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名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么用!

 贵中贵 2022-03-31

麻黄汤,是《伤寒论》发汗解表第一方,主治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或呕逆,舌苔薄白,脉浮紧。近人畏麻黄汤之猛烈,名之“猛虎之剂”,谓麻黄汤近世少用甚至不用。而麻黄汤证病机有二:一是营卫凝滞,二是肺气郁闭,契合病机,不论外感内伤,皆可放胆应用。张老常将麻黄汤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治风寒感冒身痛无汗;二治哮喘有痰,呼吸困难,不能仰卧;三治急性眼胞凸起似卧蚕状,或颜面水肿的肾炎;四治咳嗽,如肺炎、支气管炎;五治水湿痰多;六治泄泻。临床上若能谨守方证,灵活化裁,疗效显著。

图片

解表散寒止咳嗽——麻黄汤加五味子

图片
患者某,男,43岁。初诊:咳嗽2天。患者感冒后频频咳嗽、口干气喘、额头出汗、体温稍高,无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寒,应立宣肺散寒止咳之法。给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处方:麻黄6g,桂枝6g,半夏6g,细辛6g,五味子15g,石膏20g,紫菀15g,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日后二诊:患者诉未见明显疗效。改方为:麻黄6g,杏仁15g,桂枝3g,甘草10g,五味子(打碎)40g,7剂,日1剂,煎服法同前。1周后,咳嗽气喘获愈。

按:本例患者是感冒后出现咳嗽为主症,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咳嗽的常用方剂,患者体温稍高,故加石膏退热,却不见疗效,改变思路,以麻黄汤加五味子,取得良效。五味子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必需之物,但其味酸收敛,不利发汗,用时需打碎令辛味溢出,则可纠正弊端。张老常以麻黄汤为坐标进行加减调理外感风寒咳嗽,常取麻黄、杏仁当君,配合五味子等药物,一般不逾6剂即效,药少价廉,疗效确切。运用时,麻黄勿过6g,杏仁提至10g,桂枝量小,3g即可,甘草在8g左右,五味子可用至20g;个别情况咳而不止,再增罂粟壳3-6g。
图片

辛散温通痹症蠲——麻黄汤加附子

图片
患者某,男,37岁。初诊患者诉四肢关节剧痛,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尿酸性关节炎,建议转就中医。症见:四肢关节疼痛难忍,怕冷无汗,舌暗苔白,脉弦紧。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痛痹。考虑寒凝致痛,予麻黄10g,桂枝15g,杏仁10g,防风30g,炮附子(先煎2h)60g,10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啜10天,症状缓解。
二诊,药量减半,继续未停,服药2月余,最后获愈。

按:患者以关节疼痛难忍为主症,结合患者无汗怕冷,脉弦紧,立法温里寒散表寒,投麻黄汤加附子获得痊愈。张老少时曾见一民间大家,投麻黄汤加防风、乌头给予风湿性身痛,5剂即可下床活动,令人惊奇。本案即用此思路,以麻黄汤散表寒,加附子散里寒,内外兼顾,获得良效。另外,在张老手稿中还记录,民国时期医家孙文彬曾言风寒感冒给予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加少量附子,温化寒邪,振兴阳气,促使麻、桂解表,发汗而不伤正,防止腠理大开导致亡阳,一药三用。
图片

流行感冒退热良——麻黄汤加茵陈蒿

图片
患者某,男,49岁。初诊患者诉感受风寒之后,出现骨楚、身热、无汗、舌红、脉象弦紧。西医诊断:普通感冒。中医诊断:风寒感冒。予以发汗解表。处方:麻黄12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6g,1剂,水煎分2次服,温覆取汗。患者诉汗出而热不退,张老于原方中添入茵陈蒿45g。连饮2剂,未再温覆,患 者犹然津津冒汗,很快体温下降、病状全解。

按:本例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太阳伤寒证,以麻黄汤原方应用,患者汗出而热不退,又加清热良药茵陈,2剂药到病除。方中茵陈蒿性味苦平,长于退热,又可发散表邪,发热时加入此药每获良效。对于流行性感冒头痛、流涕、恶寒、无汗,若汗出很少、表邪不解,或仍然发热,投《伤寒论》麻黄汤加茵陈蒿20-50g,方小药寡可邪去人安。张老在书稿中记载,明心禅师称此方为“菩萨退热汤”。
图片

逆流挽舟止泄泻——麻黄汤加苓、术、姜

图片
患者某,男,35岁。初诊:患者诉食入过量生冷食物后,肠道蠕动剧烈,疼痛难忍,泻下大量未消化的食物,舌苔白厚,脉滑。自服“黄连素”“泻立停”无效。西医诊断:急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证属寒湿。处方:麻黄10g,桂枝10g,杏仁6g,甘草10g,加苍术10g,干姜15g,猪苓15g,水煎分2次服,微出小汗,3剂而愈。

按:患者急性起病,以腹痛,腹泻为主症,张老巧妙构思,用“逆流挽舟”之法,通过发汗将身体多余水湿自体表散发,使肠道回流、溏便转干。方以麻黄汤发汗,苍术、干姜燥湿温中健脾,猪苓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张老用此法治疗急性肠炎,水谷“暴下”,凡病3日内,常水泻可止。然投与《伤寒论》麻黄汤实现这一目的,为数极少。
图片

通阳益气升血压——麻黄汤加参茸

图片
患者某,男,56岁,初诊头目眩晕,有隐痛感,久居未愈,乏力,体质虚弱,血压80/50mmHg,舌淡苔薄白,脉弱。西医诊断:低血压。中医诊断:眩晕,属气血亏虚证。治宜通阳益气,补气养血。处方:麻黄6g,桂枝10g,杏仁6g,甘草6g,加人参10g,白芷10g,鹿茸6g,细辛6g疗之,10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诉上述症状大减,效不更方,续服半月,病去而安。

按:本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乏力,血压80/50mmHg为主症,以麻黄汤为基础通阳益气,加上人参、鹿茸等益气温阳之品,鼓舞气血,起到升高血压的作用。麻黄虽属风药,用之中的,其效斐然。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麻黄可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图片

提壶揭盖消水肿——麻黄汤加益母草

图片
患者某,男,40岁。初诊:因颜面水肿,眼睑凸出如半个鸡卵,纳眠尚可,惟小便较少求治于山东某省级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非典型性丹毒”,予抗菌、消炎、利尿药治疗不见好转,遂于邀张老诊治。症见无汗身痛,水肿小便不利同前,舌苔白腻,脉象沉弱,起手不能上浮。西医诊断:急性肾炎。中医诊断:风水水肿。处方:麻黄15g,桂枝15g,杏仁9g,附子9g,赤小豆100g,5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5日后二诊,患者诉虽见功效,然减不足言,且血压升高,头痛,原方又加入益母草50g,9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随访患者血压下降,小便增多,水肿逐步消失。

按:本例患者以“颜面部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证就诊,遵仲景“腰以上肿发其汗”的原则,以麻黄汤为主方加减,结合患者脉象,加附子温助阳气,赤小豆助 麻黄利水。药后血压因麻黄升高,而赤小豆利水效果不显,故张老又加益母草活血利水,降低血压故效,降低血压,水肿渐消。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也善用大剂量益母草以利水消肿,用量上在30-120g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