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跳出“井”的学习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一次跳出“井”的学习

201769日,在广西师范大学参加了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八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培训会议。

2010年开始承担几轮专科学生的“小学教育案例及其写作”课程的教学,这使自己不得不对教育案例进行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2012年出版过《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到2014年主持并完成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教育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

和中小学老师交流,以及和自己的学生讨论教育案例,我经常把教育案例和寓言做比较。我以为,教育案例和寓言在结构和作用上具有相似性,寓言的“寓”是寄托、放置,“言”是人生的道理,寓言就是寄托、放置人生道理的故事;教育案例也是故事,是蕴含着教育疑难、教育启示、教育问题的教育实践故事。就其来源,教育案例和寓言又有区别,寓言可能是杜撰的,案例应该是真实的。这样,案例研究就有两个任务:一是在实践现场去选取有研究价值(蕴含着教育疑难、教育启示、教育问题)的教育故事;二是对选择出来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获得教育启示、理解教育疑难、发现解决教育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运用教育案例研究的方法做观课议课,可以说,观课的任务就是到课堂上去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故事;议课的任务就是对这些有价值的现象、有意义的故事进行对话交流,以理解教学现象,发现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获得改进实践的路径和方法,从中形成和反思教学经验。

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是符合中小学教师、本专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把这样的理解运用于教师教育实践,得到了实践的肯定和鼓励。因为有这样一些自己的思考,而且在实践中感觉不错,所以,曾经对于接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培训会议心中颇不以为然。在计划参与第六批、第七批培训时,我都因为其他的活动临时改变了计划。可以说,乐在自己的“井”中。

513日,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到我们学校检查、指导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他说很多人并不理解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所说的教学案例,这使自己想看看专业硕士培养中国的教学案例是怎么回事,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带领下,我来到广西师大。

一天时间,听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张新平教授的报告“教学案例库建设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南京师范大学陈学军教授的交流“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的标准”,以及沈阳师范大学卢伟博士的分享“教育硕士案例教学概念、架构与操作模式”

我的总体感受,不同的学习者需要不同的案例理解,不同的案例理解和开发应该并行不悖,我丰富了对教育案例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

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案例承载着主要是实践的疑难、启示和问题,案例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实践,发现实践改进的依据、策略和方法。而用于专业硕士培养的、作为课程资源、课程方法的教育案例承载着学生者需要理解的理论知识、以及需要发展的实践技能,在专业硕士培养中,教育案例具有引导学习者接触认识实践、研究实践、提升发展实践能力的。

二、从研究生的理解水平和培养要求上看,作为课程资源的教育案例要求应该更为规范,特别是作为全国范围内共享和分享的入库案例,需要依据和满足《教育专业教学案例入库标准》。我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变,有所适应和贡献。

三、案例教学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用案例来教学,就是老师用案例举例,通过老师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习者有所得;二是基于特定知识观、师生观、学习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套特定流程和方式。两种教学方式各有适用的对象和环境,也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两者都是必要的,也是教育实践需要的。但就实践改进看,我们更需要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加大第二种案例教学的实践。

四、案例教学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卢伟博士展示和分析的教学案例是2015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案例教学观摩与研讨工作会议执教的课例。基本结构是:

①导入环节:教师总结梳理上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交代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②案例播放:教师在播放前,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观看和前期拓展性阅读,提出问题。

③问题生成与讨论:教师以问题便签的形式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与学生合作完成对问题的分类,围绕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④教师适当的回应:在一些讨论关键问题节点上,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回应,并以第三方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⑤小组总结: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或者全体成员总结所讨论的问题及观点

⑥教师总结提升:其一,对学生所讨论的内容和结论分角度进行综述;其二,阐述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主张,与学生分享;其三,布置相关作业。

结合这一课例,我反省了自己原有的案例教学分段:

(一)案例教学准备阶段。

案例准备主要有案例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的编写或选择、案例讨论问题提出和案例教学活动设计几个环节。

为什么要选择案例教学(并不是所有对象和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相关内容和学员素质是否适合案例教学?实施本次案例教学的要达到什么目的?……准备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案例教学的必要性、适合性和目的性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案例的编写或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案例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目的确定之后,教师需要编写或选择适用的教学案例,所编或所选的案例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兼顾目的性、真实性、仿实践性、问题性和典型性等特点。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如果能够由学员提供自己亲历的实践,案例教学将更容易激发学员的讨论兴趣。

用于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不仅要有案例的背景、故事,而且要有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案例内容提出的研习问题。这样的问题方便学习者的预先自学和准备,能使交流讨论的话语指向更加集中。有时,案例教学还需要相关理论背景知识的预先学习,以及相关材料的预先调查和准备,在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这也是要向学员说明并提出要求的。

案例教学还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施。比如,如何分组,如何集体交流,讨论的问题是集中进行,还是分散进行……等等。

(二)案例教学实施阶段

案例的实施阶段又可分为自学分析和讨论交流两个阶段。

案例的自学分析是学员接触和了解案例的阶段,方式包括阅读、观看、倾听等。在案例讨论之前,一定要先有自主研习的阶段,缺少这一阶段,学员就不可能获得有关案例背景和过程的具体信息,就无法有效参与交流和讨论,在所有学员都不预先研习做出准备的情况下,整个案例教学将会流于形式。在自学分析阶段,学员要根据案例的讨论问题和教师的自学要求阅读相关材料,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研究案例中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方案。并根据研习要求,学习相关理论,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在每一个学员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后,案例教学便可以进入讨论阶段了。交流讨论一方面是交流,一方面是讨论,学员既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也要讨论、批评和补充他人的观点。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所有学员讨论案例的所有问题,也可以分配方向,比如第一组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组讨论第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后,要安排全班交流,这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分享、修正和完善彼此的研习成果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总结阶段

案例总结既可以对案例涉及的问题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就案例教学的流程和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和水平。在主持者小结之后,每一个学员最好写一个案例研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一总结,把获得的案例知识梳理一番,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

(四)案例借鉴和实践阶段

对教育实践者而言,这是一个知行统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员要利用案例研习中所获得的案例知识,针对类似的教育情境和教育现象,重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育活动。有了自己的方案和行动以后,或者创设类似情境运用学到的方法和技能进行教育实践,变革教育实践;或者在头脑中储存案例方法和技能,在以后的类似的教育实践情境面前,及时检索和调取相应方法和技能,快捷而有效地做出教育应对。(来源:陈大伟《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

就案例教学,我有这样一些反思:

在案例教学准备阶段,一方面,对于学习者要学习和讨论什么,教师应该给出主要的问题,以形成学习聚焦,落实知识技能点、思考与实践点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聚焦问题讨论结束以后,可以再征求学习者的意见,看学习者还有什么问题。这样,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上,也要预设和生成并行不悖。

在案例实施阶段,同学之间的倾听格外重要,要把握好表达和倾听的平衡,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对课堂上的虚假“主体性”的批评告诉我们,是彼此的倾听导致学习;同时还要处理好教师参与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的平衡,形成聚焦,把讨论引向深入,在讨论中让学生得到发展和提升。

在案例教学总结阶段,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日本哲学家、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日本学者岩田康之强调:“教师的教育实践不是行动而是决策的过程。”钟启泉教授说:“教师教育应该是基于广泛的教养与复杂的思考的教育。”我以为,案例教学更本质的作用与意义是训练和培养教师思维,引得学生进行教育决策。

什么时候让学生接触案例?这是我在观看课例中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卢伟博士所展示的课例,是先让学生在课下研读了其他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案例,然后进行讨论交流。这就让我有了一个疑惑:教学材料的主体是案例还是与案例相关的其他资料?我自己找到的答案是主体材料是案例。这样,我以为,在没有接触主体材料的基础上去研读其他相关资料,目的性就不会太强了。我猜测,卢伟博士在课下是预先安排学生观看了作为案例主体的视频资料的,只是为了方便其他参与这次观摩会的其他老师了解案例,于是在课堂上又放了一遍的案例。我以为,这样的处理容易误导,就是在先没有充分接触、研读案例的情况下安排小组交流,这可能导致交流的盲目和效率低下。我做观课议课,主张观课教师要说:“如果我来教……”这里用用这样的句式,如果我来教:我可能先对观摩的老师说明:“同学们已经看过,为了让大家对这个课例有所理解,我们请大家先看看。”让观摩老师看过以后,再让同学们进来交流讨论,这样也可以使课堂上讨论更加从容。

在广西的这次培训活动中,我很想把这一疑惑和思考说出来,和卢伟博士对话,引发大家交流。但主持的老师过早离开,我自己又不好意思太张扬,就没有参与讨论和交流了。感觉有点遗憾。

感谢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院的领导提供这样的机会,感谢三位专家给自己带来的启发,让自己尝试着在教育案例方面跳出了原有的“井”。

匆匆于20176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