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GFR阳性NSCLC患者出现MET扩增,赛沃替尼五线治疗迅速起效,一个月内达到PR

 昵称27774249 2022-04-0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图片

肺癌精彩病例分享,一键查收!


该例患者为EGFR 21L858R突变伴多发淋巴结转移及壁层胸膜转移的IVa期肺腺癌,患者在姑息性手术治疗后经过化疗、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三代EGFR-TKI、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等四线治疗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出现MET扩增,五线治疗采用赛沃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后,患者在1个月内达到肿瘤部分缓解(PR)。该病例由北京协和医院缪康博士提供,并邀请张力教授点评。

病例简介

基本情况:患者女,56岁,2016年12月15日体检行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占位。

既往史/个人史:高脂血症2年,现血脂控制良好,自服阿托伐他汀20mg/qn。30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16年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余无殊。

PET/CT:右肺上叶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占位伴周围条索影及胸膜牵拉,大小约2.9cm×2.3cm×2.5cm(SUVmax8.9),右肺中叶可见条索斑片影(SUVmax0.9)。

病理:(右肺中叶及上叶)肺侵袭性腺癌(以腺泡型为主,可见少许实性型),侵及肺膜,可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离断面未见特殊;淋巴结转移(支气管旁2/2,第11组1/3,第10组2/2,第12组0/1,第2+4组4/5,第4组0/0,第2组1/1,第7组2/2);胸膜结节、右肺下背表面结节、纵隔胸膜结节的纤维组织中见腺癌,(pT4N3M1a,IVa期)。

免疫组化:ALK-D5F3(-),CK20(-),CK7(+),Napsin A(+),P40(-),P63(-),TTF-1(+)。

基因检测:二代测序(NGS)检测-EGFR-21 L858R突变(+)。

诊断结果:右肺腺癌(pT4N3M1a,IVa期),EGFR21(L858R+),右肺上叶、中叶占位,对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壁层胸膜转移。


图片

该患者就诊时为伴多发淋巴结转移及壁层胸膜转移的IVa期肺腺癌,基因检测结果为EGFR 21L858R突变。患者经过姑息性手术治疗后接受2程培美曲塞+卡铂(AC)方案化疗,由于骨髓抑制明显,转为埃克替尼治疗。随后因CEA逐渐升高,多次调整用药方案,包括加用卡博替尼以及换用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进行治疗,但CEA仍渐进性升高。

总体上,靶向治疗为患者总体带来了41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随后的治疗采用了免疫联合化疗的方案,但由于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无法耐受化疗,因此仅2程治疗后便改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维持治疗,PFS为9个月。

此时靶向药物、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都已使用过,患者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更多毒副反应大的治疗。此时,胸水NGS检测结果显示患者MET拷贝数增加,因此予患者赛沃替尼600mg五线治疗,由于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降低赛沃替尼剂量至400mg,并联合埃克替尼125mg治疗。患者双靶联合用药后评估疗效为PR,原发灶较前明显缩小、胸水明显减少、肝转移灶缩小、脑转移灶缩小、肿瘤标志物下降。


图片
图1.胸部CT

图片
图2.腹部CT

图片
图3.头颅增强MRI

图片
图4.患者CEA变化情况

病例提供专家

缪康博士:EGFR和MET通路双靶抑制可能带来协同治疗获益,以克服获得性耐药

本病例的治疗过程表明,对于经过四线治疗的MET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赛沃替尼联合埃克替尼五线治疗仍然能够使肿瘤快速缓解,在一个月内原发灶、肝转移灶、脑转移灶以及胸水都较前明显好转。另外,该病例也提示,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动态监测其基因表达状态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肺癌在我国仍旧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近几年,基因检测下的靶向治疗成为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希望。目前,已经发现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相关的驱动基因异常包括EGFR、ALK、ROS1、KRAS G12C等。随着EGFR-TKI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得到了延长,但是仍然不可避免产生耐药。

临床中发现,大部分EGFR突变患者最初对EGFR-TKI治疗有反应,但最终难免会出现获得性耐药的情况,而MET基因扩增是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1],EGFR和MET下游的信号通路存在交叉,使得MET能够绕过EGFR而激活下游的级联反应,介导肿瘤对EGFR-TKI耐药。此外,EGFR-TKI和MET抑制剂双重抑制两种PI3K通路上游激活蛋白(即EGFR和c-MET) 可能会产生协同治疗效果[2]

本例患者个性化的尝试了赛沃替尼单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疾病控制作用,随后采用埃克替尼联赛沃替尼,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提示双靶联合治疗或可带来协同增益,克服获得性耐药。

专家点评

张力专家:赛沃替尼解决EGFR-TKI继发耐药后“无药可治”难题

本例患者为EGFR 21L858R突变,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后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出现MET拷贝数增加。MET拷贝数的增加来自两个不同的过程:多染色体和扩增。当肿瘤细胞中7号染色体有多个拷贝时,就会发生多染色体,这是由染色体重复等因素引起的。多染色体导致的MET基因拷贝数增加在生物学上能否作为驱动基因还有待争议,但7号染色体MET区域的局部扩增已成为非常明确的肿瘤驱动基因。本例患者在二次基因检测中发现了MET扩增,而继发性MET扩增是EGFR-TKI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虽然EGFR-TKI初始应答率很高,但临床上始终无法避免TKI耐药的问题。临床上,15%-25%的NSCLC由于获得性MET扩增导致EGFR-TKI(包括第三代EGFR-TKI)耐药。为了克服MET扩增对EGFR-TKI的抗性,同时抑制EGFR和MET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式。

赛沃替尼是一种口服、高度选择性的MET-TKI,国内一项Ib期、多中心研究(NCT02374645)评估了赛沃替尼与吉非替尼联合方案对中国EGFR阳性 NSCLC患者EGFR-TKI进展后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步抗肿瘤活性。该研究结果显示,在T790M阴性的患者中,赛沃替尼600mg+吉非替尼 250mg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52%。

本案例患者经过多线治疗,身体状况较差的情况下,选择赛沃替尼400mg联合埃克替尼125mg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良好,同时在双靶联合治疗一个月时便达到PR。这提示,针对该类患者,MET抑制剂与EGFR抑制剂的联合使用以及调整剂量的MET抑制剂或可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过去针对EGFR-TKI继发耐药后MET扩增NSCLC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如今已经不再“无药可治”。目前,赛沃替尼针对MET扩增患者治疗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相信未来MET扩增患者会有更好的治疗选择。

点评专家简介

图片

张力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知名教授

2015年,作为第五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7年,荣获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杰出呼吸学术贡献奖”

获得中国药促会,2019年“独墅湖杯”医药创新“最具影响力药物临床研究领军人物奖”

2020.1.22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0.7.25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

多次获得院医疗成果奖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副主编(SCI 1.46)

中华医学会肺癌学组成员

中国肺癌联盟成员北京分联盟副主席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免疫治疗委员会主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ACA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常务委员

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GACT/CTONG)成员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委员 

中国交叉科学学会委员

中国呼吸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中国肺癌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国际呼吸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专家委员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物联网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肺癌分委会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绿茵沙龙肿瘤研究协作组委员 


病例提供专家简介

图片

缪康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2020级博士研究生

导师:张力 教授

研究方向:肺癌

以第一作者在Respiratory research,Thoracic cancer,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 等杂志上发表多篇SCI论文


参考文献:
[1]L. V. Sequist, B. A. Waltman, D. Dias-Santagata, et al. Genotypic and histological evolution of lung cancers acquiring resistance to EGFR inhibitor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1.
[2]Baldacci S, et al. Lung Cancer. 2018 Nov;125:57-67.
[3]A phase Ib study of the highly selective MET-TKI savolitinib plus gefitinib in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MET-amplifi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 2021, 39(2):477-487.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