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知易行难nev5ph 2022-03-29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有一年高考结束后,一个历史老师曾经一度不敢面对自己的学生,觉得自己愧对学生,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好,因为现在的高考命题给人的印象是“老师平常教的、学生平常学的不考,考试的都是老师没有教过的”。究其然,现在的高考侧重于能力与素养的考查,不再以知识为中心,在试题的形式上表现出来就是问题不如以前那样直白,要引用大量材料来构建对学生来说陌生的情景,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才能通过重重迷宫,到达熟悉的知识。而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其内容浩如烟海,总是有新材料、新情景的呈现,如果纠结于这些具体的材料、观念和情景,犹如盲人摸象,无法到达最后的真相,即那些熟悉的知识。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历史究其本质,是一个整体的历史,比如中国史,是一个从远古到现在连续不断的整体,认识历史,其实就是认识那些构成历史为一连续整体的因素,这也是高考考查的目标。而我们为了教学的需要,往往要把整体的历史分成不同的阶段和部分,类似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实则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对于认识历史来说并非那么重要,纠结于细节往往会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这个时候所学到的历史其实是死的历史,只有具备整体贯通的认识,再来看具体的细节,才能把历史学活,而这个整体贯通的意识也正是我们中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其捷径莫过于阅读宏观大历史的作品,并非每一部通史都具备整体和贯通的意识,它们无非是把各个时期汇集到一起而已,真正贯通性的历史著作其实寥寥,接下来一周,就为同学们推荐这样几部作品。
第一部就是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黄仁宇的代表作是《万历十五年》,虽然是截取了明代历史的一个细节,但背后表现的却是黄先生大历史的史识和史观。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受到布罗代尔“长时段”、“中时段”、“小时段”史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大历史》则是这一大历史观的集中表现,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我们只有把视线放长、把视界放宽,把1840年以来的历史放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放在东西方的比较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一历史阶段。
正如周长森老师所言,高考命题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要回答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和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意识,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高考历史命题的宗旨和指向。
《中国大历史》在同类作品中,篇幅相对短少,语言优美,可读性强,正适合作为我们培养大历史意识的开卷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