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条辨》约言录—下焦篇

 庆萌堂 2022-03-30

胡希恕经方医学


下焦篇以所谓热伤肝肾阴精之证为重点,实即仲景少阳虚热之证,推源虚热之证治,完全不同于实热之证治,汗、吐、下皆非所宜,唯有以滋阴和解虚热一法,在《金匮要略》中有明言,亦不出六经法制。

此篇以八首复脉汤(《千金翼方》中的炙甘草汤易名为复脉汤,复结代之脉而为正常之意)的加减方为主,言虚热之治也。盖亦此篇中所言“热入血分”之属,只是多衰脱痉厥之证而已。方中多用及所谓的“血肉有情之品”,而以专翕大生膏为极,服之易现呆滞碍胃之弊,须知

若尚有余热,轻者,宜青蒿鳖甲汤;若仍热盛而虚者,又有竹叶玉女煎之制;连梅汤、小定风珠亦从黄连阿胶汤等变化而出;另有猪肤汤等亦皆治虚热之剂。热入血室、蓄血证、便血之属虚热者,有护阳和阴汤、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犀角地黄汤等方。另有下利无度之证,这些归于下焦病尚可,但所言喘甚、心烦不寐、心中震震、心中痛、耳聋等津血衰脱于上的见症,则与下焦无关。

考仲景书中三焦之意,乃言全身上下皆禀气于中焦胃气,胃气虚者则有津血衰脱之变,或衰脱于上,或衰脱于下;其邪实者,若有津血留滞而成浊唾、水饮、瘀血、宿食、燥屎、脓血之变者,假胸胁、肺、心下、胃、膀胱、大小肠、少腹之名而言邪结在人体有上中下部位不同也,三焦是用来说明病情之寒热虚实在人体有着上中下部位之别,余无深意,与经方辨证体系所说之病位亦有分别

察下焦所主病,诸衰脱于下之证及食血水证之在下者皆是,篇中所引仲景书中热入血室、蓄血、蓄水、便血等证则属之。热入血室、下焦蓄血之虚者已言于上,其属实者,有抵当汤、桃仁承气汤、加减桃仁承气汤等方证,皆从《伤寒论》衍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少阴为表阴证,厥阴为半表半里阴证,奈何吴氏曲解医经家腑脏之说将肝肾归于下焦,并进一步误将仲景之少阴病、厥阴病归属肝肾,从而将少阴、厥阴与肝肾、下焦混为一谈。书中杂引《伤寒论》少阴病、厥阴病篇中诸多方剂,如少阴病篇的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等方而为下焦病方,思维杂乱,背经乱道,实不足取法。

至于寒湿一节,与上焦篇所补“秋燥胜气”为病一样,皆不在后世温病体系之内,其言本欲与湿温互勘,其实医者如果只偏执于温热之一端,如何应对疾病之千变万化?表里相传、阴阳传变可能在于瞬间,所以其虽凿凿言寒温之病截然可分,从临证出发却也不得不加上所谓的伤寒之证,不得不照搬仲景原文,矛盾如此者比比皆是。

半夏汤、半夏桂枝汤、小建中汤等善后之剂,本与下焦无关,但其已为疾病事先人为规定了先上后下的次序,故放于此处,实则不类。

至于所附疟痢等病,亦以久而多虚为判定在下焦之依据,很多属虚寒证,拉入后世温病体系亦不妥当。要知“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仲景大法、活法,在全面搜集脉证的基础上,辨明六经八纲,再细辨方证(包含了辨药证),才是汤液家的无上妙法

笔者按:胡希恕先生原作“下焦篇约言录”已佚,没有文献资料可据补,甚为遗憾、编者从所能找到的胡希恕先生文献中,根据自身能理解到的胡希恕先生学术精神补作此文,很难说能完全体现胡希恕先生本意,但如能对读者略有启发,做个大胆的尝试也是值得的。以后若能寻得胡希恕先生原文,也可比较而知自身之欠缺所在,对己对人未必没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