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因人、因时、因介质而异的作品,因为制茶人和天气关系,所制出的茶叶会有不同表现。 比如有的茶因工艺或天气、采摘等原因,茶味偏重,这种情况就不宜浸泡过久,否则会浓苦。 而有的茶做出来茶味偏薄,无力,这就需要稍微浸泡下才出味,所以浸泡时间没法用准确时间去控制。 “看茶泡茶” 不同茶叶有不同泡法,5克茶叶量有5克的泡法,10克茶叶量有10克的泡法。 在茶叶品质没问题的前提下, 要把一款茶泡得好喝, 主要在于茶具、投茶量、浸泡时间, 而且三者之间互为关联。 (一) 茶 具 茶具更重要的是容量,多少容量跟投茶量以及注水量、浸泡时间有直接关系。 比如同一人取3g西湖龙井干茶,分别在容量100cc和150cc的盖碗里冲泡,前者注水量和后者注水量应该是不同的,一样的浸泡时间,泡出来的滋味也会不同,前者相对来说会浓郁一些。 温格纳(Wigner,G.W.)研究发现,在投茶量和冲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用水量不同,茶汤里的水浸出物(内含物质)就不同。 简单从表现上来说,就是茶水比不同,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会浓淡不一、汤感厚薄有异。 (二) 投茶量 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个人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干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 如果无法确定该投放多少茶叶量,可以先自己尝试放适量茶叶冲泡,觉得淡了或者浓了,那么下一次冲泡茶叶时,心里就会知道该放多少量。 (三) 浸泡时间 茶叶的浸泡时间根据投放的茶叶量来调节,茶叶放多了,浸泡时间应该短些,茶叶少了,那么浸泡时间则可稍微久一些。 比较讲究的茶友会在茶盘边上备一台克秤。对确定不了茶量的,若不嫌麻烦,最好还是买台克秤,每次喝多少就称多少克的茶,至少会比凭感觉投放茶叶精准,逐渐地就能凭目测估摸出大致的用茶量。 整茶和碎茶的区别 一款茶,刚打开包装开始喝,茶叶形状是完整的。 当喝得差不多没了快要见底,碎茶会比较多(正常情况,茶叶又干又脆,在抓取过程容易折断茶叶,从而碎茶就渐渐留在了底部)。 这时你泡包装底部的茶叶,跟先前完整的茶叶相比,一样的克数,底部包含碎茶的会略浓些——遇到这种情况,要是你觉得浓了,出汤就应该快一些。 泡茶三个影响因素 一、注水方式 是沿着边缘注水还是直接注水,注水方式对茶汤影响不大,最影响茶汤的重要因素是茶叶本身品质和水温、水质,一泡带有涩感的茶,再怎样变着花样注水,口感依然还是带涩。 二、水温高低 除了绿茶一般要用80-90℃水冲泡,其他茶类用沸水冲泡完全没问题。 用80-90℃的水冲泡绿茶,汤水确实会柔和许多,包括茶叶的缺点,苦涩感也会减弱。 如果平时自己喝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合适温度的开水泡茶,这样口感会更好。 而如果是评审一款茶叶,最好用沸水冲泡,这样就更能发现茶叶的优缺点——沸水冲下去会把苦涩感泡出来的茶是工艺欠缺,不是水温的问题。 三、水质问题 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口感,影响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好的水无疑会增加点茶汤甜度,甚至汤水的厚度,拿纯净水跟山泉水泡茶,肯定是山泉水甜一些。不同地区的自来水存在差距,水质好的地区自来水还好,而对于氯气味比较大的自来水,一般这种情况建议用桶装纯净水就可以了。 西湖龙井驰名中外,色绿、香郁、味醇;虎跑泉为天下第三泉,泉水甘洌醇厚、水质纯净,因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石英砂岩水质,西湖龙井茶用虎跑水更能泡出它独特的茶香和口感,因此二者被世人合称为“西湖双绝”。 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水温低:汤水柔和,茶味略淡; 沸开水:茶味、香气足,优缺点能明显感受到。 投茶量少:浸泡时间需久些,若时间不够,则会味淡、水薄。 投茶量多:浸泡时间需短些,若没控制好,则茶味浓,甚至带微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