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书·志·刑法志》诗解4仁义绥民天下无敌干赏蹈利危亡国兵

 琴诗书画情 2022-04-01

《汉书·志·刑法志》诗解4绥民天下无敌干赏蹈利危亡国兵

题文诗: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尔时稍增,

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

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雄桀之士,

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

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商鞅皆,擒敌立胜,

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连衡,转相攻伐,

代为雌雄.齐愍公也,以技击强,魏惠王也,

以武卒奋,秦昭王亦,以锐士胜.世争功利,

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时唯孙聊,明于王道,

而非之曰:彼孙吴者,势利,而贵变诈;

施于暴乱,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

政谋不良,可变而诈.仁人在上,为下所,

子弟,卫父兄,手捍头目,何可当也?

邻国望我,欢若亲戚,芬若椒兰,顾视,

焚灼仇雠.人情岂肯,为其所恶,攻所好哉?

以桀攻桀,犹有巧拙;以桀诈尧,若卵投石,

何幸之有!经有:武王载旆,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莫我敢遏.言以仁,绥民,

天下无敌.若齐技击,得一首则,受赐.

事小敌脆,可用;事钜敌坚,涣然离,

是亡国兵.魏氏武卒,衣三属甲,操十二石,

之弩,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

盈三日粮,日趋百里,中试复户,利其田宅,

如此则其,地虽广,其税必寡,气力数年,

衰是,危国之兵.秦人,民也狭厄,

使民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狃以赏庆,

导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非战无由.

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有数,

故能四世,有胜天下.干赏蹈利,之兵庸徒,

鬻卖之道,未有安制,矜节之理.故虽地广,

兵强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

齐桓晋文,之兵可谓,入其域而,有节制矣,

然犹未本,仁义之统.故齐技击,不可以遇,

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节制;桓文节制,

不可以敌,汤武仁义.仁者无敌,情怀天下.


【原文】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1),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2),以为戏乐,用相夸视(示)(3)。而秦更名角抵(4),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雄桀(杰)之士因势辅时(5),作为权诈以相倾覆(6),吴有孙武(7),齐有孙膜(8),魏有吴起(9),秦有商鞅(10),皆禽(擒)敌立胜,垂著篇籍(11)。当此之时,合从(纵)连衡(横)(12),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13),魏惠以武卒奋(14),秦昭以锐士胜(15)。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16)。

  时唯孙聊明于王道(17),而非之曰(18):“彼孙、吴者,上_(尚)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慢)之国(19),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夫仁人在上,为下所卬(仰),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捍头目,何可当也?邻国望我,欢若亲戚,芬若椒兰(20),顾视其上(21),犹焚灼仇雠(22)。人情岂肯为其所恶而攻其所好哉?故以桀攻桀,犹有巧拙;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23)!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24)。’言以仁谊(义)绥民者(25),无敌于天下也。若齐之技击,得一首则受赐金。事小敌脆(26),则媮(偷)可用也(27);事钜敌坚,则涣然离矣(28)。是亡国之兵也。

魏氏武卒(29),衣三属之甲(30),操十二石之弩(31)。负矢五十个(32),置戈其上(33),冠胄带剑(34),赢(盈)三日之粮(35),日中而趋百里(36),中试则复其户(37),利其田宅(38),如此,则其地虽广,其税必寡,其气力数年而衰。是危国之兵也。秦人(39),其生民也狭厄(40),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41),隐之以厄(42),狃之以赏庆(43),道(导)之以刑罚,使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44),非战无由也。(45)功赏相长(46),五甲首而隶五家(47),是最为有数(48),故能四世有胜于天下(49)。然皆干赏蹈利之_兵(50),庸徒鬻卖之道耳(51),未有安制矜节之理也(52)。故虽地广兵强,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53)。至于齐桓、晋文之兵,可谓入其域而有节制矣(54),然犹未本仁义之统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55)。”

【注释】
  (1)灭弱吞小:吞灭弱小国家。(2)礼:这里指制度。(3)夸示:夸耀,显示。(4)角抵:类似今之摔跤。(5)因势辅时:顺应趋势,促进时局。(6)倾覆:倾轧、颠覆。(7)孙武: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为吴将,使吴国强大起来。著有《孙子兵法》。(8)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为齐国军师,使齐国力强大。著有《孙膑兵法》。(9)吴起(公元前381):战国初期军事家,曾为魏国西河守,又为楚国令尹,实行变法。著有《吴子》。(10)商鞅(公元前338):姓公孙氏,后因封于商,号商君。著名改革家。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富强。(11)重著篇籍:犹名垂史册。(12)合纵连衡:战国时,东方六国地连南北,联合抗秦,称“合纵”;秦与东方六国横向联合,以破坏六国合纵,称“连衡”。衡,横也。(13)齐愍:即齐湣王,前323年至前284年在位。技击:武术。 (14)魏惠:即魏惠王,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武卒:步兵。(15)秦昭:即秦昭王,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锐士:精锐之士。(16)驰说者:指游士说客。孙、吴:指孙武、吴起。宗:效法的对象。(17)孙卿:即荀况,杰出的思想家。著有《荀子》。(18)非:批评。以下引文见《荀子. 议兵》,文句略有出入。(19)昏嫚(màn):昏愦,傲慢。(20)椒、兰:两种芳香植物,比喻友好关系。(21)顾视其上:四顾其国君。(22)焚灼:烧。仇雠:仇敌。(23)何幸之有:即“有何幸”的倒装句式。(24)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这里指商汤。“莫我敢遏”:即“莫敢遏我”的倒装句式。(25)绥(suì):安抚。 (26)事:战斗规模。(27)偷:苟且,勉强。(28)涣然离矣:言立即流散。(29)魏氏:指魏国。(30)衣:作动词,穿。三属之甲:古代战士的铠甲,由上之披膊、中之胸铠、下之腿裙等三部分连缀而成的战衣。(31)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弩:用机械发箭的弓。(32)负矢:背箭。(33)置戈其上:将戈扛在肩上。(34)冠:作动词,戴。胄(chòu):头盔。(35)赢:通“盈”,装满,引申为带足。(36)日中:指上午。(37)复:免去赋税和劳役。中试:考试合格。(38)利其田宅:给予田宅之利。(39)秦人:指秦国。(40)生民:养育百姓。狭厄:穷困之意。(41)劫:强迫。(42)隐之以厄:言使民忧戚于穷厄。隐:忧戚之意。(43)狃(niǔ):贪于。赏庆:奖赏。(44)要利:求利。(45)非战无由:除了打仗,别无他法。(46)功赏相长:立功与奖赏互相促进。(47)五甲首而隶五家:秦法规定,斩获敌方甲士五个首级,则可以役使五家。(48)数:术数,办法。(49)四世:四代。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等四代。(50)干赏蹈利:追求赏赐与利禄。(51)庸徒鬻(yù)卖:受人雇用而卖力的人。(52)安制矜节:遵守制度,坚持节义。(53)鳃鳃(xi):恐惧的样子。轧(yà):倾乱。(54)入其域:指达到先王用兵的境界。(55)遇、直、当、敌:皆抵挡之意。

【译文】

   春秋以后,弱小国家被吞并,合并而形成战国时期,略微增加了一些讲习武事的礼仪,作为游戏取乐,用来互相夸耀。秦朝时改名为“角抵”,先王的礼仪淹没在不合正道的音乐之中了。非凡杰出的人士根据时势辅助时局,机变狡诈互相倾轧,吴国有孙武,齐国有孙膑,魏国有吴起,秦国有商鞅,都会擒敌取胜,垂名书籍篇辜之中。在这个时候,合纵连横,转而互相攻击,迭相争霸。齐愍公凭藉兵家的技巧攻打强国,魏惠王凭藉武力终于崛起,秦昭王凭藉精锐的士兵取胜。世俗正为功利而相争,而游说的人以孙膑、吴起为尊奉对象。

   当时衹有孙卿懂得王道,就批判这种状况说:
  孙膑、吴起他们这些人,崇尚权势和财利而且重视机变狡诈;施用于凶暴动乱昏聩轻慢的国家,就使君臣有隔阂,上下不团结,政治谋划不善,所以他们可以机变而狡诈。仁慈的人在上面,就被下面的人所仰慕,就像儿子弟弟卫护父亲兄长,手和足捍卫大脑和眼睛,有什么可与他们相比的呢?邻近的国家远望我们,像亲戚一样喜悦,像椒兰一样芬芳,回头再观望他们的君上,就像看见仇敌眼中冒火。人的性情难道有肯为了他所憎恶的而去攻击他所喜好的吗?因此用桀来攻击桀,还可以投机取巧;以桀去诈骗尧,就像用蛋去碰石头,哪裹还有侥幸的呢!《诗》上说:“武王举着旗帜,虔诚地握着兵器,像火一样猛烈,没有人敢阻止我们。”是说用仁义来安抚人民的,就会无敌于天下。像齐国比赛击剑的技巧,得到一颗 头颅就受到赏金。军事规模小,敌人脆弱,则这种技巧苟且可以使用;军事规模巨大,敌人坚强,就会涣然离散。这是亡国的军队。

    魏氏用武装的士兵,穿着三层钟甲,操用十二石的箭弩,背着箭矢五十枚,把戈放在行装上面,戴着头盔携带宝剑,带着三天的粮食,一天之内奔走百里,考试合格就免除他的赋税,给他以田地住宅的实惠。如果这样,那么他们国家土地虽然广阔,税收一定很少,而人的气力经过几年后就衰弱了。这是危害国家的军队。秦国的人,教养人民很狭隘,役使人民却残酷暴烈。用势力来威胁人民,用穷困去折磨他们,使人民贪求赏赐,用刑罚来引导人民,使他的人民凡对上邀功行赏,不去打仗就没有别的出路。功劳和赏赐相互激增,能够得到五个穿着钟甲的人的首级的可以奴役五家,这是最有效率的,所以能经过四代而拥有天下。然而都是求取赏赐追逐利益的军队,是干庸之辈作买卖的办法,却没有稳定制度保持节操。所以即使土地广阔,军队强大,战战兢兢常怕天下同心协力来共同倾轧自己。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可以说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是有节制的,然而仍未遵照仁义的纲领。所以齐国击刺的方法不能用以抵挡魏国武装的兵士,魏国武装的兵士不能抵挡秦国精锐的士兵,秦国精锐的士兵不可以与齐桓公、晋文公的节制之兵相比较,齐桓公、晋文公的节制之兵不能与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相匹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