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中医基础:常见瘀血的征象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2-03-31

有时候,临床上对于血瘀所致的病证不甚了解,这里我就说一说常见的症状。

(1)疼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瘀血阻滞经络,阳气阴精不得通行,肌腠筋骨失养,故见疼痛。瘀血疼痛的特点是剧痛、久痛、刺痛,痛处固定、痛而拒按,活动加剧。

很多刺痛的,夜晚加重的,痛处固定的,一般我就会用活血药。

(2)出血:瘀血内积,气血流行不畅,致血不循经故出血。如产妇胎盘残留、死胎不下,易致出血不止,肝硬变、脾肿大亦常有各种出血倾向。

通因通用,一些是因为瘀血而出血的,就应该用活血药

(3)发热或寒热交作:瘀痹脉络,气血壅塞,卫气内留,久而发热,正邪搏斗于表里之间,故见寒热如疟。《金匮要略》说产后……少腹坚痛,此恶雾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这些描述似为瘀血内留的吸收热和感染发热,如败血症。

(4)咳喘:瘀血阻滞气道,肺失宣降,故见喘咳。邪热蕴肺、气阻血瘀、久则灼伤肺络,故见喘促咳血,如大叶性肺炎、肺心病等既有瘀血内留,又有咳喘。

所以一些久咳的我会酌情加点活血药。

(5)瘾瘕积聚:瘀血阻内,经络闭塞,久而气血废浊凝聚,遂成癥瘕痞块。瘀血痰浊凝聚于脏腑经络之间可形成癜瘕,亦可发展成血臌,见腹大,青筋暴起,按之有块如盘。《金匮要略》云:妇人少腹满如敦状……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所谓癥瘕积聚,大致包括炎性包块、囊肿、肝脾肿大,良性、恶性肿瘤和胃肠胀气等。

一般症瘕积聚有痰瘀互结,我个人喜欢用活血行气化痰的药,当然正气要足,不然得加补虚药。

(6)精神症状:心主血,血养心,瘀血内阻,心窍失灵,心神遂闭塞昏蒙,故见癫狂神昏之症。《伤寒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很多精神症状的,我会从痰瘀着手。

(7)痈肿:瘀血内阻,气血凝滞,蕴久化热,腐灼血肉,化为痈疮。《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痈肿有些是热毒瘀血,所以很多局部的红肿热痛,清热的同时加点活血药。

(8)经闭、经痛、不孕:月经出于血海,胎靠血养,血瘀则气滞,经血不畅,精微不运,致血海瘀滞,胞宫失养、故见经闭、经痛、不孕等。

很多女性都是寒凝血瘀,所以第一的温经,再是活血。

(9)肢体废用:肢体偏枯废用是肝风妄动、瘀血痰浊随风阻窜经络、气血壅塞所致。血瘀经脉,筋骨肌肉失养,故见偏枯废用。

这个我一般是补益的同时活血化痰。

(10)心悸怔仲:脉者,血之府,瘀血阻脉或败血冲心,或血虚使心脉运行无力,心神失养,故见心悸怔忡。《血证论》说:有瘀血亦怔忡。

这个很多也是瘀血为患

(11)烦渴:血载气行,气滞则敷布无能、水谷精微不得散布周身,故见烦渴。《血证论》说: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

有阳虚,有瘀血,有热证,有水湿,不能一概而论。

(12)唇舌、皮肤改变:瘀阻经络,必形于外,若外伤则局部见红肿青紫,血瘀于内,则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故见唇舌青紫,皮肤有瘀斑;瘀血久留,则精血不能濡养肌肤经筋而见肌肤甲错;或见皮肤肥厚隆起,或见皮肤僵如皮革,而色黧黑无光,或见胸腹青筋显露,蜘蛛痣。《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13)大小便:内脏出血,常由六腑外排,故见黑便,小便自利或不畅,如湿浊内蕴蕴久化热、煎津成石、阻滞尿道,亦阻气伤络而成瘀证,故见尿血、尿痛等症。《伤寒绪论》说:大便溏腻如漆者为蓄血,若黑燥者为燥结。

比如一些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肠道出血的,会用点活血药,止血不留瘀呀。

(14)脉象:瘀血内阻,必然会引起脉象变化。一般认为,瘀证原因繁多,故脉象不尽一致,如中风后瘀血内阻多见弦紧或弦细脉;若瘀闭心脉,因阳气不得外泄,多见细数脉或结代脉;若局部血脉瘀闭,如脱疽,病肢冲阳脉甚至无脉。

所以脉象上说有血瘀的其实很难去把握。

引起瘀证原因众多,症状亦较复杂,临床若见有瘀血为患的特征,都应考虑有无瘀证的可能;其次,凡有外伤、手术,月经、胎产、中风、疮疡、严重急性热性病等病史者可能有瘀血证;第三临床虽无瘀证表现,但病理分析可能有瘀证者,如慢性肾炎;第四临床上瘀证虽不显,但服他药无效,服活血化瘀药有效若亦为瘀证。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