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还是韩非看得更透彻,儒家讲仁义的那套是行不通的

 莫为天下先 2023-03-17 发布于湖南

大家好,我是四冶读史。

《资治通鉴·卷二》记载:

(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魏庞涓领兵伐韩,韩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救。齐救与不救?

图片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成侯曰:“不如勿救。”

成侯邹忌主张不救,没必要与强魏为敌。

这不好,救还是要救的。不救,韩国将灭。魏并吞韩将国力大增,于齐是巨大的威胁。况且,他国有难,请求救助又不施以援手,是为不义,在国际上名声不好。

早救与晚救?

这就是学问。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田忌主张早救,晚了韩将被灭而并入魏。

孙膑却不这么认为。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早救,韩、魏之兵还没消耗疲敝,齐将要直面强魏锋芒,没有必要过早卷入战争,期间,恐还要听命于韩;晚救,恐韩国支撑不住被灭,齐再救,则无意义。什么时候救,火候的掌握很重要。

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首先,要告诉韩使,齐肯定是要救韩的,以坚定韩决战到底的决心,韩有齐的支持,定会死战到底的。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等到韩国拼得快要亡国的时候,韩必东面而愬(读如诉,意思也是诉)于齐。如此,一则可以削弱韩魏;二则可以主导战争的进程和规模;三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齐救韩的目的并非出于善心,也并非希望韩好,只不过是想通过韩牵制魏,最好的结果是让韩魏斗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如此,齐则利于不败之地,至少少了两个争雄的对手,这对齐才是大利。

其次,才是发兵救韩,但为了降低风险,还需要南结楚、西连秦、北同赵,组成联军救韩。当然了,此时的秦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卫鞅的变法,未必有精力参与,但这也不妨碍联合他国救韩。

听了孙膑的建议,齐威王茅塞顿开,只说了一个字。

王曰:“善!”

图片

所以,韩非说,儒家那套仁义是行不通的。

孙膑,当时的定级谋士,思虑的全都是利,完全不顾及韩魏斗得你死我活、血流漂橹的惨状,哪有仁义。春秋时期,墨子走了十天十夜,磨破了十数双鞋,赶到楚国阻止功宋,不图利,只为止战。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邹忌,齐国的重臣成侯,赤裸裸的阳谋,设计诬陷田忌,不谈仁义,只为行诈。孔夫子在,恐怕会气得直跺脚。

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

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

商鞅,秦国的变法名家,以年少交好、乐饮罢兵诱骗魏将公子卬,伏甲擒拿,借机攻破魏师。常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将帅,这还有何诚信可言?回想当初,为了增加立法的公信力,置金以徙木而立信。同为信,两手操作,未将信作为立身之准则,而是作为攫利的工具。因利诱导,可信可不信。这一行为,却是兵道。兵者,诡道也。

图片

子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读如ní,古代牛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軏:读如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故人无信不立。

这一点,韩非看得更透彻,所以,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严酷的。

韩非的立法,为君而非为民,君权已凌驾于法之上,但这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可行的方式。据说,秦始皇看到韩非的著作,爱不释手,为了得到韩非,不惜发动战争。讽刺的是,深知人性之恶的韩非,却死于人性之恶,不亦悲乎。

参考资料:

[1]司马光《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