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罪与罚》:人最大的善是同情那些可怜的坏人,人不是天生就坏

 昵称63703230 2022-03-30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鲁迅曾说自己最敬仰的作家只有两位,一个是写《神曲》的但丁,还有一个就是写出《罪与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一部震撼无数读者心灵的世界文学名著,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部文学经典”。

小说的主角罗佳是个优秀的大学生,偶尔还能发表一些文章、做些翻译赚点稿费,但是,这些收入加上母亲的养老金还是不够付学费的,所以罗佳只能辍学。

没有了生活来源,罗佳不得不向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抵押私人物品,换来少得可怜的抵押金。可是,这些抵押来的钱根本不够交房租,房东扬言要轰走罗佳。

他的妹妹本来在一个地主家做家教赚钱,但是差点被地主强暴,罗佳觉得,妹妹并不爱律师,订婚只是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所以,他决定尽快从困境里走出来。

于是,走投无路的罗佳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历经一场漫长又孤独的抉择后,罗佳最终却选择了自我救赎的故事。细细回味他的心理路程,你会发现,原来人终其一生,都是在与人性较量。

文章图片3

罗佳本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法学生,可命运就是这般滑稽,他家境贫寒,仅靠母亲微薄的接济,根本交不起学费和房租。不得已选择中断学业,房东追着他缴租,甚至断掉他所有的餐食,这无疑让他悲怆的生活雪上加霜。

为了存活下去,他狠心把视为珍宝的父亲遗物抵押给当铺的老太婆。却不想,老太婆长着一双势利眼,对穷人百般刁难,老太婆摆出一副臭脸,故意压低价格,还苛刻地说:只要押期一过,就会立刻变卖,不留一丝商量的余地。

眼前的一切,让罗佳心生不满,老太太的每句话都像一个火星,瞬间点爆了罗佳内心的火药,他脑子里涌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想把万恶的老太婆杀掉。自此,这个想法就像长在他脑海里般挥之不去,他无时无刻不在筹划着这个恶毒的计划。

某天,他无意间得知老太婆的妹妹晚上不在家,早已被仇恨和愤怒击垮的他,在夜深人静时,把斧头藏在衣袖里,来到了老太婆家,趁对方不注意的时候,他挥起斧头朝老太婆砍去,对方还没来得及反抗,就倒在了血泊里。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罗佳太过恶毒,竟亲手杀死了房东太太,往后看才发现,原来这么残忍的他,有过多善良的一面。

在大学读书时,他用自己仅剩的一点钱,帮助得了痨病的穷同学,这笔钱让同学撑过了大半年。在同学离世后,他又去照料同学年老多病的父亲,还把同学的父亲送进医院治疗。等老人去世后,还把他安葬。

不仅如此,当他在酒馆,听到酒鬼说自己的女儿为了养活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妹妹,心甘情愿沦为妓女后,对酒鬼的女儿产生了怜悯之心。当酒鬼被马车碾轧,是他出钱请人送酒鬼回家,还掏光身上所有的钱给酒鬼置办后事。

事实上,罗佳在杀害老太婆之前,他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与这个念头对抗,只不过最终他内心深处的善念,还是被邪恶击垮,失去了理智,才选择了这一条不归之路。

有句话说得很对:“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人生路漫漫,我们都曾产生过无数个善与恶较量的念头。很多时候,人性是复杂的,有的人上一秒还是天使,下一秒可能就转变成魔鬼。

当天使与恶魔互相较量时,若无法遏制住内心这只魔鬼,那我们便会失去心智,被魔鬼牵着走,终将被它吞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展开,这些人物迷茫无助,想大声呼喊,却只能痛苦地呻吟。

毛姆说:人从早到晚为一日三餐操心真是这世上最不体面的事。金钱就跟第六感一样,没有了它,其他五种感觉也就没法完全利用起来了。没有了足够的收入,生活中一半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你得小心翼翼,赚多少花多少。没有钱,人会变得多么微不足道,你会受到无穷无尽的羞辱,折断你的羽翼,如同癌细胞一样,啃噬你的灵魂。人们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足够维持尊严的钱财,可以不受阻碍地工作,可以慷慨坦率,独立自主。”

对于有些人,一瓶啤酒、一个烟斗就能帮他应付生活的重压。罗佳之所以要杀死房东老太太就因为刻薄的语言刺激到了他,最后一点尊严也被房东老太太撕碎丢在地上踩上几脚,未了还吐上一口吐沫。

文章图片4

离开老太婆家后,罗佳发了高烧,昏迷了3天。第二天,警察找上门给他送传票,拉斯柯尔尼科夫以为事情败露了,为了躲避惩罚,他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慌张。结果,到了警察局后才发现他是被房东告到警局的。

他先前的忧虑,一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可当他无意间听到旁人正激情地探讨老太婆死亡案件时,他又吓得当场晕厥了。

一边是躲过法律责罚的侥幸,一边是心存善念的良知。他不止一次想过要去自首,可内心的声音又在不停地阻挠着他。

就在罗佳进退两难之时,案件有了新的进展。一个油匠把在自己干活的空房间里捡到的耳环,拿去抵押,而成了警察怀疑的对象。不久后,油匠向警察招供,说是自己杀害了老太婆,罗佳也因此得以脱身。

可人终究是瞒不过自己的,他逃得了法律的制裁,却躲不过良知的诘难,这个所谓的真相,只会让他愈发煎熬。

奥修说过:所有被压抑的都会造成罪恶感,所有违背自然的都会导致罪恶感,你一直在自欺欺人,不诚实本身就是罪恶感的来源。

人生在世,我们难免会有行差踏错之时。选择了逃避,只能免去肉体上的惩罚,却终究躲不过内心的诘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做到问心无愧。

文章图片5

罗佳听闻油匠是个善良、有思想的正直青年时,他更加焦躁不安。无法再独自承受这一切的他,把这一切告诉了同样置身于黑暗的酒鬼女儿索尼娅,他把这一切说出口后,内心的苦楚减少了一半,可另一半的沉痛却无处安放。

他决定离开这个折磨他的地方,动身前往美国生活,在前往美国之前,他反而更加痛苦了。他始终牵挂着孤苦无助的母亲和妹妹,放不下举目无亲的索尼娅,只能抛却了这个念头。

此时,索尼娅也意识到,倘若罗佳不去自首,无论他去到哪里,他此生将会在阴影里生活,永远无法活得轻松自如。

只有他勇敢面对惩罚,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才能获得内心的解脱。索尼娅用自己的善良劝说他,把一个象征着解脱的十字架戴在他身上。

深感罪恶的罗佳,最终决定前往警察局自首。在法庭上,他没有歪曲事实,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推卸罪责,详尽地叙述了谋杀的全过程。

令众人惊奇的是,他能记住谋杀案的每个细节,却唯独记不清自己从老太婆那里拿走多少财物。因为,他从来没有打开过那个钱袋,也没有心情和兴趣去细数。

最终法官们判定他是因为一时的精神错乱才会杀人,且是主动投案自首,从而减轻了刑罚。而他自己,从得知结果那一刻起,压在心头的石头也终于放下了。

在监狱里,他每天都努力干活,还把索尼娅给他的《福音书》放在枕头底下,一步一步获得了自我的救赎。

罗佳的经历,让我想起作家简媜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缠不过自己的性格,常常在万籁俱寂的时刻,以刀刃与自己短兵相接。很多时候,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尼采说,人性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你一旦选择逃离,不愿直面那些犯下的错,就会一直活在让自己愧疚的囚笼之中。当你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面对,才能摆脱痛苦,实现真正的解脱和救赎。

文章图片6

写在最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穷苦的底层人感同身受,他出身于小贵族家庭,却因为痴迷赌博,过着贫困的生活,这让他难以融入上层社会,又与底层格格不入。他因为和革命小组成员一起朗读《致果戈理》而被集体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五分钟,沙皇才降下旨意,赦免他的死罪,改为发配西伯利亚服役。

在流放途中,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信奉宗教。这段流放的经历,也影响了他之后的文学创作。《罪与罚》的构思,最早就是在流放路上形成的。

1865年8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情人的信中提到,旅馆拒绝给他提供伙食和其他服务,于是,在破旧的小旅馆里,“没有钱、没有食物,甚至没有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坐在桌前,终于开始动笔创作《罪与罚》。

弗洛伊德在他的学说中完整阐述了“三重人格理论”,这个理论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逐渐成熟。所谓三重人格,指的是本我、自我和超我。而在《罪与罚》中犯罪的罗佳、忏悔的罗佳和得到救赎的罗佳,恰恰对应着罗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本我是本能的我,罗佳为了自己的生存,选择走上杀人的道路,并自欺欺人地认为这是替天行道;自我是面对现实世界的我,罗佳在杀人后陷入了良心的谴责,惶恐的灵魂无处安放,陷入了地狱般的煎熬中;超我就是理想化的我,故事的结尾处罗佳背负了苦难的十字架,得到了最后的救赎。

文章图片7

鸿彬

2022年3月29日于深圳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