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当我们说到这个日子的时候,收到最多的反馈是: 什么是双相情感。 这是一个比抑郁还严重的精神疾病,患病人数也不少,却鲜少有人知晓。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D)俗称为「躁郁症」,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 如果说抑郁症就像一条黑狗,那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头脑里不光有黑狗,还有狂暴的火龙。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时而快乐,时而低落,而对于双相来说,这种波动则是极端的,并且严重影响生活的。 我们想用 6 个关键句,让更多人了解它。 1. 双相情感障碍是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是 6.8%,而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 1.5%~6.4%。 2. 双相情感障碍不是天才病。 著名的画家梵高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天才病。 但事实上双相情感障碍不是天才病,而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精神疾病,和智商高低没有直接联系。 在发作间歇期,患者的行为和常人可以没什么区别,发作期则可能出现剧烈的情绪变化: 抑郁发作时,症状类似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动力缺乏、活动减少等,但比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更高; 躁狂 / 轻躁狂发作时,症状则和抑郁症状完全相反,比如表现为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超好、睡眠减少、活动增加、富有情绪感染力,还可能出现暴力行为、毁物伤人。 3. 双相情感障碍不能自愈。 这并不像感冒一样,熬一熬就会好。 双相情感障碍不仅不会自愈,不及时治疗反而会加重或频繁发作,严重时危及生命。一旦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就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治疗。 当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时,也许会感到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都请积极遵医嘱积极治疗,病情会好转的。 4. 双相情感障碍和遗传密切相关。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它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且双相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度高达 80%。 5. 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率很高。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的多形性与多变性易导致误诊或漏诊,近 70% 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而这样的误判,往往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也陷入更难的境地。 6. 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高发。 双相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低龄化和慢性化等特点,首次发作常在20 岁之前。 最新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高风险(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确诊)的年轻人的脑成像中首次发现了青春期后期大脑情绪和认知神经联系减弱的证据。 这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干预很有意义。 看不到的情绪、精神状态并不像身体上的伤口、体内跑着的病毒一样容易被发现,对于人类而言依然是个黑箱子。 希望更多研究能支持帮助情绪生病的人,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情绪也会生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