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还是双相,并不难解难分

 信望爱中医陈新 2022-04-0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鉴别与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结局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大家对抑郁症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然而,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情绪低落的患者来询问,“我到底是抑郁还是双相?”;或是一些被初步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前来确认,“我(确实)是双相还()是抑郁?”

前者多是经过自行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发现自身表现可能和双相障碍有类似之处,怕自己被漏诊而延误治疗;后者则担心自己只是抑郁,但被医生误诊或过度诊断为双相了。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鉴别不仅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正确的诊断与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结局有着密切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分解。


图片

1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症)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常见精神疾病,会导致心境的极端变化。

患者有时处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表现为情绪过度高涨、自信膨胀,头脑变快、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以及冲动、易激惹或不理智。躁狂发作时个体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方面会受到明显损害,甚至遭遇法律纠纷;而轻躁狂是比较轻微的躁狂发作形式,对个体功能影响相对小,有时不容易识别,有些患者甚至会享受这种兴奋、积极的情绪,希望一直持续这种状态。

患者有时处于抑郁发作期,可以出现抑郁症的种种表现,比如情绪低落、过度悲伤、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缺乏自信、悲观、厌世等。

有些患者在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幻听、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这在躁狂或者抑郁发作期都有可能出现。

患者的情绪,总是在坐过山车,有时驶入“世界之巅”,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有时驶入幽深低谷,疲惫不堪、暗淡绝望。

双相障碍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全球约有1%-3%的人患病,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6%,多数在15-30岁之间首次发病。不经系统治疗的患者,终身复发率高达90%以上。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歉

图片

2

区分抑郁和双相的挑战

由于双相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尤其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之间有重叠,双相障碍的早期诊断通常比较困难,可能在病后多年才明确诊断。例如,抑郁发作既可见于抑郁症(又称单相抑郁),又可出现于双相障碍中;但双相障碍患者在一生中,除了抑郁发作还会有躁狂/轻躁狂发作。有报道显示,多达40%的双相患者最初被诊断为抑郁症,35%的患者从首次就诊到被诊断为双相之间等待了至少10年。

双相障碍为何容易被漏诊/误诊为抑郁症?常见的原因如下:

● 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者远多于以躁狂发作起病者,首次发作是抑郁的患者,无法在第一次发作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 某些双相障碍患者一生当中,初次躁狂/轻躁狂发作之前可能有多次抑郁发作,且抑郁症状的发生比情绪高涨症状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
● 某些双相障碍患者对躁狂/轻躁狂的发作报告不全,如可能忘记数年以前的发作。
● 许多患者在抑郁发作时,难以回忆躁狂发作,或将曾经出现过的轻躁狂发作视为正常行为范畴,甚至视为渴望出现的状态。
● 临床医生对轻躁狂的识别困难。

图片

3

哪类“抑郁”可能实为“双相”

尽管存在上面提到的诊断困难,临床医生仍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临床特征,它们更常出现在最终发生躁狂/轻躁狂(转变为双相障碍诊断)的抑郁症患者中。  
 

具有下面这些临床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需警惕是否为潜在的“双相”: 

● 一生中首次出现抑郁发作的年龄<25岁。
● 有双相障碍家族史。
● 抑郁发作同时伴明显烦躁不安或易激惹。
● 多次(如至少3-5次)抑郁复发。
● 抗抑郁药治疗后短期内完全恢复,例如刚用上抗抑郁药2、3周,症状就完全消失了。
● 抑郁症状不典型(如睡眠多、进食多、肢体沉重如灌铅感)。

图片
本文作者:朱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