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第七届(2022年)“清明祭”海内外华语作品大展:王桂平

 中国文学档案馆 2022-04-01

清明祭母亲
王桂平

 

清明,我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泣不成声。
母亲因患癌症离我们而去,已经有七年了,可是母亲的身影时刻在我眼前。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家里家外的活都能干好。六七十年代正是农村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可是母亲却让没有让我们挨饿,宁可自己少吃。从我记事起,母亲第一个起床,打扫院子、喂鸡、喂猪,然后做早饭,自己是最后一个吃饭。还要和父亲一起下地劳动。地里的活,不论是种地、除草还是收割,她样样是好手。
随着年龄的增大,家里住的房子已经挤不下六人,母亲和父亲商量自己动手盖房。家里没有钱是盖不起来的,母亲和父亲凭自己的双手盖房子。父亲是瓦工,母亲当小工,起早贪黑的干, 在亲戚的帮助下,盖起了三间瓦房。现在房子。虽然破旧了,依然还在住着,看到房子就仿佛看到母亲那劳碌的身影。
母亲是一个节俭的人,养成了我们节约的好习惯。我们弟兄四个相差六岁,衣服经常是亲戚给的旧的,修改后我们照样穿,只有春节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有一年我穿的新衣服被鞭炮烧了一个洞,还挨了打。母亲自己舍不得穿衣服,只有出门走亲戚才换上新衣服,回家后就换上旧的。她去世后,我们收拾她的遗物时,就有新衣服还没舍得穿。
那时家里舍不得买肉吃,如客人来了,把剩菜里的肉就单独挑出来,以备下一次再用。现在看来就是很不卫生的事了,可是那时也没有办法。她生病住院期间,还让我们在医院外租房子住,可以节省一部分费用。直到去世,她没有从来为自己着想,时时刻刻想的都是孩子,都是家庭,吃苦一辈子,辛劳了一辈子。
母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的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知道学习的重要。只要我们说是学校里的要求,不论怎样,她都答应。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供孩子上大学是很难的事,但母亲和父亲却供我们三人大学毕业。
上世纪八十年中期,我上高中,刚开始我要从家里带煎饼,母亲就提前准备好一个星期的煎饼,另外把家里好吃的咸鸡蛋给我装上;到高三时候,母亲到处找人买粮票、借钱,让我在学校里吃好,不要想家。当时有人说,男孩子都大了,上学又花钱,家里又穷,还是让他们帮家里干活吧......为此母亲还给别人吵了一架,说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上学。后来我们也算争气,都考上大学。
母亲一辈子没有享福,一直为孩子的操劳着,即使生病住院期间还牵挂着孩子,挂念着家中的农活,想着家中需要耕种的土地,留恋着劳碌了一生的老屋。她走了,带着一身的病痛,带着操劳的心,带着无尽的思念。
清明节来临了,母亲的坟头又添了新绿,我们跪拜在坟前向母亲诉说哀思。
母亲,你不要再牵挂着,因为我们长大了。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