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 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知易行难nev5ph 2022-03-29

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两本书、两个人引起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界的轰动,一个是顾准和他的《顾准文集》,另一个就是陈寅恪和作家陆建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建东一书,让陈寅恪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其为人、为学对当代中国的人文思想乃至普通大众的精神涵育,形成了普遍而深远的激发和影响。

陈寅恪,出自义宁陈氏,祖父陈宝箴戊戌变法时担任湖南巡抚,是唯一把变法落实到实践的地方大员,父亲陈三立,被称作“清末四大公子”,抗战之时绝食而死。

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最具内涵、最富有思想原创力的学者之一。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与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时人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关于陈寅恪的传说很多,诸如掌握二十多种文字,既包括现代的英法德文,也包括古代的波斯文、梵文等,还包括少年时期负笈东游,历日、美、欧多所大学,却不要一纸文凭,纯粹是为学术而学,等等。但真正让陈寅恪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标杆的,则是其为清华纪念王国维碑所做碑铭,其中所表现的士人精神,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语道尽了居于新旧之交、东西之间的一代读书人的价值追求,当二十世纪之初,中国逢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代巨变,对于读书人来说,古代中国士大夫是政治和学术合而为一,即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随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政治和学术分离,读书人需要为自己重新定位,确立自身的价值。陈寅恪的这番论述正是道出了此中真义。

当国共鼎革之际,一代知识人面临着人生路向的抉择,有人居港,有人赴台,有人留美,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和祖国共命运。《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正是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1949——1969)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作者陆建东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其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给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师的丰富内涵。

十月七日,是陈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谨以此书推荐同学们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