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老战士的风雨人生 ——峄县三区潘济民传略(3)

 微游枣庄 2022-03-29

济南长清“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2009年)

抗战胜利后,为了体现我党和平建国的诚意,中共中央军委组织新四军北撤,这期间峄县三区承担了大量的新四军接待、安置及转运调度和支前工作。是年,三区王庄、棠阴一带妇女赶做军鞋900余双,缝制军服800余件,组织牛车30余辆,担架30余付,连同部分弹药一起送往抗日部队。


1945年9月9日,峄县县城解放,兰陵县委、县政府机关迁入峄县城,改称峄县县委、县政府,下辖十一个区两个镇:一区(城区)、二区(张范)、三区(棠阴)、四区(马兰屯)、五区(泥沟)、六区(左庄)、七区(底阁)、八区(郭里集)、九区(阴平)、十区(周营)、十一区(涧头集),枣庄镇、台儿庄镇。

峄县三区区委、区政府(1945年9月成立,1949年9月撤并,机关驻地南棠阴和张范。)成立后,潘济民区长主要配合区委张明善书记,积极开展反奸诉苦和减租减息运动,响应县委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土地回家、合理合法”的口号,要求人民“一面支前,一面土改”;“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群众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产积极性很高,生产搞得也很好,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特别拥护人民政府的领导。潘济民 关心民生疾苦,发动全区各乡积极发展生产、整修道路、兴修水利。并动员西褚庄民众,筹集资金购买陶制管道,从地下将村西南钓鱼台山下的老泉头矿泉水引到了一千多米处的村头高台子大井内,解决了全村及周边村民的吃水问题。

1945年底,国民党发动内战处处失利,改为重点进攻山东。为了取得战役的主动权,我军主力部队主动撤到了老山里(枣庄北部山区)。1946年1月后,潘济民与区委书记马瑞祥同志一起,根据上级的“区不离区,县不离县,就地坚持”的指示,带领区里的同志坚持斗争。

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110团进攻山东解放区,占领了峄县地区,一时间黑云压城,白色恐怖四起。国民党在峄县三区周围设立了一个乡,叫蛟山乡。乡长孙景鉴,卜村人,地主出身,有大烟瘾,用各种手段对群众敲诈勒索,反共十分坚决。蛟山乡乡公所及据点就设在卜村。据点内有炮楼,围墙外有壕沟,宽八尺,深六尺。乡武装队长张善余,本乡白楼村人,流氓出身,带领乡公所武装30多人和国民党峄县县大队一个排,配有两挺轻机枪,驻守卜村据点;副乡长许长荣带领乡公所武装不到10人,配合国民党军队110团2营5连驻守本乡邢店据点。

潘济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1970年3月)

一日,三区接到上级的指示,山里急需一批粮款,潘济民同志就带领两个同志去各村筹款,由于各村暴露的革命骨干和家属都撤离到了北山里,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在筹款的过程中被还乡团的探子发现,就报到还乡团头子孙景鉴那里,他立刻带人追了过来。潘济民发现后就带领两个同志退到褚庄西山沟,并顺着山沟爬过铁脚寨,就藏到铁脚寨西崖下的“奶奶洞”里。后来还是被还乡团发现了。由于“奶奶洞”的位置比较高,地形比较复杂,还乡团不敢靠近,孙景鉴就在上面高叫着:“快去拿柴禾和辣椒,把他们熏死”。等敌人拿来柴禾天已经黑了,潘济民就利用夜色和熟悉的地理环境带领两个同志离开了那里,顺利地将筹得的粮款送到了北山里。

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后,还乡团的活动比较疯狂。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我们区、县两级武装经常有组织地予以打击。一日,县中队联合棠阴区小队和阴平区小队准备去打掉阴平乡公所。部队在文峰山的东山上会合后到达山顶,向南一看,发现山南出现很多国民党的部队,由于情况不明,于是立即取消此次行动,分三路向棠阴撤回。潘济民带领的区小队路过白庙村,部队在村前小树林隐蔽休息,潘济民带着通讯员准备去村里看看了解情况,刚到村头的旧房子前,就见从房后跑出一个国民党的兵,手里拿着一个手榴弹,举到头顶,说:“不要动,跟我去见我们长官。”潘济民一看周围没有其他人,就说:“好!好! 我们跟你走。”说时迟那时快,说着就靠近了他,并一把抢过他的手榴弹,说:“你把这个给我吧!”那人一看手榴弹被抢,便“哇啦”一声喊,掉头就跑。潘济民一看情况不妙,立即返回,带着区小队借着黄昏快速撤离。过后了解到,这是国民党的一个团迷路了,正在找向导。他们和阴平的部队是一个师的。也就是说当时在阴平附近有国民党一个师的部队在行动。

精彩不错过


山东老战士的风雨人生 ——峄县三区潘济民传略(2)

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茶棚交通站

文峰山耸 英魂永存 ——记峄县大队中队长、革命烈士严运厚

让我们从照片中寻找对青檀寺庙会的记忆吧

一位美术老师主动登门学艺,让古老的制陶技艺获新生

作者:李鏖

微游枣庄  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