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度:被世人唾骂了34年的保皇党,竟然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jiayi_590 2022-03-30

文/老余

清末民初,在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身在其中的那一批中国人,就像行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路里,摸索、撞墙、回头、左冲、右突、彷徨、挣扎,甚至平躺... ...

很多人在这里成名立万,如黄兴、蔡锷、孙中山。

也有很多人在这里沦为笑柄,如袁世凯、张勋。

也有很多人背了一身骂名,如本文的主人翁,他在这段夜路里,左冲右突,站在上帝视角一看,令人唏嘘不已:

他大半生都在坚持君主立宪,找来找去觉得袁世凯就是那个明君,然后倾力拥立之;

袁世凯很快失败沦为笑柄后,他又转头去支持孙中山,走向共和;

孙中山去世觉得国民党无望后,他又再次“移其志”,在周总理的介绍下秘密加入共产党,并为我党的地下工作做了不少实事。

在世人眼里,他一生未曾有恒志,所以有人说他一生在找风口,在投机取巧。

但他在1929年,正是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时入的党,他自嘲地说:

“有人说我一辈子投机,我这次是投杀头的机,投灭族的机。”

他是谁?

就是说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近死。”的湘潭人——杨度。

而这所有的一切,得从他18岁中举开始讲起。

文章图片1

(一)两个重要的人与一门影响他一生的学问

底层民众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一般是两种人:

一种是胆子大的,如那些农民起义的领袖;

一种是读书好的,如杨度。

杨家世代务农,后来因曾国藩在湖南招募湘军,杨度的爷爷带着他叔叔就去参军了,爷爷在战斗中去世,叔叔死里逃生最后做到了总兵。

正在此时,10岁的杨度父亲去世,过继给了叔叔。

总兵的官职可不小,过继后的生活及学习条件自然也不差,且叔叔非常喜欢这个侄子,再加上杨度确实天资聪慧。

1892年,17岁时杨度考取了秀才,并在第二年就中了举人。

18岁的举人,要是让范进听到,估计棺材板都锤烂。

189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标志着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联名的举人中,就有杨度。

虽然“公车上书”只是历史的一个普通的瞬间,但历史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体头上,就会变成一座山或者一条路。

杨度在这次运动中,获得了一条路,认识了两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

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梁启超。

当然了,此时只是小喽喽的杨度,并没有入这两人的法眼。

“公车上书”失败后,21岁的杨度回到湖南,命运之门再次敲响,敲门者是谁?

是做过曾国藩幕僚的一代大儒王闿运,他看到了杨度的才气,精通经学、史学、文学的王闿运亲自拜访,要收这个后生为关门弟子。

杨度欣然同意。

而王闿运要教给杨度的是一门绝密学问——帝王之术。

这门学问,可以说影响了杨度的一生,直到遇到周总理的那一天。

帝王之术学了6年之后,27岁的杨度觉得已经没有啥新东西了,在王老师的强烈反对下毅然东渡日本,想继续学一些新的东西。

在这里,他遇到了好多牛人,并与他们彻夜长谈,互道理想。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国父孙中山。

但二人的政见完全不一致。

文章图片2

(二)与国父政见相左,但君子能和而不同

东渡日本后,杨度再次遇到了近十年未见的梁启超,读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杨度感慨万千,为之作了一首“姊妹篇”,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湖南少年歌》,其中最有名的两句是: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之前,他与梁启超只是点头之交,经过这段时间的交往,两人真是英雄惜英雄,相谈恨晚,梁启超称杨度为“国士”。

而文人们称他俩是“天下至好”。

就是这样的“天下至好”在后面,却因理想反目,梁启超骂杨度——下贱无耻!

当然了,这是后话。

在日本的这段时间,杨度与黄兴是同学,还结识了胡汉明、蔡锷,当然还有孙中山。

两个政见不一的人,却能彻夜长谈,孙中山确定只有暴力革命能拯救中国,而杨度的理想是和平演变,搞君主立宪就能拯救万民于水火。

但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约定: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君子和而不同,但谁失败了,就放弃主张去权力协助对方。

也正是这个时候,杨度把同学黄兴介绍给了孙中山,黄兴的才能以及在革命中的作用,稍微了解点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杨度的才气和对同学、朋友的真挚让他在日本华人圈子里建立了威望,1905年,30岁的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会的总干事,回国拜见另一位湖南大佬——张之洞。

从此,杨度与清廷搭上了关系,他君主立宪的实践机会,慢慢来了... ...

文章图片3

(三)君主立宪,乳臭未干的宣统,不是杨度眼里的合适君主

杨度回国拜见张之洞,提出了“官绅筹办”的办法帮助大清收回了粤汉铁路的自办权。

第二年,也就是1906年,大清派往“欧美日”的考察团回国,既然是出去考察,那就得交考察报告,但官员们出去就像来了一场公费旅游,回来还是一老门子浆糊,完全写不出来,怎么办?

那就找抢手,谁?

——大才子杨度、梁启超。

也正是杨度的两篇关于西方宪政的文章,为大清搞君主立宪定下了基调。

1908年,33岁的杨度做官了,虽然只是候补四品,但他有资格出入颐和园,为那些皇亲国戚们讲什么是宪政法治。

但当杨度看到这些木鱼疙瘩,且他非常清楚,这些既得利益的捍卫者,怎么会放弃利益来搞立宪呢?

——大清内部阻力太大,搞立宪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1911年,清廷在外界压力下,还是不得不推出内阁制度,但名单一出,天下哗然,包括36岁的杨度在内,只有6个是汉人,其他的全是满族的皇亲国戚。

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00多年的大清寿终正寝之后,本来对这些昏庸无度的没落贵族不抱希望的杨度,倒没有多少悲伤,虽然这个朝廷刚刚给了他官爵。

他相信,之所以君主立宪没搞成,不是“立宪”的问题,而是“君主”的问题。

没多久,他就找到了那个他认为合适的君主——袁世凯。

文章图片4

(四)君主立宪,终究是一场梦

早在1905年”公车上书“时,杨度与袁世凯就有了交集,且后面一直有很深的来往,比如去颐和园给贵族们讲宪政,就是袁世凯一手操办的。

在杨度眼里,袁世凯是个很有能力且对他很不错的人。

而在袁世凯眼里,杨度确实是个绝世天才。

就像在日本时与梁启超,与孙中山一样,杨度对袁世凯也有心心相惜之感。

你看载沣做了摄政王排挤袁世凯,并让他回乡养病,袁世凯立即就像一只绿头苍蝇,世人唯恐避之不及。只有杨度,还如往常一样与之联系,在袁世凯离开北京返乡时,也只有杨度为之送行。

不仅如此,杨度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去乡下看袁,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更是直接干脆住在了袁的家里,成了他的幕僚。

后来孙中山的革命军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对峙的时候,又是杨度深度参与了”南北调停“,把袁世凯推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上。

而此时,杨度仅仅38岁。

到此,杨度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应该算是人生巅峰了。

但在他心里,一直蠕动着的还有那十年前学成的绝技——帝王之术。

他要像明朝初期的姚广孝给皇子朱棣送一顶“白帽子”一样,也要给袁世凯也送一顶。

更关键的是,他觉得袁世凯在细节中,透露了此意。

1913年,国内形势一直在提醒杨度,那个时刻就要到了:

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而他最有资格去挑战袁世凯;

7月,二次革命被镇压,北洋军控制了大片原来革命军占领的底盘,且革命军领导人孙中山等流亡。

于是,就像前面把袁世凯推到大总统的宝座一样,杨度想再次把袁推到皇帝的宝座上。

杨度不仅写了《君宪救国论》来证明专制制度能救民于水火,还发动大批袁世凯周围的人鼓吹君主立宪的好处,最后整个北京城都在“请愿”,请求袁世凯当皇帝。

杨度把北京的势造得异常高涨,大有“你要是不做,我就撞死在你门前”的趋势。

袁世凯以为北京之外的地方,也如北京一样“请愿团”一波接一波,于是自信满满地“顺应民意”,走上了那条不归路。

1915年,袁世凯称帝。

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全国顿时一片哗然,骂声一片,骂的对象除了袁世凯外,当然还有杨度。

留日时的好友蔡锷与之反目,当年称杨度为国士的梁启超骂他下贱无耻,就连家乡湖南的乡绅们,对杨度也是一片骂声。

此倒行逆施之举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据说死时高呼:

“杨度误我!”

君主立宪,终究是开历史倒车,终归是一场梦,此时的杨度,就像他老师王闿运说的:

“徒挨一顿骂耳!”

什么好处都没捞到,白白挨了全国人民一顿骂。

文章图片5

(五)思想从立宪,转变到共和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一坐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第一件事就是通缉这个维护封建帝制的领头人。

虽然杨度说:政见不同,但也是中华民族子民应有的权利。

但他最后还是躲到了青岛。

此时的他似乎看空了一切,开始钻研佛法,且好像很有些效果。就连1917年张勋再次复辟帝制,请他出山时,他的回复是:

“度伤心欲绝,更无救国良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

袁世凯的那一次,应该是真伤着了。

但只过了一年,当他得知自己被赦免时,他的思想就开始从立宪-空门,然后到了共和,他去找了孙中山。

于是,就像帮助袁世凯一样,杨度又开始竭尽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比如作为孙中山特使游说军阀张宗昌支持北伐。

国父感慨地说:

“杨度,能履行政治家的诺言。”

这个诺言,就是当年一起在日本时许下的,谁先失败,就去全力辅佐另一方。

1922年,47岁的杨度加入国民党。

但还没等杨度开始发力,孙中山就病亡了。

这一次,杨度该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6

(六)与杜月笙相互仰慕,与李大钊相见恨晚,最后加入了共产党

国父逝去之后,国民党派系斗争严重,杨度在国民党已没有待下去的空间。

但因为五四期间,在报纸上看过一个人的文章,及后来与之交谈中发现这个人极富思想和人格魅力。

从帝制-空门-共和,已蹉跎半生的杨度决定——加入这个人的组织。

这个人就是李大钊,这个组织就是中国共产党。

而他为我党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提前知道并通知过李大钊张作霖要抓他。

1927年,张作霖在北京东交民巷抓了很多人,其中之一就有李大钊。

而在这之前,杨度通过前半生的那些关系就知道了张作霖那晚会有行动,并告诉了李大钊,但当时李大钊觉得张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使馆里抓人,所以就没走。

当李大钊被抓后,杨度调动之前所有关系游说,并把北京和青岛的房子都变卖了,就只为营救李大钊。

但万分可惜,最后没有成功。

1928年,已经53岁的杨度直接去了上海,成了青帮头目杜月笙众多门客中的一员,杜月笙本是泥巴里的泥鳅,对那些跳过龙门的人青睐有加。

杨度自然是杜月笙欢迎的,给他一栋宅子,及每月高额的开销费用,而作为回报,杨度给他写一些文章,比如杜家祠堂落成时,杨度就专门为之写了一篇《杜氏落成颂》,并为这个落成典礼的前前后后呕心沥血。

但是,杨度到杜月笙门下只是一个幌子,他到此是经过党组织商量批准后的结果,其目的是帮助共产党人渡过难关,并收集情报。

1931年,帮助杜月笙完成祠堂的落成典礼后两个月,杨度就去世了。

享年56岁。

但他共产党的身份,直到1975年才大白于天下。

那时周总理得知《辞海》正准备筹划出版,专门让秘书去找《辞海》的编辑部:

“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六君子之首的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是我介绍并直接领导他的。如《辞海》中有杨度辞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而在这之前的34年里,在世人心中,杨度:

就是一个保守的、落后的,维护封建帝制的保皇党形象,被世人唾骂。

(完)


《辞海》中的杨度: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