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的确,正如歌词所唱,一方势力或者一个朝代的的兴衰不是无凭无据,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大反派曹操,他之所以可以在乱世之中能够迅速崛起割据一方,可以挖掘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在小编眼里,最值得称道的一条就是曹孟德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是有所为呢?首先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里用的字眼是一个“挟”字,带有挟持天子的意思。连天子都敢挟持,只为实现号令诸侯的野心。所以曹操的枭雄本性在这里暴露无遗。 而后,曹操在官渡击败了出道以来的头号劲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一举奠定了三国第一势力的地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曹操利用了天子这块招牌,网罗吸收了不少的人才。有不少人是忠汉而不忠曹的,然而此时天子与曹操被绑在了一起。所以暂未为曹操所用。 ![]() 比较出名的人里边就有孔融。孔融在听到天子被曹操接走之后,就立马屁颠屁颠的跑来宣布效忠天子,然而孔融的宣誓不仅代表了他自己,还有孔融背后的家族都是以孔融为代表的。另外还有大名鼎鼎的荀彧,荀彧出自颍川门阀,荀彧的加入直接带动了颍川地区各大门阀的强力加盟。 如果没有这些门阀在曹操背后作为后盾,官渡之战许攸根本不会来投,那官渡这场硬仗恐怕就没有那么轻松结束了,甚至改写历史都有可能。以上是曹操的有所为,什么是有所不为呢?曹操虽然挟持天子,但是自己从来不越雷池一步。 ![]() 从来不动称帝的心思。汉献帝是他手里的傀儡,他成了大汉朝廷背后的太上皇。当然也有人说曹操爱惜名声,不愿意在千百年后别史书写成篡汉的国贼。不管如果,曹操确实没有称帝。 曹操一生苦心经营,然而他花费了八年时间杀掉了三个人之后,等于亲手结束了自己。这三个人是谁呢?在公元二百零八年,曹操宣布废除了汉朝的三公制度,恢复丞相并由自己担任。历史上的任何变革,都会影响一小撮的人利益,而这一次变革,就让相权集中在了曹操一人手中。 ![]() 受损的是与相权争锋的皇权,以及原来分散的“三公”们。孔融之死就是这次改革的体现之一。孔融是汉臣的代表,也是门阀士族的代表。他的死亡就是曹操在向其他势力摆明自己的立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一次曹操完胜。孔融入土后又过了五年,时间来到了公元二百一十二年。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经形成。 ![]() 孙、刘、曹各自占据华夏版图的一角,其中依然存在着很强的不确定因素。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满足于丞相,他要晋级魏公,最终目标是剑指魏王。但是汉臣荀彧第一个跳出来公开反对这次晋封。荀彧和孔融一样,都是门阀势力的代表。荀彧的反对意味与曹操之前的合作关系正式终止。 这是门阀势力第二次调整曹操的权威,然而门阀势力这一次再次挑战失败。曹操逼死了荀彧。荀彧的死亡代表着门阀势力在朝中的彻底倾颓,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曹操的野心。荀彧死后又过了四年左右,曹操已经如愿以偿成为了魏王。 曹操刚刚称王便又挥起了屠刀,这次惨遭荼毒的第一门阀代表崔琰。清河崔氏是三国时代举足轻重的门阀势力。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也还是要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取得崔氏的支持,可见崔氏的地位之高。 ![]() 曹操杀死崔琰就是为了使朝政拜托门阀的控制,他用这种血腥残忍的方式告诉曹丕,门阀势力只要一天存在,就会威胁到曹氏的统治地位。除草务尽,避免留下后患。 总结:所以,曹操在干掉了崔琰之后,我们就可以到那个雄才大略、气吞天下的魏武帝“死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糟老头。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你怎么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