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利水兼解表,里证水饮用苓芍

 日月76nligx4bu 2022-04-01

    伤寒大家刘渡舟在其《伤寒论临证指要》“水证论”中提到
苓芍术甘汤,认为仲景在论述桂枝汤的加减法中,既有去桂枝也有去芍药,既有加桂枝,也有加芍药,这种桂枝、芍药相互对应的规律符合疾病的客观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伤寒论》仅有苓桂术甘汤而缺少苓芍术甘汤的存在,似乎违背了仲景一贯阴阳兼顾的用方特点,刻意求索,终于发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正是
刘渡舟追求的苓芍术甘汤。

    关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对此争论不休。有些医家认为是后世传抄错误,应为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有些医家认为应是桂枝减量加茯苓白术汤;有些医家认为既不去桂也不去芍;有些医家则坚持认为应遵从仲景原意,即应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刘渡舟就执此观点。

     笔者对刘渡舟的观点深以为然,刘渡舟不仅提出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对,更提出二者的区别。苓桂术甘汤旨在通阳而治胸满心悸;苓芍术甘汤旨在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桂枝走表利于上,芍药走里利于下,上为阳,下为阴,正体现仲景的桂枝、芍药对应规律作用在水气病中而各显身手,以尽发汗、利小便之能事也。

     笔者认为除了刘渡舟讲的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对应之外,《伤寒论》中有苓桂剂系列方药,如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苓桂甘姜汤、苓桂味甘汤等等,那《伤寒论》中有无对应的苓芍剂呢?答案是肯定的。

    纵观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苓芍类方剂主要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附子汤和当归芍药散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白芍组成。《伤寒论》中涉及真武汤的原文有第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第316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可见,真武汤适用于

阳气不足、水饮内停者

    附子汤由附子、茯苓、白术、人参、白芍组成。《伤寒论》中涉及附子汤的原文有第304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5条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当归芍药散由茯苓、白术、泽泻、白芍、当归、川芎组成。出自《金匱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原文说:“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由此可见,该方是洽疗妇人腹中痛的主方。

四方的组成异同见下表:

图片

   从里虚寒的角度看,真武汤以附子替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大枣、甘草,表明真武汤证的里虚寒较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里虚寒为甚。附子汤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增加附子一枚以及人参二两,白术增量,少了生姜,总体而言,附子汤证的虚寒比真武汤证的虚寒更甚。因此从虚寒而言,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最轻,真武汤证为重,附子汤证最重。

    从病邪性质而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及真武汤的原文都提到小便不利,且二者方中均比附子汤多一味生姜化饮,说明此二方邪气主要为水饮。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原文只提到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而真武汤的原文提到心下满、头眩、身瞤动、腹痛、自下利等,说明真武汤证之水气较桂枝去桂加茯白术汤证之水气为重。而据《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描述,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方后注说:“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白术、附子共用且量大,可驱除肌表水湿。结合附子汤的原文看,附子汤侧重驱除肌表寒湿,其病邪主要为寒湿。

   从所治疗症状而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和真武汤的原文均提到发热,说明二方均有治疗水郁发热之功。三方都有经脉不利而疼痛之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原文提到“头项强痛”,而真武汤的原文提到“四肢沉重疼痛”,附子汤的原文提到“身体痛,骨节痛”,说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经脉不利见证偏于上部阳位,而真武汤证的经脉不利见证见于四肢,附子汤证的疼痛最明显。论及疼痛,《伤寒论》中提到“发汗后,身疼

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与“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可以互参。前者以气血不足为主,故于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人参;后者以阳虚寒湿为重,故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甘草,增附子、人参。当归芍药散是治疗妇人腹痛之妙方,与真武汤及附子汤比较,本方没有附子温阳,而是有当

归、川芎,侧重于治疗津血不足,且茯苓、白术均增量,又增加了泽泻,故利水逐湿功能增强,白芍原方有一斤之多,取白芍血痹且止痛力强。

    总之,苓芍剂是临床上的一个方剂群。主药茯苓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云:“主胸胁逆气,优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名医别录》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隔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主药白芍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

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谓:“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从以上古籍记载来看,茯苓、白芍两味药均有利小便之能,两药配伍,共奏利水除湿之功。因此苓芍剂与苓桂剂一样,均能利水。所不同者,正如刘渡舟所说,茯苓、桂枝合用,因桂枝走表,故苓桂剂侧重于水饮上冲,如眩晕、心悸、呕吐等;而白芍走里,故苓芍剂侧重于水湿下注,如下肢水肿、带下增多、泄泻等。苓芍剂多配伍白术增强除湿之能,且在此基础上,根据里虚

的不同分别配合温阳益气药物(如真武汤、附子汤),或养血和血药物(如当归芍药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