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伟天英 2019-12-20

整个三国,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中,曹操的行为都有很多让人费解的地方。

比如,孔融之死,为何一个孔夫子后代,会被安上不孝罪名,死不瞑目?

比如,杨修之死,真因他在前线胡乱下口令,还有那不停显摆的小聪明?

比如,荀彧之死,贯穿曹操整个政治生涯的王佐才,为何因空食盒而死?

如此三问,涉及三个时期,三个人物,那么这三人有共性吗?

答案还是有的,他们都是世家大族代表人物,都是当时才华之士,都是月旦评中不断上榜人物。

孔夫子后人孔融,天生就是士人领袖,荀彧在出道前就有王佐之才美誉,最不济的杨修也是文采风流人物。

这三人的阶级共性,就决定了他们阶级属性必定和宦官之后的曹操有矛盾冲突。

在无数矛盾和冲突之后,他们能和曹操合作的基础,除了曹操强横的实力外,更多的是曹操手中那面旗帜。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道义的旗帜)

这旗帜就是“奉天子以讨不臣”。

在这面旗帜下,原本和所有军阀处于同列的曹操,突然变成了道义的代言人。

道义即人心,人心思汉,这道义的力量无遗在群雄逐鹿中具有十足的分量,也因这道义的存在,才有了曹操“赤壁之战”前那几乎战无不胜的战绩。

那时的曹操,即是道义代言人,也是大汉弘股之臣,更是大多数士子心中复兴汉室的希望。

可这一切,随曹操的变化,越来越变味了。

变味的根源,则是曹操心理预期的转变,或者说形势所迫下的不得不为。

这变化其实可以从三个人死的特殊时期看出端倪!

孔融之死,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9月26日。

就在那一年,决定三国历史的大战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准备期中,曹操除了在玄武池训练水军,派张辽乐进等人进驻许都外,还通过调令将马腾一家迁到邺城做人质。

这三件事,一件是水军准备,一件是陆军准备,一件是稳定西北局势让马腾做人质。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

可这一切,都不如政治准备有代表意义。

同样也是在那一年,曹操做了一项僭越之举,废除三公,置丞相,设御史大夫,最后自任丞相。

成了名正言顺的天子之下第一人。

那么为何曹操会在南征关键时刻做这样的事情。

原因也很简单,在曹操看来北方强敌袁绍土崩瓦解之后,天下大局已定。

可是这看上去的大局已定,之后做出僭越之举,却让曹操吃尽苦头。

同年七月,曹操挥兵南下,时隔一月后,不争气的刘表就病死了,这无疑对南征的曹操而言,是天大的好消息,不仅消息好,还接二连三!

刘表病死后没多久,曹操接受荀彧建议,轻装突击,速攻宛城,面对曹操大军压力,顶不住的新任荆州牧就这样举兵20万投降了!

可这前线的好消息,却和后方动乱同步而来,孔融之死就是曹操为了平定后方,给出的答案!

当曹操僭越称丞相后,留守后方的无数公卿大臣意见纷纷,闹的沸沸扬扬,一时舆论哗然,在曹操大军没出发之前,他们尚且有所收敛,等曹操率军出击之后,这舆论变的越发不可收拾起来。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敌人不一定在前线)

议论众人中的翘楚就是孔夫子后人孔融!

当时大V中的大V,舆论领袖中的领袖。

后方的动乱和前线的捷报让曹操不得不做出权衡,是回去稳住后方政治形势,还是在前线再接再厉,平东东南。

于政治选择而言,这个选择题并没有难度。

后方动乱和前线的胜利比,在那一刻当然是前线更重要,于是曹操悍然拿出屠刀,让闹的最凶的孔融当了那被杀的鸡。

杀鸡敬狗,中国至古以来玩的666的套路。

曹操屠刀过后,后方安定了,他也终于可以安心打仗了。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不是失败而是胜利了,那么三国的历史必将改写,可是曹操却失败了。

这就成了他后来无数次亲征最后半途而废的起点,而这起点的根源一直不是战争打不赢,而是后方不稳定。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刘备势力飞跃扩张)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扩张陷入停滞期,东南的孙权和刘备则在曹操这难得的停滞期,选择了不断扩张。

在扩张过程中,孙吴可谓悲催无比,和曹操拉锯荆襄,打来打去谁也讨不得好。

反而是曾经的潜龙刘备在诸葛亮正确战略指导下,抓住机会实现了飞跃。

平定荆州四郡,借南郡,入益州,短短数年,刘备有了势成三分的基业。

那么同时期的曹操在干嘛?

唯一的远征不过是因为刘备取得了益州,不得不为的平定汉中之战!

而且这征汉中,其实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才会如此顺利,如果不是张鲁的猪弟弟张卫,因为牛群袭扰以为是曹操大军将至,自己乱了阵脚,汉中都不一定打的下来。

由此可见,那时曹操的工作重心已从扩张势力,布武天下,转移到政治维稳,战略收缩上去了。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权利诉求)

汉中被意外平定,张鲁投降后,曾有人建议曹操顺势入川,一鼓作气,将刚平益州的刘备连根拔起!

这个建议,其实很科学很合理,原因很简单,刚刚平定益州的刘备势力同样有很多问题,民心初定,根基未稳,派系矛盾层出不穷。

可是曹操却用一句“得陇复不望蜀”将这个合理化的意见给否定了。

从而错失了最佳,也是最后最好的消灭刘备势力机会。

进而在刘备稳固益州之后,迎来了宿命敌人刘备人生中第一次的主动攻击,那就是汉中之战!

曹操不攻汉中原因,后人不理解,可当时蜀汉阵营谋主法正却看的一清二楚!

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身遽北还:内有忧逼-《三国志》

法正说,曹操之所以不在平定张鲁之后,一鼓作气拿下巴蜀之地,而是急匆匆的退回根据地,和战争准备兵力不足没有多少关系,而是在后方在内部感受到了威胁。

那么这个威胁是什么?

其实还是来自于庙堂之上,是曹操擅自称丞相的延续。

曹操征汉中在公元215年3月,而在这时间前几年,曹操在政治上又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给了他特权。

第三件: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四月,曹操受封成魏王,一应礼仪待遇几乎和天子同列,随后不久曹操又受汉献帝赐予王冕,车仗,册封了魏国太子曹丕。

这三件事,可谓是曹操对汉献帝的步步紧逼,从丞相到魏公,最后到魏王,这行动无疑是告诉全天下,这天子该我来当了。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皇权的悲鸣)

荀彧还有杨修都是死于曹操这步步紧逼的政治攻势过程中。

为何会如此?

原因也很简单,曾经的汉朝忠臣曹操,一步步撕下自己忠臣的面具,成了真正的乱世雄主。

而曾经是曹操无往不胜利器的“道义”这面旗帜,也随着曹操野心的步步增加,越来越没有了“道义”。

曹操的大后方,也从原来的大后方,变成了前线,一场又一场无休止的内部政治斗争,在汉朝忠义者和曹操支持者之间展开!

他们在背后看曹操的笑话。

如果曹操大胜而归,那么这些反对者就会唉声叹气!

如果曹操无功而返,那么这些反对者就会弹冠相庆!

唉声叹气和弹冠相庆之余,他们还要不断搞事情,通过蔑视、嫉妒、反感、仇恨甚至背叛来不停的打击曹操。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谁?

答案绕不开世族,掌握舆论还有官职世袭的世族在哪个时候,从曹操的助力,成了曹操的敌人,其实他们本就不是盟友,世族和曹操的矛盾贯穿曹操的一生。

世族问题,从根源上看,并不是很难解决。

后来的曹丕就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九品中正制”。

让世族获得合理合法垄断官场的权利,世族就不会闹事。

因为真正心向大汉的世族其实都是虚伪的,他们的诉求从不是光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已,如荀彧那样的国士,道德楷模没几个。

可是曹操不是曹丕这样的创二代,而是创一代,一个奋斗者的内心及其强大,虽然出生富贵,可是他依然是寒门政权的建立者。

为了心中的荣耀和坚持,还有对掌握官职的世家天下的反感。

曹操的选择是不断抗争。

唯才是举是曹操抗争的手段,这是告诫只论出生门第不问才能的那些人,你们都是伪君子书呆子,我不要这样的人辅佐我。

杀杨修也是曹操抗争的手段,这是告诫和惩罚世家大族的代表,五世三公的杨氏,别以为你们掌握了舆论我就不敢动你,该杀我一样杀。

杀荀彧也是曹操牺牲的手段,老战友的荀彧,从不是一般人可比,可是在曹操从公到王的过程中,荀彧和曹操产生了根本性矛盾,于是曾经的王佐之才,成了政治牺牲品,一个空食盒告诉荀彧,汉禄已无,你该归去了。

孔融杨修荀彧之死,层层递进后,揭示出的曹操最致命威胁

(战友之死)

在走上至高权利的道路上,曹操从一个热血的爱国者,变成了一个大气的政治家,进而成了一个冷血的政客。

那么这一切都是谁的错?

权利诱人心,这人心,不止曹操,还有那无数利益获得者的集体诉求。

曾经高举的汉室大旗,所代表的道义,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了曹操的负累,也成了曹操自从赤壁之战后所有亲征半途而废的主因。

如果曹操不是如此迫不及待,而是等待数年,也许三国就会不一样也说不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