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和村风物之三十五】温健康:戏台

 健康晓语 2022-03-30

(温和村南庙的老戏台)

戏台

温健康

温和村不足千人,现在却有三座戏台:村西北三华里姜道岩处有一座戏台,村里东园子有一座新戏台,村南郭仙庙里有一座老戏台。

姜道岩,也就是涉县志上所记载的九峰山廻阳洞。当年,姜道岩建有三阁楼、药王殿、奶奶殿,献殿(村人俗称卷棚)。三阁楼的体制如唐王峧的女娲吊庙。当然,还有一座戏台。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建筑掀毁,所有木石支援了西达兵工厂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村人又先后重建了药王殿、奶奶殿和献殿。前几年,村民晋李山主持,在献殿对面,用彩钢瓦搭了一座简易戏台,方便三月十九姜道岩庙会时村民和香客的娱乐活动。

解放前,村里唱戏多是庙上唱戏;唱戏时,自然在庙上。解放后,破除迷信,村里唱戏就不去庙上了。村正中心南圐圙西面有一座土台子,每逢佳节或有欢庆活动时,就在那土台子上搭座临时戏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村里的活动多起来,一九六九年,就在那土台子上建了座很有规模的戏台。戏台是砖木结构,歇山顶,东西起脊,南北瓦坡,朝东的戏台口平时上着搭板,唱戏时,摘下搭板。建这座戏台可以说是举全村之力。它用尽了村里在后沟桃岭水的所有大楸树。插搭板的槽沿是青石板,每一块青石板都一丈来长,在薄薄的长长的石板棱上凿出槽沟,几条石板的槽沟兑接到一起还得严丝合缝,也是确是一项技术活儿。村里最好的石匠晋国存领头拿下了这活儿!

戏台盖成后的近十年时间,使用率极高,不是唱新戏,就是开群众大会。无论是演戏,还是开大会,可以说每晚上的节目都精彩纷呈。几年后,村里有了电,又在戏台北头安装了钢磨:戏台又兼作了磨房。

后来,各村人口都在增加,唱戏时,四外邻村的人一来,南圐圙就显得逼仄不堪了。每当唱戏,只好借帆布在东园子搭临时戏台。

临时的戏台毕竟没有盖的戏台牢固,有时会影响演员的发挥。于是,一九八零年,村里把南圐圙的戏台拆了,在东园子盖了新戏台。东园子十多亩地,不仅能作戏场,每逢二月二龙灯会时,还可以钉九曲,作灯地。

东园子的戏台也是歇山顶。当时,村里在县建筑社的晋文喜说要回村给村里盖一座戏台,所以他成了领工的人。戏台正面门楣上“温和剧院”是村里的笔杆子张土昌亲笔所写,两侧池窑里的“演唱万古风流,歌颂当代英雄”这副对联是晋玉亭老校长所拟并亲笔书写。这些字都是水泥刻塑,拓塑人是张土昌。有了这些字,使得这戏台气派了不少。

戏台正面跨水泥大梁,又用水泥伴各色石子装饰,大五角星,大灯笼,相连环的菱形,都是水泥做工,质坚色固。从此,村里人才正式使用水泥。

(温和村东园子的新戏台)

其实做工最精致的还是南庙的老戏台。南庙的戏台始建年代无考,村人只好称它为老戏台,或旧戏台。老戏台只有三间,正面有两根立柱,立柱下是石雕莲花座。上部是莲花,下部又镂雕出八柱,八柱中间,是一个踏着祥云的麒麟浮雕。柱与柱之间,柱与山墙之间的戏台前沿,是三块青石板,石板正面刻有卷草图案。

老戏台是硬山屋顶。两头承受硬山屋顶的硬山墀头构造最为繁华:下碱部分先是一块方正方正的立石,立石上刻有一个图案化的大“寿”字;立石上又压一块方方正的卧石,卧石外头雕刻有莲花;上身是青色的大方砖;盘头部位做法尤为丰富,先是一块大青石压顶,青石朝外的一面又刻有人面浮雕,再向上又有刻有“福”“禄”的砖雕。然后上面才是斗拱交错,画梁横呈。

“福”、“禄”、“寿”三字是对生活最美好的祝愿,麒麟祥瑞,莲花神洁,卷草缠连不断,更是对长寿、多子多孙的渴望!

戏台正中是一大画屏,画屏上方有“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字和画,都出自涉县书画名家申彩旺之手。

南庙的戏台虽颇精美,但因其规模窄小,也很少使用。每年三月初一庙会唱戏,都还是使用村里东园子的戏台。

东园子门对面,就是龙王殿,现在是村里的小学。学校门口横躺着一块残碑,碑上文字漫灭,仔细辨认,只有“重修戏楼”几个字。温和村除了有戏台,还曾有过戏楼!老人们说,龙王殿所在的下庙的大门就是戏楼,过道上层就是戏台。过去,三月十九姜道岩庙会唱戏,只在那儿唱正会一天,其他的两天时间就回到下庙的戏楼上,因为姜道岩不守村,风又大,接待香客只好回到下庙,让香客院子里上了桌,边吃喝边回头看戏楼上的戏。

先搭好戏台,再唱戏!这也是温和村先人智慧。如当下的某些领导,下车伊始,不说三四,就推行这改革,落实那措施的,往往闹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这是不是也应该从“先搭戏台”开始?台子搭好了,能引不来唱戏的?

【温和村风物之三十三】温健康:文武场面

【温和村风物之三十一】温健康:戏窝儿

【温和村风物之二十六】温健康:拳架

【温和村风物之二十四】温健康:大洪拳

【温和村风物之二十三】温健康:西拳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