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祭祀

 zqbxi 2022-04-01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英文译作: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是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祭祀的由来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相关文献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难怪《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已对祭祀非常重视,并当作顺民之经,因而《管子·牧民》记载:“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祭祀神灵,不论什么神,都要有物品作为献礼。齐国也不例外。从文献记载看,齐国常用的祭祀物品有粮食、牺牲、酒和玉帛。粮食主要指黍、稷、粱、菽、麦等。《管子·轻重己》曾言,祭祀时,“盛以麦”,“盛以黍”,并“牺牲以彘”。牺牲是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牛、羊、猪(彘)等牲畜,毛色纯一的牲畜称牺,体全的则为牲。玉帛是*、璧、琮、璋、琥、璜等玩赏之物和丝织品的总称。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齐景公久病不愈,曾用“牺牲*璧”,派史固、祝伦二人祭祀山川宗庙,但反而越发严重。于是,景公想杀掉史、祝,以人祭祀天消灾,被晏子规劝而止。人祭即杀人作祭品来祭祀神灵,是残酷而野蛮的祭祀行为,原始社会较多,殷墟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人祭的记载,杀祭人数多者达500人。春秋以后,人祭不再是普遍现象,但并未彻底废除。《管子·揆度》中说:“自言能为司马不能为司马者,杀其身以衅其鼓;自言能治田土不能治田土者,杀其身以衅其社。”可见,当时人祭还是存在的。

      在齐国祭祀活动中,史书中记载最多的是祭祖和祭社。据《管子.轻重己》记载,齐国重视祭祖,是因为当时齐人认为,“祖者,国之重者也”,祖者所以功祭也。所以,当时齐国国都及城邑皆有宗庙,并实行“大功者大祖,小功者小祖,无功者无祖。”齐国对祭祖的主持都有明确规定,《管子·侈靡》就曾认为:“不称而祀禅,欺祖”。齐国祭社也是颇有名气的。

祭祀-对象

       野蛮的活人祭祀

      祭拜的对象就是神明,神明的形成是有其发展流程的。在人们的儿童时代,人们思想简单,富于幻想,针对自然物和任何自然现象都觉得神奇而畏惧。天上的瞬息万变、日月运转,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明主宰,因此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意识。这种神明既养育了人类长大,又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侵害;人类感谢这些神明,同时也对他们的存在产生了恐惧,因此对这诸多的神明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我们可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只。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祭品的种类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2)玉帛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

原始时代的玉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武器,以圭为代表,是权力的象征;另一类是饰物,以璧为代表,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

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4)血,是某种独特的献祭。古代人坚信,血是有生命的,血能维系人或动物的生命,如果失血,就代表负伤甚至于死亡,仿佛血有种奇妙的力量。

      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手头作祭品的习惯,猎头的血印就有神奇的含义,猎头血掺以余烬和谷种播进田里,认为这样能推动谷类的萌发。锡伯族祭祀土地神时,就把宰猪后的猪血洒在田里。某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代表土地神的树杆上。

传统祭祀的处理方式      

       祭品这般丰富,针对不一样的祭品,古人选用了不一样的处理过程。

(1)燔烧祭天神应用。西周之前有关天的意识还不明确,在各类天体神明中,日神最受看重。甲骨文有“出进日,岁三牛”的记述,看得出那时每日都要举办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典礼,且有在典礼上杀牛和杀羊以作牺牲的事儿。周代開始,对天的崇敬从自然敬佩中突显出来,朝迎夕送日神之礼不再举办,“祭天之礼,兼及三望(日、月、星)”,即将日神视作天帝的属神,祭天时兼及之。

(2)灌注 祭地神使用。《周礼·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据清人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可见灌祭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

(3)瘗埋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山海经》中保存着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如《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祭祀),毛(牺牲)用一璧瘗,糈(祭祀所用谷类)用稌。祭地神时除将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则要挖坑瘗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4)沉没祭水神使用。用人祭河神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见。嬖、妾就是作为牺牲的女子,将其沉入河中祭神,这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河伯娶妇”。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川林泽。”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5)悬投祭山神应用。“悬(县)”又叫“升”,就是把物件悬架起來礼神。《仪礼·觐礼》说:“祭山丘陵,升。”《尔雅·释天》也说:“祭山曰庪县。”《山海经·中山经》记祭祀“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诸山神的礼节是“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即将祭品用玉悬架起來。“投”就是将祭品投送于林中土里。《山海经·北次二经》记祭祀“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诸山神的礼节是“毛用一雄鸡、彘、瘗,有个璧一珪,投而不糈”,即将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掷远方,而不成列祭具。

祭祀,总是要在某个地方举办。初期的祭祀沒有确定的场地,无时无刻均可祭献。随之祭祀规范化、标准化,逐渐出現了固定的场地。起初的祭祀场地是非常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河边,或在杆下。之后以便表达对神明的虔敬,便建造了神庙或祭坛。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地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2)坛《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3)平坑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4)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5)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我们了解了祭祀的对象、祭品、场所等要素,但要全面认识祭祀文化,还必须了解祭祀的仪式和礼制,了解古代祀典和民间习俗,对于这些,我们将做进一步探讨。

 各地祭祀习俗

旧时临泽祭祀习俗主要有祭神、祭祖先、祭孔子等几种。

祭神: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祭孔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各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或乡中心小学),儒绅聚集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蓼泉、沙河在文昌宫或文庙举行,有的在“魁星楼”举行,多数在学校举行。设祭堂,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宣王”牌位,儒绅按长辈、晚辈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礼人宣读仪程,如秦乐、鸣炮、献供撰、读祭文、焚香、化表等。社会地位较高者被推为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其费用一般由民众分摊,也有参加者负担的。

乡下各地也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動。也有各地寺、庙、祠、观的各类祭祀活動。其言都是为了祈愿平安,祈求一方,万事亨通,或免灾灭病。其余也有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毡匠祭阴仙,买卖人祭财神的活動。还有油房、醋房、染房、皮匠、鞋匠、挂面匠等,都各祭有主,不同漫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