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4步——助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昵称VXyCk 2022-03-31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反复在讨论一个问题:我家孩子习惯一点也不好,怎么讲都不听,我该怎么办?

我想绝大部分家长都遇到过这些情况:写作业的时候坐不住、边吃东西边看书、读书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看一会就要玩手机等等

那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孩子们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实际上,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文章图片1

良好的习惯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生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也能缔造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成长为自我期望的人,不论平凡或优秀。

年龄越小,可塑造性就越强。

所以,培养自家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等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朋友们可以这样做,只需简单4步,助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01

调整认知、强化认知

孩子们理解力有限,对行为规则、制度和学习要求等认识不清,这往往会影响之后的行动。

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我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时如何如何,而在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单方面的命令。

我们要求孩子静心做作业,自己却又跟别人在一旁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

习惯的养成不单是孩子的事,也是家长的责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其次,家长要强化孩子的认知。孩子知道遵守学校和社会上的规章制度,但不一定会遵守你给他的要求和命令。

我们应该借用语言的力量,让学生知道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的道理,同时让他们知道坚持的意义,强化他们对好习惯能带来好收获的认知。

文章图片2

02

坦诚沟通、建立契约

沟通是了解彼此的方式,只有蹲下去说话,贴着心交流,你才能收获孩子们真实的想法和尊重。

找一个空闲时间段和孩子坦诚沟通,可以简单布置一下聊天的地方,这样能更有仪式感。

那么,沟通之前家长们要怎样做呢?

正式沟通前,家长可准备以下材料:

写字笔

行为习惯规范表(由家长和学生交流后共同拟定)

图章/手机(盖章/手机拍摄签订照或视频)

文章图片3

材料准备好后如何进行沟通呢?

1.询问孩子在学校是否有新鲜事发生或需要帮助的地方(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可借其他关心的话题切入,不要一上来就问孩子的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等);

2.提出想要拟定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等的要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前拟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习惯、规范。);

3.询问孩子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孩子认识好的习惯的重要性;

4.由家长和孩子分别提出想法和解决办法(例如:写作业的时候如果有吃零食的习惯,家长提出写作业之前吃一些,其余的代为保管,写完后再吃。孩子可能会说写10分钟作业,吃5分钟零食);

5.每提出一条,家长都需要让孩子解释背后的动机,为什么想这样做,同时注意让孩子明确怎样做更好,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

6.拟定完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签字或盖章(一式两份,强化仪式感);

7.拍照或拍视频(用作证明,增强契约感)。

文章图片4

03

坚持做到、适度奖惩

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沟通交流上,更重要的是——做到,而后才能做好。

有些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刻意地练习,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执行之前与孩子建立起的学习习惯规范表时,长久坚持下去。

要知道,滴水才能石穿。

家长不仅需要参照规范表去真正做到,也要强化孩子对习惯养成的训练,所以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坚持更重要。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当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仍不够强时,家长需要重复行为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

文章图片5

而在强制性的训练下,孩子势必会出现厌烦、逃避,甚至是后悔与家长签订习惯规范表。

这时,我们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反复督促,适当情况下给予奖惩,切勿盲目地批评孩子,以免触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丧失对自己的信任。

那什么样的奖惩是适合孩子们的呢?

第一种,是家长单方面奖惩。

前提是需要家长以身作则,首先树立标杆,这样孩子才会信服你,才会认可你的权威。

如果家长一边要求自家小孩要保持书桌面干净卫生,一边又把茶几或者梳妆台等弄得一塌糊涂,势必会得到反抗:“你自己都不爱干净,还要我注意...”

家长若也能约法三章,那在实施奖惩的时候就能以自己为例,详细说明为什么要奖励,又为什么要惩罚。

而且奖惩有技巧,要“开门表扬,关门批评”。表扬要在众人面前,激励他坚持下去;但是,批评时,一定要私下里和他沟通,就事论事地指出问题,引导其思考,提供方法,帮助解决问题。

而不是采取棍棒教育或言语辱骂的方式,既损害了孩子的尊严,又丢失了自己的威信,长此以往,孩子必定越来越不服管。

文章图片6

第二种,是孩子自我评测,家长监督。

发挥孩子自身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思考力,让他们自我评测学习行为或习惯是否合理。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对行为过程进行监督,最后根据评定结果,实施奖惩。

家长可以准备行为评定表,交由孩子进行自我评测,这样就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效果,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文章图片7

家长依据评分,对孩子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奖惩,让孩子对好习惯感兴趣,对坏习惯说不,在反复训练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


04

学习实践、知行合一

“知为先,行为后”。孩子们都知道写作业的时候不能吃东西,但是他们往往做不到,这就说明,知和行是两码事。

孩子明白好习惯的重要性,家长也明白,可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想法或现实阻挠。

例如,要求孩子专心看书时,家长却在一旁和朋友聊天聚会,或者一会问孩子肚子饿不饿,衣服是否穿得太少,或让孩子做家务。喧闹的环境和过度的关心,都会打扰到他们。

为什么我们无法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他们呢?

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参照,只能在自己已有的认知上进行​实践。

那么,学习实践变得非常重要​。

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不断修正我们的认知和行动,不断地统一行动和认知的一致性。

文章图片8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习惯养成的实践课堂,也是万千成果的展演舞台​。

家长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否和学校老师有着长期联系​?是否在家中树立起了好的榜样?是否和孩子一同关注社会​模范人物?

如果没有,可以这样做。

陪同孩子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实践中去,到社区、到街道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优秀在校学生的素养,共同制定合理的时间作息表,参与各类研学劳动等。

陪同孩子实际发现美好、体验美好,不仅能增强社会责任感,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观。

总之,“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们有更多收获和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