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兰·昆德拉之“轻”

 置身于宁静 2022-03-30

    到了布拉格,你想不“艺术”都不行。导游把前来游览的人们一会儿拉到音乐家德沃夏克的墓前,这里有精美的雕塑,他的故居还建成博物馆供人参观;一会儿再带你到音乐家斯美塔那矗立在伏尔塔瓦河畔中心地带的塑像旁,每天路过的人们都在瞻仰他;晚上吃饭,去风行世界的“好兵帅克”餐厅,“帅克”的作者哈谢克是捷克人的骄傲。而在城里转来转去,都会遇见伟大作家卡夫卡的纪念馆、博物馆、书店等。还有作家赫拉巴尔、克里玛等,都常挂在布拉格人的嘴边。

  可在我脑海里,还有个人,也应在此地受到格外尊重,他,就是享誉世界的作家米兰·昆德拉。怎么没见提起?当中文版的米兰·昆德拉作品封面、百度搜到的词条都注明他是一名捷克作家时,布拉格人似乎已经把他淡忘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内外、桥上桥下,看不到这位著名作家留下的痕迹。交谈中也没人提起他。原来,他在1975年离开了祖国,再也没回来,让捷克人对他伤透了心。

  捷克民众热爱艺术像热爱自己的生命。尽管世界文坛一直将卡夫卡列入奥地利作家,但捷克不答应。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在布拉格创作了《变形记》等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凭什么是奥地利人?就因为卡夫卡的成长年代,布拉格尚处于奥匈帝国?可他逝世前,捷克已经建国。他就不能被留在国家之前的历史里了。

  但米兰·昆德拉跑到法国并入籍,捷克人就不想念他了。布拉格非常珍视与米兰·昆德拉同时代的作家克里玛。两人在1968年苏联坦克入侵的“布拉格之春”,书都被禁止出版。后者虽然当时全家在国外,却在国家危难之际,赶回来了。后来被美国的大学邀请去讲学,又回来了。而米兰·昆德拉却选择了离开。克里玛说,对于作家而言,“在国外就像割掉了自己的翅膀”,只有选择自己的民族,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

  当然,在国外也可以有成就。米兰·昆德拉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在国外创作的。但他用的还是母语,写的还是自己国家的生活、思考。他始终离不开祖国的影响。后来他尝试用法语写了两本书,就再无人提及。如今,虽然他已成为世界性大作家,可同胞却把他遗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