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 | 《观沧海》(详案)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2-03-28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作,感受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2. 想象诗人登山观海的情景,理解诗歌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

3. 体会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感受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2.想象诗人登山观海的情景,理解诗歌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诗说景

同学们,自然景物在散文家笔下,往往是细腻而优美的,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新的,美的,有力量的;老舍所钟爱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刘湛秋笔下的雨是又是美丽而多情的。

在诗人笔下,自然景物又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呢?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的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在这一课里,我们要阅读四首古诗——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大家可以整体上读一读这四首古代诗歌。你会发现,四首古诗体裁各不相同,有古体诗,有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还有元曲中的小令。

大家想一想,教材编者为何把它们编排在一起呢?

有同学发现四首作品里皆有景。不错,景物的特点不同,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

我相信大家学完这一课后,会有更多发现。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初读识景

(一)走近作者。

同学们对曹操有怎样认识?

预设:

同学们对曹操了解还真不少,他身上有很多标签——“说曹操,曹操到”啊,什么“乱世之奸雄”,“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形象大多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我们看看,教材编者如何介绍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不是“三国”,他是东汉末年汉室的权臣,自己并没有称王,他的儿子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即“魏文帝”。他被曹丕追尊为太祖武皇帝,即“魏武帝”。

关于他的身份,教材首先提到的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然后才是“诗人”。咱们在读这首诗时,要注意到曹操“政治家”与“军事家”的身份。

(二)自读诗作,读准字音和节奏。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

1. 读准字音与节奏。

我们读诗的第一步,是读准字音和节奏。诗中有几个生字、易错字文下都有注释,同学们可以标注好。这首诗是四言诗,一般四言诗都是“二二”节奏。这首诗也如此,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好,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吧,建议大声地读出来。

2. 请两名学生展示(播放朗读录音),大家来评价。

两位同学各有特色,读得都不错。几个易错的字如“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大家也要注意这几个字词的字形,拿出笔来,动手写一写。另外,老师提醒“丰茂”的写法,“丰盛”的“丰”,“茂盛”的“茂”,“丰茂”意思是草木茂盛。比较而言,第一位同学的朗读处理得很细腻,沉稳而大气。第二位同学的朗读气势很充分,很有感染力。

3. 这是军事家、政治家写的诗歌,最适合大声朗读。老师建议同学们根据个人对诗歌的理解,标出每行诗中需要重读的字词,然后大声地读一读。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重音朗读设计:

整体来看,他认为动词与形容词需要重读。很有道理,这样动态感加强,景物的特征也有所凸显。在诗句的后部分,重音设计有所变化。“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他突出了“日月”“星汉”“其中”“其里”,他想强调日月星辰的想象,强调它们在沧海中运行。应该说,这样的思考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一起根据他的设计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表现力如何!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可谓气势磅礴,刚健有力!

为什么这首诗有这样的朗读效果呢?一方面是大家重音把握的巧妙,另一方面与诗歌的句式与作者的选词用韵有关。诗句都是四言,读来短促有力。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多为第三第四声,比起一二两声,声调要低沉些,我们重读时,就有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

“音调铿锵”就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同学们,再读读看。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把诗歌读了几遍,相信对这首诗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下面,大家结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从内容、形式、体裁等方面,自由地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歌。写出大海波涛汹涌以及山岛高耸的景象。(这是从内容上来谈的。)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通篇都是四言,不同于五言与七言的绝句与律诗,这是一首古体诗。(补充:这是从体裁上讲的,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这首诗四言,跟《诗经》的形式很像,但属于“乐府诗”。乐府本来是制作雅乐、采集民歌的官方机构,后来被借用来指称这一类诗歌,是古体诗的一种类型。《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第一章,《步出夏门行》用的是乐府旧题。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其实当时已有五言乐府诗。不过曹操是崇尚古风的文人,比较喜欢《诗经》的风格,也喜欢引用《诗经》的诗句,如在《短歌行》里就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因而,这首四言诗就显得气韵雄伟深沉。)

这是一首质朴刚健的诗歌。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这是从诗歌风格来谈的。

所谓质朴刚健,意思是“坚强有力,不失朴素”。在诗歌中,我们能从“洪波涌起”“日月之行”“星汉灿烂”等诗句中感受到一种刚强的力量。而且,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像开头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当时,就是口语化的表达。

过渡:整首诗质朴平易,所以,我们是可以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的。老师又增加了几条。大家来看——

沧海: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东:向东。

何:多么。

有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翻译了这首诗,大家看看是否准确。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地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

树木繁多富有生机,各种草也很茂密。

萧瑟的秋风声传来,巨大的海浪在大海中翻滚。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从大海中出没。

银河星光灿烂,也像从大海里孕育而出。

幸运得很,好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点评:“水何澹澹”译为“海水多么地荡漾”有点生硬,不如说,海水多么地宽阔浩荡。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到位,翻译的不错。

三、品读赏景

同学们,诗歌的题目就像一把钥匙,有助于我们打开诗歌大门,欣赏其中多彩的风景。

(一)把握观海之景。

这首诗的题目是《观沧海》。读了题目,你有怎样的发现?

交流:诗人主要写观赏沧海之景。

1. 请同学们圈画出诗人的“观海之景”,依次说一说,写了哪些景。

观海之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并非实际所见,而是想象之景。

因为诗中有这个词,就是好像的意思。说明,太阳月亮并非真的在大海中运行。星汉也不能从大海里出来。而且日月星辰都比大海要大,不可能在大海中孕育与活动的。

2.诗人所观之景有怎样的特点?

水波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荡漾

耸立

茂盛

丰茂

萧瑟

汹涌

大海:广阔无边;波涛汹涌。

山林:山岛高耸,生机勃勃。

简评:很难想象这是秋天的风景!可是,这就是诗人曹操登高所见的秋景。

3.想象诗人登山观海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风景。

预设:

大海里水波荡漾,一望无际。山岛高高耸立。山上草木茂盛。

同学们感觉他描绘得风景怎么样?

干干巴巴的,感觉是简单的翻译,画面感并不强。

那要怎样描绘呢?你们帮他出出主意吗?

小贴士:

增加景物

细化场景

连贯画面

适当修饰

……

升级版:

放眼望去,深青色的大海广阔而深邃。海水轻轻摇动,后面的水波紧随着前面的水波,一派静谧美好的景象。远处,水波轻轻拍打山岛的石岸。高峻的岛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富有生机。

我们再来欣赏一位同学的画面描绘:

秋风吹来,树木摇动,发出萧瑟之声。大海里也翻涌起波涛。那滚滚波涛,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奔涌而来。

4.讨论:如果我们把这些实写的景物分成两类的话,你怎么分的?

1)大海之景与大海之外的景。(山岛与树木)

2)低处之景(大海)与高处之景(山岛、树木)。

3)静态之景(山岛、树木)与动态之景(水波、洪波、秋风萧瑟等)。

诗人将看到的风景写的有层次,有动感,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方面表现出风景的壮丽,另一方面可以烘托出诗人心情的舒展,同时以动态的波涛汹涌之景引出下面的想象之景。

(二)欣赏想象之景。

同学们,让我们进一步发挥想象,试着描绘“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与“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奇的场景。

有位同学是这样描绘的,我们一起来欣赏:

清晨,一轮旭日从辽阔的大海中升起。傍晚,太阳将金色的余晖洒在广阔无垠的海面,海面像铺着一层金子。太阳疲乏了,缓缓回到大海的怀抱。圆圆的月亮又挣脱大海母亲的束缚,给人间带来皎洁的光辉。银河也像从大海中飞至夜空。星星们也登场了,有的闪烁着在夜空中,有的闪烁在辽阔的大海里。

点评:这场景真是雄奇无比啊。不仅如此,还有童真童趣呢。

我们再来把想象之景读一读,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含宇宙的气势,读得字字铿锵,读得气势磅礴。

四、体悟豪情

过渡:曹操看到怎样的情景,才想象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含宇宙的呢?

明确: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感悟博大胸襟。

当你看到秋风吹过,大海波涛汹涌时,你会想到日月星辰在大海中运行吗?

其实很多诗人都不会这般想象。咱们中国的诗歌中,有悲秋的传统,文人中多在秋天感慨“秋之寂寥”,慨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当他们看到波涛汹涌时,也许会觉得自己渺小而退却三分呢。

为什么曹操就能吟咏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言壮语呢?

这与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分不开。也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密切相关。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正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时代。建安年间,曹操消灭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对手——袁绍,平定冀州,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安定北部边境,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七月出兵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九月胜利回师。归途中,曹操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之后写下《观沧海》。

可见,正是因为曹操有大胸襟,有大抱负,所以才能写出大气象。这雄浑壮阔的想象之景,正是曹操阔达胸襟的艺术表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节借曹操之口说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也许可以作为《观沧海》的最佳注脚吧!

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有大胸怀,大抱负。他笔下常有这样的大气象。

比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白雪覆盖下的群山好像舞动的银蛇。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多么宏大的景象!

(二)体味诗人豪情。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同学们,你们从这首写景抒情诗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读出他对壮丽河山的热爱

读出他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

2.拓展阅读。

《步出夏门行》中有一首《龟虽寿》也是曹操的代表作。其中有这样四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末年,壮心不已。”

译文:

这几句又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老当益壮,不断进取的情怀。

   这同样是曹操诗作质朴刚健风格的表现!

3.再读诗作,读出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2.推荐诵读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三章(《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深入体会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本课是为南京市鼓楼区“停课不停学”网课进行的设计,得到区教研员孙婵老师及南师附中树人学校的特级教师张玲师傅的悉心指导。特此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