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本是太阳

 读原著 2022-04-02
   “孔子的教训总是指点人回头看自己,在自家本身上用力;唤起人的自省(理性)与自求(意志)。这与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弃自力而靠他力恰好相反。

  
   “儒家独具之精神就在他相信人有理性,而完全信赖人类自己。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作,从理性上原自明白。万一不明白,试想一想看,终可明白。因此孔子没有独断的标准给人,而要人自己反省。例如宰我嫌三年丧太久,似乎一周年亦可以了。孔子绝不直斥其非,和婉地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答曰'安’。便说'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说明理由,仍让他自己判断。又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亦只婉叹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指出彼此观点,不作断案。
   

   这是梁漱溟在谈《理性与宗教之相违》系列文章中所讲的片段,论到“儒家独具之精神”时,他用了一个极鲜明的比喻:(有了孔子,中国不需要宗教),这就好比太阳底下不用灯(人只有不足信于自己时,才会想到去倚靠外来的各种教条,神怪来安慰自己,如果深信自己是太阳,外来的教条,神怪就什么也不是)。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是真实的,生活的,富于变化的(至于固执不变的伦理纲常,那是后代儒者妄自加上去的,孔子的重心从不在这上面),他所重视的修养根本上说是告诉人们多对自己下功夫,常回到自身上来,自省,自求,自思,自正,自新,自通,自诚,自化,只要对自己功夫下得足够深,足够精,那生命的力量自动会增强,人就能轻易于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来,这也正如天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般。


   如果说儒家多是理性的,那笃信“道法自然”的道家则多是感性的,道家修到最后是抱朴守素,是无身无己,是一种贯通一切,融入天地万物的大自在。儒家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万物皆备于我”也是大逍遥,他们的本质都一样,尽管修身路子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是肯定的。


    理性的儒家,感性的道家,几千年来,一直在孕育,呵护着华夏儿女的精气神,他们蓬勃盎然时,接地气的儒家风范在他们身上会多一些;偶尔失意时,他们又会在道家仙气中自会出一种“悠然现南山”绝妙意境来。这两种气质对于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来说,缺一不可。《论语》《孟子》,和《老子》《庄子》,这两类书,尽管它们的文脉,文气不同,但这毫不影响它们的至善至美,只要清明自觉下来读它们,人们总都能从其中读出一种莫名的畅神,适心之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