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誉为“行走油包”的鸟类,吃素却很胖,常被人捉来熬油

 炫叶楓雪 2022-04-02

脂肪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自然界能被用来熬油的生物比比皆是,比如一种叫作油鸱的小鸟。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油脂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常见的植物油有芝麻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等。而动物油一般是来自牛、羊、猪等中大型家畜。

而油鸱这种小鸟体型相比普通家畜虽然较小,但是出油率却极高,所以也经常被人类抓来用作熬油。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北京烤鸭,它们在经过高温烘烤时表面能够产生大量油脂

烤鸭的油脂是因为鸭子在日常进食时将脂肪存储于表皮下,由于它们日常吃的食物比较杂乱并且它们的食量较大,所以脂肪的存储量也很充足。

而这种鸟类的主要食物却是水果,并不会捕捉含有丰富脂肪的昆虫一类。既然它们日常生活是吃素,那么为什么还会被誉为行走的“油包”?

接下来我们会从四个方面来解答疑惑:第一,为什么油鸱吃素还胖?第二,为什么油鸱会被抓来炼油?第三,油脂提炼方法。第四,油鸱的现状。

为什么油鸱吃素还会胖?

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第一个方面的解答。油鸱吃素还会胖其实是与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联的

油鸱隶属于夜鹰目油鸱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附近的热带森林中,森林的分布范围从玻利维亚延伸至委内瑞拉,科学家也曾在巴拿马附近发现它们的身影。

油鸱属于昼伏夜出的中小型鸟类,体长约三十厘米左右。它的尾巴呈现扇形,翅膀长而宽大,大多呈现暗红色,少部分呈现褐色,上面分布有密密麻麻的褐色或白色斑点。

油鸱的喙较为坚韧,往内弯曲。在嘴的附近分布有较长的胡须,漫布至双颊处。它的眼睛炯炯有神,和蝙蝠相似,但由于视力低下,所以时常昼伏夜出。

油鸱的中文名和油脂二字极其相似,这也侧面反映了它的确富含油脂。它们经常以棕榈果以及牛油果等极度富含油脂的植物果实为食,通过弯曲锋利的喙将果实的外壳剥开享用。

棕榈果又被称之为油棕果。它的外层是呈棕褐色的果肉,内部则是坚硬无比的果核。棕榈主要产自于非洲等国,但随着农业化的扩展,这类果实也逐步开始出现在各大洲内。而棕榈果的果肉内含有45~50%的油脂,不仅可以作为天然食物还可以提取植物食用油。

而牛油果同样也含有丰富的植物性油脂。油鸱在摄入这些水果后会将其中一部分转变为能量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而另一部分则转换成脂肪存储于表皮之下。这就是油鸱为什么吃素还会胖的原因

由于油鸱昼伏夜出,一般在晚上没有找到食物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脂肪维持基本的体内活动运转。这也侧面反映这一身脂肪所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它们过于肥胖,经常被印第安人捕捉用来熬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油鸱会被抓来炼油?

人类可以从许多动物身上获取油脂,油鸱由于富含丰富的脂肪自然也逃不过人类的手掌。在繁殖季节,油鸱会在洞穴岩壁凹下去的地方进行筑巢。此时它们会将胃里未消化的食物伴随着一种粘液悉数吐出作为巢穴的基底,接着再一层一层的打牢。

油鸱将巢穴建在洞穴内,是因为它们在漆黑无光的黑夜里能够感知周围散发的磁场,用回声探路法进行路况探索,这更是为了方便自身行动。并且它们日常与同类联系时会散发回声引起同类的注意并传递信息。

而油鸱的声音格外的奇特,在人类听来就像是尖锐的惨叫,回荡的声波一阵一阵接连不断。根据科学家探测发现油鸱每秒钟的叫声能够达到250,让人不禁心惊胆战。所以当地的印第安人在油鸱繁殖的季节会守在洞穴的门口,依靠它们的声音辨别进行捕捉。

但不久后印第安居民发现成年的油鸱出油量不及幼年油鸱。这是因为那些幼鸟在出生时就被成年油鸱用富含脂肪的水果喂养,并且它们一直待在巢穴之中这也导致不经常活动,这些脂肪就逐渐堆积,最终导致幼年油鸱的体型变成了成年油鸱的1.5

所以印第安人会捕捉幼鸟进行熬油。油鸱雏鸟熬出的油无色无味,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长时间的存储。这也是印第安人重要的油脂类来源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用这些油脂炒菜、炸食物,或者直接当做黄油涂抹在面包片上,也别有一番风味。不仅如此,油鸱提炼出的油还可以用来点灯

不同于其他油类,油鸱产出的油燃烧更为长久。当印第安人在洞穴中捕捉到油鸱之后会直接在洞口架起一架铁锅当场熬制,再将其涂抹在火把上点燃,穿过漆黑无光的森林回到家中。

这也可以证明人类在熬油方面已经得心应手,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熬制油类方面人类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提高其出油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油脂提炼方面的知识。

油脂提炼方法

我国有着丰富的榨油经验,在榨油有一方面十分讲究工艺性,这也来自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油脂提取分为植物性和动物性。对于植物性的油脂提取在传统的榨油方法中是采用古木进行压榨的,这也对力量、火候以及时间等因素具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的植物性榨油工艺还有火炒、石碾、火蒸、包饼。

在我国古代,人们会将收获的芝麻、胡麻籽等富含油脂的油料作用在阳光下烘烤,在油籽体内水分蒸发殆尽后便放入锅中翻炒以此达到极度的干燥状态。然后将翻炒好的油籽晾凉后进行磨粉再上锅蒸熟。

随着油籽粉的熟度增加,人们将其取出包裹好进行打坯分包,将它们装入铁环中做成一个圆形的饼状。最后将这些油饼放在榨油的机器内,用木楔压紧,利用撞击的力度进行榨油。

这种传统的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出油率也较低,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淘汰。而是经过漫长时光河流中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最终进行到如今高质量的榨油工艺,以前榨150斤的油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现在只需要两天就可以完成。

对于动物性油脂提取一般是采取蒸汽熬炼传统的高温熬炼。但蒸汽熬炼没有办法保留独属于动物油脂本身的香味,所以一般采用高温熬炼。就像印第安人熬煮油鸱一样,将富含油脂的肉类放入锅中,在高温的催化下油脂从肉中慢慢析出,过滤后形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动物油类

由此可见动物油类的提取方法千百年来都未曾发生较大的改变。这时我们不禁好奇,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大规模地捕捉油鸱进行熬油,那它们的现状又是如何?

油鸱现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还是植物油类,例如菜籽油、芝麻油、橄榄油等。而我们食用的动物油还可以从牛奶中获取,例如黄油。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从野生动物身上提取油脂已经成为了非必要的事件。如果依然采用古法捕捉野生动物熬油势必会导致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油鸱被用作熬油的使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目前南美洲等地已经为油鸱设立了专门的栖息地,以此保护它们的后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