之急,勤俭节约就是哪个年代的主题,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地主都是'省’出来的!”(省:节省节约)。

我的老家在陕西蓝田的张坡村,是丘陵地带,大部分时间是靠天吃饭,吃食紧张,人们就养成了“省”的习惯,一天基本就吃两顿饭。我们早起上学的时候,天还是抹擦黑,燃眉子打眼(睡眼蓬松)的我们,就是拿一个温在锅里的红苕,吃两口,上几节课,就回来吃早饭了。早饭,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包谷糁或是红苕包谷糁,一般都比较稠的那种,能一挑一筷子,就全当是我们的“主食”了,再配些自己腌制的“酸菜”,所谓的“酸菜”就是把青绿的红苕叶子,从红苕蔓上摘下来,稍微晾晒脱水之后,再把它们放进翁里,在撒上粗盐、花椒等,压上大青石,密封个把月,有时候也会放进去一些切开了的白萝卜,让它们混合发酵,就算是我们整个冬天的“佳肴”了,酸脆爽口,很下饭,有钱人还会在酸菜里到一些熟油,油汪汪的,很是诱人,条件好的时候,还会弄一盘凉拌萝卜丝,能再放些葱丝、香菜就更美味了,尤其是霜降以后的萝卜,脆口多汁,这已成为我们每天的“期待”了,咸菜丝基本是没有见过几回。需要干体力活的时候,还会有一些玉米面馍,就是用大部分玉米面,为了能调和在一起,再加少些的小麦面蒸成的馍,但更多的时候就只有蒸红苕了,那时的红苕,我们是要放在深达两三丈深的“窨子”里,冬暖恒温,以防霉变。午饭,一般是在强烈的劳动之后,人困马

乏,最多的就是包谷糁面,隔三差五的吃顿汤面条,还是以红、白萝卜为主,我弟弟最不爱吃萝卜,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会把萝卜挑出来,偷偷地给扔了,鸡就会跟着他,等着吃萝卜,他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有鸡围着他打转转,为此他没少挨打。晚饭,我们叫“喝汤”,基本是不准备多少吃食,有得没得吃一口,就睡觉了,能省就省了。

每逢过年的时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腊月二十三,就要烙“干粮托”,原本是给灶火爷带着,去天上汇报“工作”时的路途口粮,就和现在的烧饼差不多,烙好后还是要祭奠的,但最后都进到了我们的嘴里,我总觉得“干粮托”要比烧饼好吃很多,有油、有盐、有调和,现在的每年回家,我还要让我大姐,给我烙些干粮托,能吃几天,吃着、想着、回味着,感觉很幸福。腊月二十七、八就要蒸馍了,每家都要蒸很多、很多的馍,一般都会用大匍篮子装满,白生生,热气腾腾,最后也会蒸一些出门的馍,回门的枣花馍等,反正就是要蒸一整天,这时的我们,也是最高兴的时候,就管吃,平时吃不到的白面馍馍,劲饱了吃,就是干些活,我们也高兴,正月天过年,整天不用干活,就管吃,来人了吃,去人家出门了也吃,一个正月下来,我们都要胖上几斤!

这就是我的童年,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我们这一辈人,生活还算“无忧”, 有得没得总能吃饱,这还得感谢我们的长辈,是他们的“精打细算”,才使得我们过上了“快乐”的童年。

(作者简介:张选民 男 陕西蓝田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政协渭南市四届、五届委员会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