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在清明前的话 禺草号汉阳

 paila51 2022-03-29

 草萋萋,雨绵绵,清明含泪去祭奠;路漫漫,行缓缓,凝眸缭绕清烟散;忆深深,思拳拳,难忘故人音容颜;情切切,语千千,诉说此生挂牵念。故人安息,生者康安。这段形容清明时节心境的句子,突显人们扫墓时的情景,真可谓:

孝子贤孙祭祖忙,扫墓祭拜泣断肠。

凄凄清明香火旺,苍苍传统万年长。

今年网上突然传出“人到七十不上坟……”这样伤风败俗为老不尊的混账话,竟有人还一唱一和在网上遥相呼应。其理由不外乎从年迈体力不支出发。这不是明显为“人弃常,则为妖”这句老话而进行辩驳。难道“老鼠怕猫,天下奇谈。千古偏见,一定推翻。”这种谬论,怪事猖獗时期降临不成?

老莱子①彩衣娱亲这句成语和其中的故事,大家不会一下子就健忘了吧!该故事出自汉·刘向所撰的《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年逾七十的老莱子,为了讨的双亲一笑,装扮成黄毛小儿,穿上五彩衣,手摇拨浪鼓,一蹦一跳出现在双亲跟前。一次给父母敬茶不慎摔倒将茶具打翻,茶水洒一地。他怕父母心痛自己而伤心,干脆躺在地上学起幼儿哇哇大哭,逗得父母哈哈大笑。出自: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清通礼》中讲述清明事项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此书对上坟祭祖时要求事宜等介绍得很详细,千百年来人们都是根据习俗去做的。

扫墓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祭扫祖先的坟墓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按照民间风俗:婚丧嫁娶历来主张是:人不去礼到,礼尚往来,礼物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际交往中的一条纽带,逐渐演变为,就算人不到,礼也得到的现实状况。清明时节的扫墓祭祖,是中华文化“慎终追远”的极其重要部分,是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具体体现。清明前后左邻右舍纷纷组织子孙前去祭祖扫墓,就是躺在床上不能动的老者,也再三嘱咐上坟的儿孙,替他在祖宗(父母)墓前敬上一炷香,磕几个头,带几句心中要说的话……

我七十有二,从未听说过“七十不扫墓…….”这句混账缺德之话,更不知出自哪个不孝子孙孽障之口。汉代贾谊的《新书》将孝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要说的话很多,眼看就是清明了,我想借此告诫大家:切切不可听信“七十不扫墓……”这样失常害人的鬼话,只要你还走得动,就得前往祭拜。扫墓除寄托哀思外,还可教育福祉子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千真万确马虎不得。让'慎终追远’这传统的人类文化美德奕叶崇光,身体力行才是最重要的!

  注:

1.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存疑人物,或为老子在历史中的另一名字。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与孔子t同一个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