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被父母放弃的婴儿,最后都怎么样了?

 炫叶楓雪 2022-04-02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诗经·蓼莪》

朴素而温馨的话语,道尽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意。纯粹而美好的亲情让《诗经》中的文字也充满了爱与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人类最朴实的亲情之中,亦不乏有一部分父母因为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亲生骨肉。那么,这些被父母放弃的婴孩,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一、不举子

弃婴们的人生故事,最出名的当属《西游记》中的唐僧。

众所周知,唐僧本来是唐朝开国丞相之女,可惜一伙土匪毁了他的生活。死亡威胁下,唐僧的母亲不得不将襁褓中的唐僧装在木盆里顺水漂流,从此世上少了一个贵胄公子,多了一个三藏法师。

从《西游记》的结局来看,唐僧离开父母后的生活倒也不算太糟糕。可惜,现实的古代生活中,弃婴们可没有金蝉子这般的好福气,他们一旦被父母遗弃,下场往往极其悲惨。

拿苏轼在黄州做官时写给好友的纪实文章《与朱鄂州书》来说,便是“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随后,苏轼又进一步解释道,虽然鄂州乡间的庄稼人“人性有父子之爱”,但高昂的抚养成本再加上贫寒的家境,还是让百姓们选择诞育两男一女后,便将其他孩子闭目掩面溺毙。

可叹那些被父母放弃的婴儿,连个躺在木盆里顺水漂流的机会都没有,想来对于赤贫之家来说,哪怕一个木盆,也算是家庭重要财产了。

眼见杀婴之举在鄂州乡间蔚然成风,苏轼忍不住请求好友朱寿昌出手相助这些可怜的孩子,或许是怕好友推辞,苏轼还专门在文中说“ 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一通彩虹屁猛夸朱寿昌办事能力强,仿佛朱寿昌就是全村的希望。

送完高帽子后,苏轼也不忘给朱寿昌一份实战攻略。他告诉朱寿昌,救助婴儿要软硬兼施,比如有些父母是荒年时家无余财,不得不抛弃子女,这时作为地方长官就可以提供救济粮收养弃儿。

这样的方法,苏轼自己在密州救助弃婴时便用过,靠着地方政府的粮米,苏轼成功救下了无数弱小的生命。

不仅如此,苏轼还带头组织了“救儿会”,请来正直善良的人当会长,同时让一些有德高僧担任财务出纳,而“救儿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当地富户的经济支持,再用富人们捐献的钱去买米买布,帮助贫寒多子女家庭。

有怀柔政策,也有雷霆手段。若是遇到故意杀害子孙的家长,苏轼二话不说,直接送上“徒二年”等刑罚大礼包,而举报他人杀害子孙者,则可以获得一部分犯罪分子的财产作为奖励。

靠着软硬兼施的政策,苏轼在密州救人无数。但令人遗憾的是,苏轼救下的孩子对于整个大环境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在北宋时代,弃婴杀子等人伦惨案实在太普遍了,以致于当时的人们早就见怪不怪,还给这种行为取了个雅致的名字:“不举子”。

所谓“不举子”,就是生了孩子不养育,将婴儿丢弃或溺死,或许是为了免于心理负担,一些父母发挥语文优势,给溺毙婴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洗儿”。

不过,北宋社会放弃子女的现象虽普遍,但大多数父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用后世诗人范大成的话来说,就是“丁钱太重,遂有不举子之风”。

同样的观点还出现郑奎笔下,在他的《生生四谛》中,专门提到“民生子必纳添丁钱,岁额百万,民贫无以输官,故生子皆溺死”。

百姓不敢多生孩子,主要是因为北宋政府征收人头税太重了,逼得一部分穷苦百姓走投无路,只能亲手终结了子女的生命。

然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北宋政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受限于粮食产量,北宋王朝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若是任由百姓无限生育,只怕北宋王朝要不了多久就该面临粮食危机了。

二、婴儿塔

这样的苦恼,人口大爆炸的清代也同样经历过。只不过随着文明的进步,宋代“洗儿”的传统在清代换了一种新形势,那便是充满血腥的婴儿塔。

据外国作家高登·康宁所著的《中国漫步》介绍,婴儿塔是高约12英尺的方形建筑,在塔的一面,开有一个很小的窗口,远远望去,整座建筑就像一个诡异的鸽子笼。

然而,这些建筑与鸽子笼毫无关系,它们是用来收集弃婴及婴幼儿尸骸的坟茔。

最初,婴儿塔的功能还仅限于集中处理意外夭折的婴幼儿遗体,但随着岁月演变,一些民间百姓渐渐将活着的弃婴也扔到婴儿塔中,让婴儿塔的功能一下子变了味道。

这其中,被投入塔内的绝大多数是女婴。她们的父母亲友将襁褓的小生命往婴儿塔里一扔,就眼不见心不烦地转身离开,任凭被遗弃的孩子在塔里从嚎啕大哭到寂寥无声息,仿佛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些生命的痕迹。

一部分遗弃在塔旁侥幸不死的幼儿,往往被乞丐拐走或是沦为犯罪分子的赚钱工具。比如同治十二年,山东淄川的庙会上就出现了两个乞丐带着一个“人面蛇”在街头公开卖艺。

所幸当地官府发觉事情有异,将两个乞丐抓回衙门审问,这才发现所谓的“人面蛇”其实是一个可怜的小孩。这伙乞丐将这个孩子弄哑弄残后,又把特制的蛇皮粘到这个孩子的皮肤上,然后用这个孩子来赚钱。

令人发指的行为,昭示着弃婴们的可悲下场,也让“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的古老传说,再次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毕竟,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光是活着,就是已经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