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广弟|| 底店古镇的一株“红牡丹”

 乡土蓝田 2022-03-28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底店古镇的一株“红牡丹”

惠广弟

2018.12.20

我的家乡——富平底店,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相传着“一株红牡丹”的故事,也始终怀念着栽种和培育这株红牡丹并为之付出的第一人——惠孟晋老先生。

惠孟晋老先生是富平底店镇人,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终年约九旬,他是我父亲的堂兄,在我的父辈中排行老二,是我的二伯父,我称其“二伯”,当然我不敢直呼其名。提起我的二伯,他可算是一位“学富五车”的人,在上世纪上半叶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当地人有这样一种说法:“看不懂的书文、解释不了的词句、不认识的字,先问底店镇全庄村的惠广运;若惠广运不懂,再问下庄村的惠孟晋,若惠孟晋还不懂,那在我们周围十里八乡就再也没有懂得的人了。”这足以说明:他是闻名于十里八乡的一位有学问的大先生。

我二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在我们富平县城的莲湖完小教书,其后又在该校任职校长多年。在那时我们富平全县也只有五、六所完全小学和两所中学。县城的莲湖完小也算得上我们富平县的“高等学府”,学校内教学设施良好俱全,所聘教师都是一些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上流人才。由于我二伯学识过人,加之人品也好,深受当地人们敬重。

他也是一位非常懂得孔孟之礼的人。在那时,他头戴礼帽、身着礼服、文质彬彬,以己之言教人,以己之行育人,一言一行为他人和学生做到了身正言真的表率示范作用;富平县城距离我们老家约有五六十里路程,他每次从县城回家,都是车夫吆喝着高骡子大马套拉着轿车送回的。但每次当轿车行到村子南门外老远时,他就早早走下轿车,摘下头顶上的礼帽,脱掉礼袍,身穿便装进入村内,遇到村里的老人必点头行礼,在乡邻中留下了知礼达书、谦虚和善的好印象。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我二伯正是风华正茂、精力旺盛的时期。那个年代社会阶层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但人人都尊重知识,敬慕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对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更是敬仰。我二伯利用他在社会上的声望,广泛接触社会名流人士,以己之文略启迪他人之胸怀。他设想在我们底店镇的街头建一所较好地完全小学。在那个时候,我们当地周围的村子虽然有供孩子读书的小学校或者私塾,但学校内只有一两名教师,孩子最多只能读到三、四年级,孩子们学到的知识也很少;即使那些富裕的家庭想让孩子多读一点书,也只能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离家二、三十里地外的大镇去上学。

我二伯把他的想法首先写信告诉我们当地的一位知名人士惠显峰。惠显峰在民国初是我省地方军的一位旅长,驻军三原县城,统管泾阳、三原、高陵三县。(惠显峰部后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经过西安事变后,该人对共产党有较多的了解,在大革命中一直拥护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略。)惠显峰收到信后,心情非常激动,立即复信道:“惠大先生,办学建校乃万世获益之大事,我愿解囊鼎力资助,吾军机在身,望大先生筹谋。”

在接到惠显峰回信后的当天,我二伯又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底店街头的另一位知名人士惠贵德手里。惠贵德接到来信,阅后喜出望外,哈哈一笑,自语道:“自古哲人出谋指路,富人出钱搭桥。幸哉!幸哉!盖学堂乃荫及子孙之厚道,我愿协力相助,知我意者惟有惠大先生尔!”事实上,惠贵德在我们底店镇上没有建立完全小学之前,就出资在薛镇完小修建了一座读书楼,命名为“贵德楼”,此楼至今还保留着。惠显峰、惠贵德是我们当地的两大财东,都是进步人士,据我县有关档案资料纪录,解放后,党和政府给两家确立的家庭成分为“开明地主”,并命惠显峰、惠贵德两人为“开明人士”。

送信的人回来后,给我二伯反馈了惠贵德的态度,我二伯心里非常高兴,觉得在我们底店镇修建一所完全小学的时机成熟。之后我二伯又从县城回来,亲自会见了惠贵德及底店街头的几位绅士,随即就成立了由五人组成的建校会。惠贵德任建校会会长,惠孟晋、惠显峰任名誉会长,另外还有两名成员。建校会成立之后,立即就张贴建校集资筹款的告示,集资的原则是:“自愿捐助,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集资对象:“主要是辖区内的富户、兴户和大户人家”。由于建校是民心所望的一件好事,集资告示张贴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收集到所捐的银元、白银、粮食、木料等折合民国年间的旧币120余万元。据当地有关知情的老人讲:“当时建这所学校时,其中大部分资金是惠显峰出的,惠贵德出的也很多,其它的富户、兴户根据自己的能力,也适量出了一部分。”

建校筹捐的资金多少决定着所建学校的规模和档次,这次筹捐的建校款的数量是相当理想的,也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建校的资金已经到位,下来就立即确定校址,购买所需的土地和建校所用的各种材料。校址确定在老街道稍偏西南的位置,西边与东王堡城墙相连,东边与南街堡城墙只隔一条大路,北边是庙宇与戏院以及北街堡,南边是去老街道的一条大路,地势比路面高出大约3米。学校面积购置土地23.6亩。

学校的建筑布局、规划是在吸收我县莲湖完小及几所大集镇完小优点的同时,也有优于其它学校的不同之处。学校位置坐北向南,因为校址位置比路面高出约3米,学校的门楼是建在高台之上的。校门南墙全部用青砖砌起。进入校门的路采用台阶式,上下呈“人字形”,东西对称共有九级,用青砖砌成。台阶上面有一个约9平方米的平台,然后再直对着校门有五级台阶,用宽40厘米、长约3米的大理石板铺成的。校门口两边沿用青砖砌成镂空花护栏墙,护栏墙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长方形大理石板,非常坚固且漂亮。校门楼离南边沿约有5米宽,门楼采用欧式的建筑风格,呈五指峰形状,中间凸出。门楼总高度约7.5米,东西两边各有两个突出且对称的峰柱,每个峰柱的顶部都有一个直径约25厘米大的球体,各球体上都站立着一只眺望远方展翅欲飞的和平鸽,门楼从整体结构和形状上看起来高大雄伟。学校的大门是用约3.5寸厚的木板做成的,门宽约2.5米,高3.5米,在距门顶高约1米的正前方,用工正的隶体书写着“底店完全小学”(原来的校名不是这个),校门的内侧有一间较大门厅,东西各有一间门卫房。在门厅的北边与校门正对面镶刻着一块木屏风,这块木屏风是专门用来悬挂领袖画像用的。

进入校门后,在离学校大门约有七、八丈远的地方,正对校门建有一座三间拱室的校长卧室,这座校长卧室建的非常精致和漂亮,东西两间各安装有一付时尚的朱红色的大窗子,中间那一间的南北两面都安装着古时屏风式的朱红色大屏门。学校的建筑布局以学校大门和校长卧室的中线为中轴对称布设。在校门内面向校长卧室东西两侧各建有十三间的走廊,每间走廊都有一个直径约为30厘米的鼓石做为柱石,直径约有25厘米的朱红色木柱,在每条走廊的外侧各建有小四合院式的四座小拱式厢房。这几座小拱式厢房用做师生的水饭灶和部分教师的办公室,在两侧走廊最南端的四合小院子的墙上各砌有一个圆形的月宫门,月宫门顶上用大理石雕刻着梅兰竹菊的花卉并书有“笔藏竹韵”、“墨有梅香”。在校门内的门厅与校长卧室之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子,在院子的北边也就是靠近校长卧室的一端修建了一个精致的小花坛;学校教学用房及部分教师的办公室,部分食宿在校学生的宿舍,以及运动场地等对称建在校长卧室的北边。校内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布局合理,美观大方,具有亭台楼阁的美感。建筑规模相对较大,当时就可供近300名孩子就读上学。学校从动工修建历时约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即在一九三九年冬季基本竣工。

学校建成后,一九四零年春季开始招生,建校会代表地方民间组织聘请我二伯任底店完全小学的校长。我二伯辞去县城莲湖完小的校长职务,从莲湖完小的花园里给我们底店完小移栽了一株红色的牡丹花,从此在底店古镇街头这一所崭新美丽的校园里,每年绽放着牡丹的馨香。

新学校落成后,第一学期的开学典礼与竣工典礼,选在这年农历四月初古镇过集会的同一个日子里。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淡蓝色的天空漂着朵朵白云,学校门楼的顶部插上了鲜艳的国旗和彩旗,门厅正中的屏风上端端正正的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朱红色门框里的学校大门漆得乌黑发亮,大门两旁张贴着鲜红对联,书写着:

培养国家铁骨栋梁救中华

造就文武双全人才抗日寇

校门内校长卧室门口及东西两侧走廊的房檐上挂满八角形的红灯笼,学校内外及街头前来祝贺的村民打着老鼓,敲着大锣,扭着秧歌,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整个古镇呈现出一派非凡的节日气氛。

这座学校从落成之日起,越办越好,学校教学质量稳定且不断提高,为祖国和当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解放后,当地政府多次扩建,学校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校内的建筑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倍,学校内的各种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该校在校师生已达到2200余名。(那时初中部与小学部教学管理已经分开,初中部在前半部,中心小学在后半部,但校产、财务还在一块,1991年11月4日,初中部搬入新校)。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人民生活幸福了,孩子们上学的条件也随之改变得更加美好。2010年后国家投资数百万元给该校建起了设有近二十座教室的教学楼、师生公寓楼、学生实验综合楼以及教师办公楼等,整个校园展现出新世纪的风貌!

这次修建时,地方政府重新规划学校内各种建筑设施的布局,为了方便师生出行,校门由原来的南门改变成东门,但仍就保留着原来的学校门楼及门厅等。

现在看到这古朴的一切,人们不由得常常思念。

思念起曾为创建这所美丽校园做出贡献的前辈们!

思念起那时校园内教风正、学风浓,校园干净、整洁,两行人称“林槿”的果树结着硕大的“林瑾”果,但无人随意采摘的好风气!

思念起解放初,在1957年本校完小毕业的29名学生,翻山越岭步行六十余里路到铜川市区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当时小学升初中的录取率非常低,但这29名学生全部以五分卷(即满分卷)或近五分卷的优异成绩考进了铜川市第一中学(当时我们富平县属铜川市管辖)。这所学校和当时的刘望平校长名扬整个铜川市区!

思念起这所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稳定,小学部的三算教学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种竞赛,并多次夺回大奖。黄甲平同学被西安交通大学破格录取,中学部中考成绩连年优异,毕业的学生受到我县迤山、曹村、美原几所高中的欢迎,周围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外乡镇学生慕名转到该校求学,校园内歌声嘹亮、书声朗朗、秩序井然的良好的教学风气!

思念起每年中考成绩揭晓,整个底店街头的人们喜气洋洋,互传捷报,为那些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赞美,为学生们喝彩的场景!

思念起这所学校追求知识、追求进步、向往未来、向往世界那种为之奋斗的师生们!

思念起校园里的那株红牡丹和栽植这株红牡丹的惠孟晋老先生!

解放后,我二伯又被县教育部门调到莲湖完小任校长。他移栽到这所校园里的那株红牡丹花每年依就盛开着鲜艳的花朵,令人惋惜的是这株红牡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中被毁掉。但物质是不灭的,在他那有限的生命里释放出的缕缕花香,渗透在这所校园的土地和墙壁中。从这个校园每年毕业的莘莘学子身上带着这株牡丹原有的芳香走向大江南北!走向海峡两岸!走向五洲四海!

我对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我曾经在这所学校读完了我的小学,又曾经在这所学校读完了我的初中。1986年3月至1991年10月我受县教育局任命负责本校初中部的工作;我曾在那座漂亮的校长卧室里住过近六个春秋,我身上也带着那株红壮丹的芳香,所以我更加地怀念那株红牡丹,赞美这所美丽校园辉煌的昨天!

(2018年12月20日写于富平)


作者简介

惠广弟,男,1953年6月出生,陕西富平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7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曾担任初中物理、数学、高中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业余喜爱读一些有关的人物传和现代史,以及医药保健书籍;2013年6月退休后,为了丰富老年生活,闲暇时偶尔动笔写一些生活中的短小故事,已写的中短小故事有十五六篇约十多万字,其中《老九的故事》《爱情在延续》《我的故乡在原岭山下》已被渭南桃花源书院等书社刊登;《我的故乡在原岭山下》叙写了一些有关我们家乡的历史传说和地理故事,赢得了家乡村邻们的好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