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荀子或者荀况,大家都知道他是儒家大师,也是李斯和韩非的老师,但是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一位儒家大师会有两个法家学生呢?这并不矛盾,实际上荀子的思想并不仅仅限于儒家,他的知识兼容并包,在很多方面均有极高的理论水平,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领略一下儒家大师荀子的用兵思想,看看这位儒家大师眼里的用兵之道。 ![]() 一、荀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有人曾经问过荀子:“您议论用兵之道,总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仁者爱人,义者遵循规律、法则,既然如此又怎么用兵打仗呢?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争夺、攻伐呀。”荀况说:“并非像你所理解的这样。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则遵循规律、法则,正因为循理,才憎恶反叛、作乱的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 ![]() 通过荀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提出性恶论的荀子不是个迂腐的腐儒,他认为用兵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证规律、法则能够得到贯彻和执行,社会风气才能得到改善。通过什么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达成的结果或者所造成的影响。 ![]() 如推行“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对于威胁周天子的戎夷就进行了征伐,但这种征伐的目的不是为了抢地盘、争私利,而是为了保证周天子的威仪和安全,这就是荀子所称道的仁义之军了。名正言顺、行义兵伐无道,凡事一定要站在道理上才行。 二、荀子论兵: 国家政治修明,而后才会有国家的强大和不可战胜的军队。对于用兵的要旨,荀子也有自己独到看法,因为是赵国人,他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国国君孝成王赵丹面前辩论用兵之道。 孝成王赵丹问:“ 请问什么是用兵的要旨?”临武君回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动向,比敌人后发兵而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关键方略。”荀况说:“不是这样。我所听说的古人用兵的道理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弓与箭不协调,就算是善于射箭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就算是善于驾驶马车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到远方;兵士和百姓不和睦如鱼水,即使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在于使百姓依附。” ![]() 临武君说:“并非如此。用兵所重视的是形式要有利,行动要讲究诡计多变。善于用兵的人,行事疾速、隐蔽,没有人会想到他从哪里出动。孙武、吴起采用这种战术,因此天下无敌,不见得一定要依靠百姓的归附呀!” 荀况说:“不对,我所说的,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要统治天下的帝王的志向。你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而仁人用的兵,是不能被欺诈的。能够使用欺骗之术对付的,是那些骄傲轻慢的军队、疲惫衰弱的军队,以及君与臣、上级和下属之间不和相互离心离德的军队。因此用夏桀的诈术对付夏桀,还有弄巧成拙或弄拙失败的可能。而用夏桀的诈术去对付尧,就如同拿着鸡蛋去碰石头,把手指伸到沸水里搅动,如同投身到水火之中,不是被烧焦,便是被淹死。因此仁人的军队,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出力臣子对国君,下属对上级,犹如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哥哥,犹如用手臂去保护头颅、眼睛、胸膛和腹部。这样的军队,用欺诈之术去袭击它,与先惊动了它而后才去攻击它,是一回事。况且,仁人若统治着十里的国家,他的耳目将遍及百里,若是统治百里的国家,他的耳目便将遍及千里,若是统治着千里的国家,他的耳目就会遍及天下,这样,他必定耳聪目明、机警而有戒备,和众如一。因此仁人的军队,集结起来即为一支支百人的部队,分散开时便可以各自为战;延长伸展好似莫邪宝剑的长刃,碰上的就会被斩断;短兵精锐仿佛莫邪宝剑的利锋,遇到即被瓦解;安营扎寨稳如磐石,顶撞它的,就会遭遇挫折而退却。再说那些暴虐国家的君主,他们早就已经众叛亲离,百姓见到他无不咬牙切齿,因此就算君主有诈术也一定会被告发而不能实现。所以仁人治理国家,国家将日益强盛,各诸侯国先来归顺的得到安定,后来依附的即遭到危难;相对抗的将遭到削弱,进行反叛的即遭灭亡。”说到这里,荀子又引用了《诗经》里的话作为佐证: 《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听到这儿,临武君和孝成王赵丹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于是一起问道:“那么请问君王用兵,应该建立什么教令、如何行动才好呢?”荀况回答说:“总的来说,君王贤明的,国家就太平;君王无能的,国家就混乱;推崇礼教、尊重仁义的,国家就治理得好;荒废礼教、鄙视仁义的,国家就动荡不安。秩序井然的国家便强大,纲纪紊乱的国家便衰弱,这即是强与弱的根本所在。君王的言行足以为人敬慕,百姓才可以接受驱使;君王的言行不能为人景仰,百姓也就不会服从召唤。百姓可供驱使的,国家就强大;百姓不服从调遣的,国家就衰弱,这即是强与弱的常理所在。” ![]() 实际上,荀子所说的不是具体的行军打仗的问题,而是说国家的政治对军事的影响,没有了政治基础,想要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其核心要说的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修明,而后才会有国家的强大和不可战胜的军队。 举个例子,吴起和孙武是公认的兵家强者,很多人认为他们战无不胜,但是不要忘记吴起的军事上的胜利要依靠政治上的支持,吴起在魏国组建的战国第一雄兵魏武卒,依靠了战国首霸魏文侯的任人唯贤和李克推行变法;吴起在楚国的成功,也得益于楚悼王对他变法的支持和信任。同样,孙武的军事成就也是建立在吴王阖闾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当让孙武还利用了吴王的两名宠妃的头颅以树立军威。 ![]() 只有政治上修明强大的国家,才能保持国家的强盛,这样国家的军队自然就是强大的,比如楚国尽管一直以大国自居,但是因为在政治上一直没有起色,因此兵虽多而不精,将虽雄而不忠,国家大而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则和尊卑有序的礼仪,这样的国家就没有什么前途,也不能称之为强国。 三、荀子论战国三强之兵:亡国之军、害国之军、 虎狼之军紧接着荀子分析了一下战国时期军事能力突出的几个国家的特点,首先是齐国,而后又说到了魏国和秦国。 击败不可一世的魏军的齐军-亡国之军 看似强大的齐国依靠的不是实力而是技巧技击,每获得一个人头,,由官方赐八两金换回,不是有功同受赏。这样的遇到弱小的敌人还可以应付,一旦遇到强大的敌人就只能作鸟兽散,这样的军队是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军队比这种军队更衰弱的了,它与招募一些市井小人去作战相差无几。 ![]() 战无不胜的拥有魏武卒-害国之军 荀子首先肯定了魏武卒的选拔极其严格,选出的人也是出类拔萃的,他们享受了免除徭役、分得了很好的田地和住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的气力会开始衰退,但他们得到的利益却无法再剥夺。这样国家虽然大,但税收必定不多,军队最后会成为危害国家的军队。 ![]() 最后荀子提到了崛起的秦国-虎狼之军 秦国的百姓生活穷困,国家的法令由严苛,晋升的唯一通道就是杀敌立功,因此秦人对于战争已经习以为常,秦国在军功的赏罚上规则十分明确,因此秦人皆有战意,这也是秦军强大的原因所在。但依靠利益驱动的士兵最终会因为无功可立而陷入困窘,因此秦军虽是虎狼之军,为目前战国中最强,但却不是无敌之军。 ![]() 荀子于是推出自己的结论:齐国的亡国之军不如魏国的害国之军,魏国的害国之军不如秦国的虎狼之军,秦国的虎狼之军不如齐桓公、晋文公的约束有方的王道之军,齐桓公、晋文公的王道之军不如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军。从而提出荀子自己关于无敌之军的看法:仁义之军才是不可战胜的部队。 四、荀子论为将之道:严肃的对待军事,谨慎的奉行“六术”、“五权”、“三至”,并严格遵守原则。孝成王赵丹和临武君又请教荀况为将之道,荀子对于为将之道的看法是:谋略最为关键的是不要猜疑犹豫,行动最重要的是不产生过失,做事最关键的是不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反悔就可以了,不必一定要追求尽善尽美。谨慎的奉行“六术”、“五权”、“三至”,并严格遵守原则,这样的将领便是天下无敌无人能及的将领,几乎是神明一般的存在了。 ![]() 那么何为“六术”? 制定号令法规,要严明以树立威信;赏功罚过,要公正无私以昭著信用;营垒、辎重,要严密防守以求严固;迁移、发动、前进、后退,要谨慎稳重,快速敏捷;探查敌情、观察敌人的变化,要行动机密,混入敌方将士之中;与敌军遭遇,进行决战,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 那么何为“五权”? 不要为了保住自己将领的职位和权力而放弃自己取胜的策略,去迁就迎合君主的主张;不要因胜利而松懈,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不要只注重对内树立威望,而轻视对外确立尊严;不要见到利益就不顾及它的害处;考虑问题要仔细周详,动用钱财进行赏赐时要慷慨大方。 那么何为“三至”? 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令他率军进入绝境;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攻打无法取胜的敌人;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去欺凌百姓。 各项事业,如果想获得成功,必定是由于严肃对待这项事业,如果失败,必定是由于轻视这项事业。因此为将的基本原则就是严肃的对待用兵之事,这和《孙子兵法》开篇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五、荀子论王者之师临武君说:“有道理。那么请问圣明君王的军制又该怎样。”荀况说:“将领建旗击鼓号令三军,至死也不弃鼓奔逃;御手驾战车,至死也不放松缰绳;百官恪守职责,至死也不离开岗位;大夫尽心效力,至死也不脱离职守。军队听到鼓声即前进,听到锣声即后退,服从命令是最主要的,建功还在其次。命令不准前进而前进,犹如命令禁止后退还后退一样,罪过是相等的。不残杀老幼,不践踏庄稼,不追捕不战而退的人,不赦免相拒顽抗的人,不俘获跑来归附的人。该诛杀时,诛杀的不是百姓,而是祸害百姓的人。但百姓中如果有保护敌人的,那么他也就成为敌人了。所以,不战而退的人生,相拒顽抗的人死,跑来归顺的人则献给统帅。” ![]() 《诗》曰:“自西而东,自南而北,无思不服。” 指的就是周王朝恩威所能达到的属国,没有不服从、归顺的,这样的君主就叫做“人师”,即为人表率的人。圣明君主的军队施行惩戒而不挑起战争,固守城池而不发动进攻,与敌对阵而不先出击,不偷袭敌人,不洗劫屠戮城镇,不让将士长期留滞在外,军队作战不超过计划的时间。如果这么做的话,处于混乱中的国家的百姓,就会不安心于自己国君的统治,希望这种王者之师的到来。 荀子的军事思想中贯穿着治国理念,仁义和用兵并不矛盾,他认为只有王者之师才能战无不胜,论述中环环相扣、有理有据,又引经据典发人深省,其弟子韩非的行文说理风格受到了荀子很大的影响。荀子缺少实战的经验,但从用兵理论角度讲,他却是战无不胜的兵家。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