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寒假读写思(一) | 我与“精致设计”的距离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2-03-28

我与“精致设计”的距离

——学习汲安庆教授《精致:语文教学设计的应然追求》讲座有感

2022年1月23日上午,有幸参与杨友红与徐树忠两位大咖的语文工作室寒假培训班的研修活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发展学院的汲安庆教授开设了题为《精致:语文教学设计的应然追求》的学术讲座,启发我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与“精致”之间的距离还有多远。

讲座之前,汲教授分享了一个教育案例。每学年给学生开课时,他都要做这样一个调查:

1)说出你最难忘的语文课中的一个细节。

2)列举所读文学作品中一个令你最难忘的细节。

学生的表现让他大跌眼镜。很多学生脑海里没有关于语文课的细节,甚至对曾经读过的文学作品也没什么印象了。这背后反应的问题,让汲教授感慨“当下语文教学的荒漠化”。“学生即便刷题没有时间读课外名著,可是课内那么多经典作品也没有印象吗?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在课堂上忙什么?”

这样的质问,自然也值得我深思。我问自己:我的语文课在学生的脑海里还能留下多少鲜活细节?他们能记得在学习《山水画的意境》时几位同学上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早发白帝城》时的自信与从容的表情吗?他们能记得自己表演《我的叔叔于勒》时的快乐场景吗?他们还记得自己品析杨二嫂“圆规”的形象时的思维冲浪吗?

……

这些鲜活的场景我还记得,因为这其中有我精心的活动组织,也有他们用心的情感投入。至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我相信阿长的“大”字睡相、清国留学生扭脖子、胡屠户一路“扯”了几十回等经典细节一定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这当然不是我的功劳,是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很庆幸,我没有忽略。

然而,细细想来,我的教学设计与汲教授倡导的“精致设计” 依然有很多距离。

精致的设计要有课眼、课脉与课气的统一。我会有意识地在备课时寻觅文本的“文眼”,然后有时也寻觅不得。而读名家设计时,常觉眼前一亮,由衷地佩服他们的慧眼。“文眼”可以直接转化为“课眼”。除此之外,汲教授告诉我们,“课眼”也可以从学生的预习的问题中产生——兴趣点、困惑点、审美盲点,但必须与文眼紧密相连。

回顾自己近几年的教学,有些课我是很满意的。如以“从……到……”的句式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并以此句式品析作者情感,再以此句式赏评作品艺术价值。“从……到……”便可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眼”。在教学《邓稼先》时,我带学生从小标题阅读走向小标题写作,很好地利用言语形式发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也以多层次的改读带领学生品味《诫子书》《答谢中书书》《蒹葭》的言语形式之妙……

这些课,我之所以念念不忘且沾沾自喜,是因为它们体现出汲教授所提出的“课眼”“课脉”“课气”的统一。

遗憾的是,并非我每一堂语文课都有这样一个鲜活的灵魂与旺盛的气韵。归根结底,是我的学养还不够深厚,我对文本的钻研很不够深入,我对教学技艺的修炼还不够持久。

那么,想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获得精致的设计,还需要怎样的修炼?

除了广泛阅读提升素养、研习名家课例外,汲教授指出三条路径

(一)精致要围绕篇性开掘进行

抓住篇性巧妙施教,往往可以收到执一御万、触类旁通的艺术效果。

汲教授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天净沙·秋思》其篇性的突出特点是“意象并置”。可是,同为“意象并置”马致远《天净沙》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一比,《天净沙》的特色就明晰了——  

色彩抒情:以冷暖色彩交织;

意象统摄:核心意象是夕阳西下(日夕当归的文学传统)

空间交织:远与近

汲教授给出篇性开掘的四点策略:

1.开掘有意味的瞬间。如柳宗元为何说“寂寥五人”?这是他深入骨髓的孤独感。

2.注意互文性的观照。作品与作品的比较,如前文中《天净沙》与《商山早行》的比较。我想,《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可以这样比较。我也曾引导学生进行《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的意象、意境、意蕴、笔法的比较。

3.自觉地进行艺术还原。汲教授举例,将《项脊轩志》中“室”与“轩”比照。

4.追问矛盾。黄厚江老师课例中曾问学生《黔之驴》中虎的故事更曲折。为何不叫《黔之虎》?思考后,我们便能理解黔之驴是柳宗元的命运自况。

(二)精致更要注意多维度会通

1.古今会通

追求历史视野与现实视野的有效融通。

读冰心的《谈生命》,要与陶渊明、李白、苏轼、宗璞等人诗文中的生命观会通。

2.中西会通

如别里科夫之死与严监生之死的比较与会通。

3.内外会通

4.我他会通

(三)精致要指向言语生命的高蹈

1.确立解读就是解写的阅读教育原则。

2.胡适倡导“活的教授法”(质疑、辩论、演讲) 。 

3.关注整体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

汲教授指出,解写并非文章学、写作学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围绕言语智慧、言语人格、言语动机、言语情趣、言语境界等,与作者、教材编者,乃至自我所展示的深度、立体、系统的审美对话。

汲教授的讲座彰显出深厚的学养与深刻的思考。所以,我用心地记录,以期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若问我与精致设计还有多远的距离?我想,其实就几步——打开“书本”,开始思考,从文本解读开始,走向精致设计的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