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独爱这首中国诗,几乎人人都会背,连过年习俗都因此诗改变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3-31

正如中国儿童从小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样,在日本,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一首来自中国唐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众多精妙绝伦的唐诗中,《枫桥夜泊》并非是一篇十分特别的作品,但它却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大红大紫”了起来,几乎人人都能背诵。

事实上,早在清朝,这首诗就已经在日本非常流行了。清代的国学大师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曾说道:“凡日本文墨之士来见,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儿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不少日本人还来到中国瞻仰诗句中提到的“寒山寺”和“枫桥”,甚至有人干脆在日本东京建造了一个“山寨版”的寒山寺,将《枫桥夜泊》刻成了诗碑放在里面。

据考证,这首诗还令日本改变了新年的年俗。在唐朝以前,日本其实并无在过年时撞钟的习俗沿袭,但当这首诗变得逐渐深入人心时,很多日本的寺庙便开始在新年期间撞钟。

那么,为什么这首诗会受到日本人的“偏爱”呢?

原因之一是诗句的本身,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张继刚刚经历安史之乱。面对满目疮痍和兵荒马乱的场景,张继深感自己前途未卜,便带着孤独惆怅的感情写下了这首诗篇。整首诗传达出的是一种凄苦孤冷的咏叹风格,而这种风格恰恰与日本文学作品中最为推崇的“物哀”不谋而合,瞬间就打动了日本文人的心弦。

而这首诗之所以能广为传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句引出了一个人物——“寒山寺”中的“寒山和尚”。

寒山和尚是唐代一个相对低调的僧人,其学问颇深,一生作诗无数。在当时,他的诗句类似于白话文风格,因此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但这些诗在传到日本后却受到了极大地推崇。由于诗句中对生命的体悟十分透彻,很符合日本人的民族特点,因此,他也成为了日本的“红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