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卧向白云情未尽 2022-04-01
本书综合古今中外诗学理论基本介绍,特别是它指出:为什么读者了解诗学可以帮助欣赏诗歌。其内容丰富,全面,跨越时空,文字境界高雅,是诗学入门时髦, 精彩, 易读好教材。它为读其它名人之诗学经典,开一扇门,划一条道。更为诗学小白,修新角度,新层次,及新系统来重新思考,放松享受,懂欣赏诗歌,眼界更开阔。 常言道,术因学启,学因术进。不管是自然科学,人工智能还是文学或者诗学都是如此。作者书中,开始就定义诗学及其内容与范畴等,一目了然。只是何为诗学中之“术与学”?另外,作者开始在定义诗学时,似乎像忽略了“音”之地位? 例如,除了《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经典之说。远古诗是歌,今时歌不是诗。在西方诗学中,例如,在前面读叶嘉莹教授一书泡中,曾经提过:世界诗歌文化,都共有“形态,韵律,精义”此三大要素,韵律自然与音有关系,只是其最后重点,似乎都必然落在“精义”之上。“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近年在中国与“二希文明”之诗歌比较文学研究发现,尽管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在研究希伯来文,发现它被翻译成世界几乎各种语言文字之旧约诗篇,今天依然可以欣赏到,其共同或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不是重点在韵律而其精义是通过形态而出。例如,有各种平行语句之共同特征表达方式。并且还都是从“听,说,查,背,想”的基本功开始。用“观察,解释,应用”三大基本归纳法,来具体了解其今天共一百五十篇诗篇。人们还需从文学,文体,诠释学,新旧约对比神学,灵修学,教会传统信条等多方面,多角度,及多层面深入考查之。几百年来,对于诗篇的研究已经被输入进“云计算系统”之下各种软件,方兴未艾詩学大系统,例如,“Logos”等。 另外,从精义上考虑,本书作者也提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诗词的特质时,曾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显然,此言道尽了诗学中,读诗词之益处,它揭示精辟。另外,从世界诗歌发展史看,它在亚里士多德在其诗论之后,诗学发展或者生出现代数理逻辑思维空间?本书中,作者像剥冬笋一样,非常有逻辑条理的,逐步展现中国古代诗学精华。 合上本书,心中大喜。小白猜想:诗学有纲,纲举目张。诗学有道,越读越妙, 不考究, 不足以言诗道? 历史变迁,风情万种,诗人千家,诗学核心,“形态,韵律,精义”归纳。诠释百家,中西同话,忽悠一家? 简言之,攥诗学在手,何愁缚住诗龙?读诗学,忽念想,诗人豪曰: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The last two verse were both perfectly and beautifully translated  as  “ The rolling hills sea blue, the dying sun blood red ”。 曾知否,如何照明心中眼睛,知真光无穷(FYI, 此问系 vs. 上 “dying sun” 有感)? …… …… …… …… …… 下面为读书精华摘要泡泡,参考: 1:诗学“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并不限于一家一派。玄学家之后,宋明理学家深入地论及体验,朱熹对此贡献颇大,他说,“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且体认自家心是何物”,“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王阳明也一再讲到体验。比较起来,西方古代的哲学和心理学论著较少谈到体验,较少对于体验的深入探讨。体,体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范畴,经过长期演化,进而成为了诗学的范畴,体验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主要基石之一。” 对比之下,而西方诗学起初之核心是“启示论”,特别是带有“先知性”和“神秘性”的“启示论”。在诗篇的研究上,尤为突出。Dr. Timocy Keller 等在其有关书中,都有非常精炼总结。……。 总之,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和诗学思想,都把内向看得比外向更为重要。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认为“相当于《老子》说的“守静笃”,是“体”的心理上的前提。至于采菊,见南山、见飞鸟,那并不是观察,而是感应,从大自然的动和静中产生心灵感应”。总之,古代诗论家认为,“把境与意融汇起来,是体物的最佳境界,是艺术思维的最佳境界”。作者还介绍了相关西方哲学对应之内容,这也是本书之绝活之一。若是作者了解西方神学中,特别是“灵修学”近几百年来研究成果与有关精华,其对于诗学研究,还可更开阔,更上一层楼? 2:“神思论的“思”,表明诗学家们确认,文学创作思维与理论的、逻辑的思维有共同点,它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神思论的“神”,表明诗学家们确认,文学创作思维与理论的、逻辑的思维有不同点,它是非理论的、非逻辑的,其中有主体不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就前者而言,刘勰认为,神思并非不可捉摸,他要探求“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帮助作家认识和掌握这种规律”。““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作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神思作为心理动作有三重特性。第一,是超时空性。第二层涵义,是虚构性。第三层涵义,是强烈的情绪性,这是科学思维通常不会具有的”。“中国古典诗学与“神”密切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创作主体的心理而言,指作家、艺术家进入高峰状态,并因此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二是就表现对象而言,神思是指其超乎外表的精神性的特征得以呈现;三是就文本而言,神思是指其独特而生动的审美品质。”。钱锺书指出:“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 3. 悟在诗学中的提出:诗学家借用佛教修行中的“悟”和“迷”来描述和说明文艺创作思维中的通与塞。“有意作诗,这就有一个思维过程,起点是思、是学,关键是悟,悟是创作思维的转折点。悟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却不一定是学的必然结果。学可能产生悟,也可能始终不悟。学,是有步骤的、逐步积累的心理过程;悟,是突发的、带有偶然性的心理飞跃。悟是怎样产生的,作家怎样才能获得悟,怎样促成悟的出现,诗学家对此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而“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认识分为五个阶段,前面是感觉、记忆、经验、技艺,最后是智慧”。……“诗学著作中作为重要概念使用意境一词,是题名王昌龄的《诗格》,其中说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显然,这里的“意”和“境”不是平列关系,而是修饰关系,“三境”分别就文学作品中对于物、情、意的表现而言。物境是指描写外物,如山水诗中很多属于物境;情境是指抒写诗人的情感,喜乐愁怨之类,如抒情诗中很多属于情境;意境是指叙写诗人的心意思想,这和后来诗论家们说的“意境”不太一样”。“中国诗学中的意境论,从古到今,注重“意”、注意“意”对“境”和“象”的统帅作用的多一些,对于“象”和“境”,对于“境”、“象”在“意”的触发、形成以及表达上面的作用,不少的论者在很多时候则有些忽视、轻视。书法、绘画、音乐和诗文中,那些“意到笔不到”的作品受到赏识、称誉,而同时每有“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的说法,对文本中客观事物情境的逼真再现给以嗤笑”。“文学在不断地进步,文学描写不能也不会停留在“简至”,而是逐渐细密、丰腴。到了魏晋,山水诗描写景物不再满足于“两字”、“一言”,不再专重“虚神”,而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兴、观、群、怨,是孔子对于诗歌、对于所有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的几个基本的、主要方面的描述,也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的性质和发挥社会功用方式提出的要求,以后,成为中国诗学思想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中国诗学史上,关于“六义”的讨论一直是热门的话题,学者们把它作为学诗的纲领。 简言之,本书内容丰富,核心基本上就是围绕各种形式特征或者从中华诗学及哲学角度之“体验论”。另外,对于“神思”的几个特点及与诗学之美学,只是此角度是否就是中华诗学唯一核心?它是否还可能是,智者见智?显然,它是一部这套丛书之难得,最值得收藏好书!盼望博学作者高人再接再厉能推出下一部,从“韵律”角度之诗学大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