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中国》:荀况的疑问,直到今天仍旧困扰着大多数中国人

 思明居士 2022-03-31

战国时期荀况入秦,对于当时的天下来说是一件大事!

荀况入秦之前的几百年间,东方六国觉得秦国是一个没有礼教的偏远小国,却又尊崇武力喜好杀戮,“虎狼之国”是他们最爱用在秦国身上的称谓,但是让六国贵族和荀况不能理解的是,仅仅依靠商鞅变法,这个荒蛮的国家竟然会以巨大的优势跃升为战国七雄之首。秦国的崛起让所有顺天应命的教条成为腐朽,也让荀况产生了无尽的疑惑:难道儒家尊崇的那一套周礼并不足以强国?难道更为功利的法治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平衡点?如果有,在哪里?或者说该怎么去把握?

文章图片1

荀况是一名承前启后的思想家

以当时的学术流派来说,荀况是一个异类,他第一个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遵从道德规范的原动力并不是因为这是人性的一部分,而是因为人知道具备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荀况在所有儒家学者中第一次把制度摆到了道德之上的位置,这是一种很激进的学术理念,以致于很多人都在怀疑他究竟还算不算一个儒者。但是荀况却清楚地知道,他只不过还停留在理论上,秦国却在实践中,他要去秦国看看:为什么一个以法治国的国家,可以任意践踏六个标榜以德治国的国家,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章图片2

荀况入秦的目的

秦国,是一个从一无所有的焦土上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国家。最早的秦国连诸侯国都不是,只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国,几次抵抗西戎获胜,基本靠的也是周王朝的帮助,然而谁也没想到,当50年后周王朝因为幽王之乱被迫东迁的时候,秦竟然是唯一还效忠于周王朝的国家,激动的周平王无以回报,于是向广沃的西面一指,都给你了,你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的疆土!秦国的先君就凭着这样一张空头支票,从此开启了血雨腥风的建国史!

文章图片3

秦的建立和壮大完全是铁血之歌

秦国一路在血与火中成长起来,不可避免选择了更加实际有用的法家学说,而商鞅也充分利用了秦国国民的淳朴守序,将法家的精神和力量最大程度发挥了出来。东方六国的儒家学者与其说不愿意去秦国,不如说不敢去秦国,因为他们没办法接受一个如此高效的国家——在大部分儒者心中,世界是慢慢行进的,但是秦国前进的速度,却完全超越了整个天下。荀况探究的是真知,他并不在乎看到的东西对自己固有的想法会有多大的打击,他只在乎一点:什么才是正确的?什么是有弊端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又该怎么去解决?

文章图片4

荀况的寻真之路

在秦国境内一路的游历,让荀况大开眼界:令行禁止不再是一句空话,所有政令从制定到执行,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所有的秦国人要么有田种,要么有仗打——打仗意味着军功,军功意味着爵位,爵位意味着社会地位和财富,整个秦国的向上通道以多种形式被打通了,国家充满了活力,无论是原来的秦国人还是降服于秦国的六国人,没有对国家的恨,只有对于法令的畏惧。荀况实事求是地说:秦国四世君王可以让秦国凌驾于六国,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偶然(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字字铿锵有力,将法治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完全表现在言语中,这种见识和胸怀,今天的很多历史爱好者,反而是不具备的,也真是滑稽!

文章图片5

荀况对于秦国的肯定

但是荀况还是建议秦国的君王将道德教化融入法治中,让民众不再仅仅是国家耕作战争的工具。只是荀况的建议太过虚无缥缈,志在天下的秦国君王根本不会在乎这样的建议,略做一些礼貌的招待,就冷落了荀况。荀况终于明白,在七国的相互竞争之中,让国力急剧增长的法家是所有君王的最优选项,儒家尊礼重道的理想,说到底只能是天下太平之后才能被推广的东西,秦国既不需要自己,自己一样无用于秦国,他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

文章图片6

落寞的离开

荀况一生的难题,是怎么去均衡儒家和法家在执政上的度量,他自己穷其一生的智慧也没有完成这个命题,事实上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一样没有完成:韩非没有实践的机会,李斯则彻底走向了法家那一边,其结果是虽然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却没有办法保证秦国的国祚长久。直到今天,荀况在秦国碰壁的2000多年之后,我们依旧在这个命题前徘徊,法治和道德的关系究竟该怎么去平衡,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似乎永远在尝试中!

文章图片7

荀况师徒

其实这不是学术的病,而是儒家与法家在现实中无可避免的泾渭分明,是人性善与人性恶之间不息的讨论,是中国无数人探寻的社会的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